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创新与发展
  • 区域创新与发展
    柴彦威, 赵莹, 马修军, 张艳
    2010, 29(6):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观个体行为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者解释人文地理现象的重要视角,而个体时空数据的获取是制约行为研究的重要瓶颈之一。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定位服务为个体时空数据的获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通过与人口普查、交通调查等传统移动性数据获取方法的比较,基于移动定位的时空行为数据所具有特点包括:(1)采集个体位置和移动信息真实;(2)定位精度高、信号覆盖广;(3)可持续实时动态获取移动信息;(4)可减少行为数据编码过程的信息损失,适合大规模采集。详细介绍了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手机终端的移动定位技术原理,并通过微观个体行为分析和宏观城市动态空间规划的两个典型案例,实证基于移动定位的时空行为数据在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移动定位方法显示出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但一些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仍没有解决,特别是个人的隐私保护和移动定位的地理尺度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基于移动定位数据的地理应用仍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新的数据获取协议、数据分析方法、地理时空模式提取方法等研究亟待展开。
  • 区域创新与发展
    王利, 张卓, 王丹, 王瑜
    2010, 29(6): 8-1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并结合辽宁省实际,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设定“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对照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定义,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战略以及其他较为显著的地理特征进行“感性试划”,即通过定性分析断定一部分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归属,这些单元称之为“易划区”。对于通过“感性试划”不能断定主体功能区类型的分析评价单元称之为“难划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关键指标判别法进行“理性试划”,最终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政府战略相结合、综合指标分析与关键指标判别相结合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思路和方法,取得的区划方案易被政府和社会各方接受。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彭飞, 韩增林,  马慧强
    2010, 29(6): 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省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1993年以来山西省各地区均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高位波动状态。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地域单元,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产业偏离度、区位熵等参数的计算,结果发现:山西省地区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地区经济差异时序波动相对应,呈现出中、东、西波浪式经济差异格局和3个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对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张伟
    2010, 29(6): 18-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GIS技术,对1999,2008年贵州省88个县(区)产业结构空间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贵州省产业结构空间演化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点—轴—面”结合;政府调控指向性明确;演化速度加快的特征。影响贵州省产业结构空间演化的因素包括: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政府调控。依据这些因素,建立了产业结构空间演化的过程模型,模拟了产业结构空间演化的过程。
  • 区域创新与发展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2010, 29(6): 2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996—2008年江苏省各县(市)人均GDP经济指标,计算并分析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整体空间特征,描述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描述自1996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县域经济发达的区域周边县域经济也往往较发达,反之亦然,并且空间发展格局呈现显著的集聚模式,且集聚态势越来越明显。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并成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而苏北地区则成为圈状结构的外围地带,且这种空间格局的分布状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对不同年际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的计算与分析也较好地揭示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 区域创新与发展
    董晓菲, 王荣成, 韩增林
    2010, 29(6): 29-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内外港口—腹地关系演变研究文献综述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1997—2006年大连港—辽宁腹地系统关联特性,并分析在空间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大连港—辽宁经济腹地系统关联度呈阶段性演变,表现为由中部向东西再向沿海分散的空间格局;大连港—辽宁经济腹地关联度格局趋向圈层结构;大连港与大连市关联度下降,关系进入停滞期;关联度变化受辽宁沿海港口群影响,由东西向沿海集中。
  • 区域创新与发展
    俞金国, 王丽华, 连显淼
    2010, 29(6): 3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商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迅速的商业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以淘宝网为例,利用电子商铺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变异系数等作为量度指标,以及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探究淘宝网上电子商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电子商铺分布广;(2)电子商铺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呈递减态势;(3)各省区市内分布不均衡,呈现集聚分布态势。选取体现各省区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与相应省区市的电子商铺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基础、教育水平、地方文化、交通区位因子等因素是影响电子商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李中轩, 闫慧, 吴国玺, 郭志永
    2010, 29(6): 40-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许昌古城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归纳了许昌古城的景观特色:绿地与水面交错,生态景观齐备;居住与商业功能区明晰,街区格局完整;历史沉淀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受中原文明熏陶,社会风俗古朴。从城市景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出发,结合许昌古城景观特色,提出了许昌古城景观的重建建议:以护城河景观带为切入点,建设自然与人文因素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从复兴和保护角度,构建汉魏风格的古城街区景观;从发掘和弘扬角度,突出许昌古城的汉魏文化景观;从明晰现代城市功能角度,开发旅游产业景观。
  • 城市研究
    司马志, 王大悟
    2010, 29(6): 45-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12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城易地重建,并将以建设国际旅游城镇为重要目标之一。分析了北川国际旅游城镇建设所面临的新的约束条件,从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地域文化重建、旅游产业先导、旅游环境安全等方面揭示其特殊性。从供需两个角度以大旅游产业的视角,构建并拓展了国际旅游城镇建设的一般要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川须重点发展的关键竞争力要素,提出四大精品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以及国际旅游城镇建设的必要支撑措施。
  • 城市研究
    高顺成
    2010, 29(6): 50-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商品住宅价格持续高涨,对城市居民购买住房造成巨大压力。鉴于城市居民购房压力评价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购房压力的综合测评,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城市居民购房压力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借助该模型对国家级5大区域及中心城市居民购房压力进行了测评,提出了缓解城市居民购房压力的对策。
  • 城市研究
    姚文涛, 王静, Roch, 葛琳, 谭海樵
    2010, 29(6): 56-58,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水文系统受到严重影响,致使现阶段我国城市中自然水文循环系统和以供排水为重心的城市人工侧支水循环系统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流域内城市地区人工侧支水循环系统与自然水文循环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城市系统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环境研究
  • 环境研究
    王刚, 娄成武
    2010, 29(6): 59-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并没有因为全球的关注和参与而成绩斐然。恰恰相反,因为美国的高调介入,它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全球气候协议。这可能预示着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环境治理模式的到来:美国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温室减排模式取代欧盟所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温室减排模式;以注重成本效益的经济减排模式取代风险预防的政治减排模式。世界也许将滑向一个容易但危险的方向。
  • 环境研究
    史兴民, 韩申山, 安鹏飞, 郭晓鸽
    2010, 29(6): 6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环境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资源型城市环境系统对区域环境因素敏感指数和适应指数两个方面构建了脆弱性评估模型,并对中西部20个地级以上典型资源型城市进行了评估。在综合考虑不同资源型城市环境系统脆弱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脆弱性得分划分为严重脆弱、一般脆弱、轻微脆弱3种类型。研究结果发现,从分布区域来看,中部环境脆弱性小于西部;从城市资源类型来看,脆弱性依次为:有色金属城市>煤矿城市>石油城市>黑色金属城市。
  • 环境研究
    王铮, 翟石艳, 马晓哲
    2010, 29(6): 6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了河南省1995—2006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了2007—2050年河南省平稳经济增长路径下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和2007—2050年的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计算了河南省2007—2050年在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先是逐年下降,到2003年发生转折,出现上升的趋势;同时,预测的2007—2050年的能源结构显示,河南省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石油与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另外,河南省分别在2036年和2034年达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高峰;人均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高峰则出现在2033年和2032年。另外,尝试预测了河南省森林碳汇潜力,发现2006—2050年累计森林碳汇量持续上升,到2050年,累计碳汇量达131.14Mtc。
  • 环境研究
    孙平军, 修春亮
    2010, 29(6): 7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脆弱性与耦合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低耦合度意味着高脆弱性和不协调性,没有或低脆弱性则意味着高耦合度和协调度,从脆弱性的视角剖析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模型,选取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市为样本城市,进行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时序动态耦合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从各子系统的序参量来看,系统内部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向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变的趋势,且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经济主宰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内在关联;(2)从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来看,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由前期拮抗、低水平的耦合阶段向磨合、高水平耦合阶段转变,但整体水平偏低,在耦合时序变化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与子系统的序参量变化阶段基本一致。
  • 环境研究
    武启祥, 朱连奇, 韩林飞
    2010, 29(6): 80-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是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时间与空间属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研究生态系统复杂性的两个重要因素。生态系统复杂性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表征方式种类繁多,以江西省婺源古村落生态系统为例,根据古村落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归纳了几种直观有效的观察分析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展现了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的多层面、多角度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婺源古村落生态系统以人为线性空间、集中式空间和组团型空间类型为主;古村落生态系统的演化是缓慢的、渐变的过程,已经和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协调。
  • 环境研究
    陈璇, 覃建雄, 李娴
    2010, 29(6): 8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退缩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海洋性冰川,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完整的山岳冰川,具有高度的观赏性、科研性。据观察,近百年来该冰川表现出持续退缩的状态,保护已迫在眉睫。从规模、结构及分布3个方面论述了海螺沟冰川的地质特征,并探讨了冰川的形成和物质平衡的条件。根据温度、海拔以及表面覆盖物质成份3项对冰川退缩起主要作用的因子,针对海螺沟冰川退缩的严峻现状和冰川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的具体情况,给出5条进一步防范冰川退缩的措施。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张毓, 孙根年
    2010, 29(6): 8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1984—2008年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数据,分析了长江沿线9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近24年来长江沿线各省市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同步性,1984—1991年为平缓增长期,1992—2003年为快速增长期,2004—2008为加速增长期,波动周期同涨同落。依据增长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差异,将9省市划分为2种类型。分3个时段,分别统计了1984—1991,1992—2003和2004—2008年各省市入境旅游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划分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类型。
  • 旅游研究
    李海鸽, 吴小根, 汤澍, 宋福临
    2010, 29(6): 95-99,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旅游者选择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政府寻求有效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为旅行社等相关旅游企业组织和设计旅游线路提供科学依据。在深入分析江苏省国内游客旅游线路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度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目的地吸引力、旅游者出游目的、旅游交通和旅游成本等不同角度综合研究了旅游者选择区域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差异可将江苏13个省辖市划分为4种城市节点类型;(2)出于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选择旅游线路时对不同城市节点类型具有倾向性差异;(3)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对旅游线路选择的影响尺度和程度存在差异性;(4)通过构建旅游成本统计模型,揭示了旅游成本中距离、时间和消费3个因子间的关系,并结合统计数据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公式。
  • 旅游研究
    许韶立
    2010, 29(6): 100-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开发战略布局的演进分析,根据河南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河南省旅游的战略格局构想,将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格局概括为“弓箭式”,并对此构想进行了释义,对河南省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此格局对未来河南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与作用。
  • 旅游研究
    张建萍, 江珂, 朱亮
    2010, 29(6): 104-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生态旅游已是一个研究颇久的领域,但对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定量化分析北京市中学教师群体生态旅游的认知状况和态度趋向,以及基本变量与认知和态度的关系,从而找出该群体生态旅游认知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提高其认知和态度、发挥其在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推广方面作用的建议,以供政府管理单位和学校以生态旅游方式融入和推动户外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参考。
  • 旅游研究
    魏艳, 于跃洋, 吕迎
    2010, 29(6): 110-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州市金水区为例,对中心城区发展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中心城区具有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商务活动平台优越、城市旅游兴起、旅游形式丰富等优势和机遇,但也存在着竞争压力大、与城市规划需要衔接等劣势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心城区旅游吸引物由特色旅游、游憩商业区、特色街区和环城游憩带构成,提出了开发休闲度假游、文化感悟游、娱乐购物游、公务旅游、工业旅游、公共资源旅游等旅游产品的思路,并针对这些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对策进行了探索。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林宪斋
    2010, 29(6): 115-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手段。河南省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成效十分显著,但同时也存在土地资源供应紧张与闲置并存、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监管工作不到位等值得注意的问题。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要科学制定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三化”协调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型现代化之路。
  • 土地研究
    许恒周, 郭忠兴
    2010, 29(6): 119-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残缺的资源价值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农地资源价格扭曲,造成人们决策过程没有或极少考虑具有社会生态价值的农地资源在非农化过程中的隐性消耗。基于此,以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非市场价值的损失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2000—2007年期间,江苏省因农地非农化导致的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损失达到993.220 2亿元。从单位农地非市场价值来看,该价值较大的地区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北部,而长江以南的苏南大多数地区的农地非市场价值较小。
  • 土地研究
    宋艳华, 罗丽丽, 王国强
    2010, 29(6): 124-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中的可实现产能总产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产能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指标对不同质量区产能的贡献率差别显著,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高产田区农业科技条件对产能的贡献低于中低产田区,而中低产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耕地质量、粮食生产水平和农田基本建设水平对产能的贡献均远低于高产田区。高产田区影响产能的主要问题为农业科技对产能的贡献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中低产田区产能的问题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少、耕地质量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等。因此,各区在制定提高产能相关措施时应有所侧重。
  • 土地研究
    杨钢桥, 彭钱英
    2010, 29(6): 129-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5个县48个行政村286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市场价格对农户耕地流动资本投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市场价格对农户耕地流动资本投入的影响受制于农户生产目标;农产品价格对农户耕地流动资本投入的影响受制于农作物类型和耕地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价格对农户耕地流动资本投入的影响还受制于以往的投入水平。
  • 中原经济区研究
  • 中原经济区研究
    喻新安
    2010, 29(6): 133-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一五”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和好的气势,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转型发展是河南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的需要,是提高河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转型发展,要统一思想认识,解决“想不想转”的问题;谋划方略和大计,解决“能不能转”的问题;寻求路径和方法,解决“敢不敢转”的问题。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谋划长远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镇化步伐,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技术进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中原经济区研究
    安春华, 乔旭宁, 赵永江, 陈盼盼, 冯德显, 王海江
    2010, 29(6): 138-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实践。依据中原城市群综合影响力、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通过中心城市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断裂点理论和Arcgis空间运算的方法界定中原经济区的范围。
  • 中原经济区研究
    任俊英
    2010, 29(6): 145-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从中原地区的发展基础、战略地位以及承担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支撑沿海地区发展的双重任务考量,中原经济区应定位为综合型、重点发展类经济区。其功能定位应为:粮食生产核心区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试验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现代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文化旅游创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