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研究
    许瑶, 纪建悦, 周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1
    基于2007—202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额前28位贸易伙伴相关数据,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构建引力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之间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空间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全面启动对中国水产品向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明显并推动空间重心迁移。(2)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总体向多元化贸易格局演进,空间格局均质性逐步提高,贸易区位、供需市场、地缘经济与政治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空间格局。(3)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份额是优化水产品出口贸易空间格局的最优选择,自贸区建设和RCEP生效有助于推动渔业供给侧改革和水产品出口贸易条件改善。
  • 区域研究
    王格芳, 金振兴, 明珠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28-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5
    以山东省137个县域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测度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水平,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相对差异仍较显著,济南、青岛市辖区城镇发展最具活力。(2)受自然条件、经济区位、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四高四低”的空间格局显著,得分较高的县域大体呈倾斜的“H”型分布。(3)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分别形成了小范围的高聚类区和低聚类区。
  • 区域研究
    孙才志, 张卓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7-13,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2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遵循,归纳出区域海洋治理的概念,依此建立指数评价中国省际尺度的海洋治理水平,并观察其2006—2020年的时空分异情况。构建区域海洋治理所需要素的指标体系,基于沿海省份要素禀赋变化分析其对海洋治理水平演变的影响效能。结果表明:(1)各沿海省份海洋治理水平波动提升,省际时空差异不断扩大。(2)各沿海省份区域海洋治理要素总体禀赋持续改善,各准则层得分变化情况各异。(3)经济层要素对全域海洋治理水平的影响效率最高,生态层要素最低。(4)伴随着两系统协调度增强,各沿海省份区域海洋治理要素禀赋情况改善与海洋治理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越发显著,省际差异较小。
  • 区域研究
    曹贤忠, 吕磊, 曾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1-6,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01
    创新网络是经济地理学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基于现有经济地理研究成果,从创新网络类型与结构、演化过程与机理、效应与治理等方面论述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类型主要可通过知识创造方式、网络地位和知识类型不同进行分类,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主要集中于探究主体结构和空间结构,而关于不同空间尺度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差异尚存争议。(2)多维邻近性、合作基础、知识水平、空间交易成本、三元闭合效应以及主体属性、创新区位等是影响创新网络演化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但对不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多空间尺度创新网络的耦合作用与机理研究不足。(3)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创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区域增长。以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分析为主,对创新网络的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应关注不够。
  • 区域研究
    牛小溪, 谭立峰, 刘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4-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3
    从沿海11个省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遴选出海洋文化遗产共330个,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地理探测器,探析海洋文化遗产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洋文化遗产分布整体上呈现两大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福建一带;(2)各历史时期,长三角地区海洋文化遗产的延续性最强,秦汉时期和近现代是海洋文化遗产构成产生质变的两个关键时段;(3)海洋文化遗产时空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以人类涉海历史进程为主导,流域和方言是决定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在南北沿海地区具有空间异质性;(4)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地区政策环境随时间变化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出现影响显著。
  • 区域研究
    胡伟华, 任和, 王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22-27,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4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以2012—2020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不包含西藏)相关数据,构建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剖析西部省份人才竞争力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人才效益权重最高,其中技术市场交易水平对人才竞争力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吸引权重与人才规模权重有待提升。(2)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缓慢,与全国综合水平差距明显,区域差异扩大,呈两极分化与南北差异扩大的特点。陕西省人才竞争力最强,青海省为人才竞争力冷点地区,四川与贵州提升明显。(3)西部地区各人才维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且各省份之间差距较大,多数省份提升缓慢。
  • 区域研究
    曾春水, 周侃, 柯文前, 林明水, 伍世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35-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6
    以县域韧性为视角,采用经济韧性测度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福建省县域经济韧性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经济韧性以较高经济韧性和中等经济韧性两个等级居多,较低韧性和低韧性等级比重不大,高韧性等级比重较小,县域经济的整体韧性有待提高。福建省县域经济韧性呈现“两高一低”的空间格局,其中“闽西集聚中心”“闽东集聚中心”是两个高经济韧性的集聚中心,闽南是低经济韧性的集聚区。(2)以往灾害下区域经济韧性常规的影响因子诸如产业结构、创新因素、灾情严重程度并没有很强的解释力,消费水平、经济外向性、政府管理能力成为福建县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对县域经济韧性作用机制具有其独特性。(3)消费、进出口贸易规模、利用外资水平、政府管理能力等因素对福建县域经济韧性影响异质性显著,呈现不同的空间格局特征。
  • 城市研究
    王宁宁, 王勤升, 赵晓永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42-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7
    从复杂网络视角切入,基于SBM模型测度2004—2019年中国144个地级及以上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效率,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以及OLS回归模型探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网络结构效应,并据此提出其效率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智慧城市建设效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总体特征,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与政策力度密切相关;② 智慧城市建设效率空间网络总体呈现“多城市核心”的主导发展模式,并且模式紧随政策动态演变,逐渐形成“北京—郑州—深圳—上海—广州联动发展”的多核心格局;③ 网络权利中心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多数城市建设乏力,效率持续降低,影响力在宏观层面上逐渐减弱,相关政策与落地实施在不同的城市效果差异明显;④ 核心圈层城市数量规模先扩大后缩小,空间分布向东南部和中部扩展,中原城市群与京津冀联动;⑤ 网络密度、节点中心度对智慧城市建设效率是正向促进作用,平均距离、网络效率与网络等级为负向作用。
  • 土地研究
    刘润, 钟晟, 任晓蕾, 唐永伟, 张杰, 毛怡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19-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9
    基于2001—2019年的土地供应数据,借助地理空间统计方法,探究武汉土地供应格局的演化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土地供应数量以远城为主,供应类型以居住、工业、道路与交通运输用地为主,供应来源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供应方式以划拨和出让为主;(2)土地供应规模呈先增后减态势,不断从主城向远城扩散,供应方向以东南向和西南向为主,各时段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来源的土地供应在结构和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特征;(3)城镇与乡村发展、政府与市场互动、经济发展新常态化、中心与边缘异质性分别作用于土地供应,且4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驱动武汉土地供应格局演变。最后,基于土地供应格局演变提出土地高效供应的策略。
  • 人口研究
    聂倩, 郑浩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74-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27
    利用2000—2020年河南省城市人口老龄化发展数据和3次人口普查数据,探究人口老龄化时间演变趋势,并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和集聚特征以及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区域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河南省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呈现出阶梯式递增—“U”型调整—直线增长的态势,且深度老龄化已成为必然趋势。(2)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差异化显著,沿黄河流域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3)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受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共同作用。作为人口结构差异内驱力的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降低导致人口基数小的地区老龄化程度提高;而外驱力因素中,经济及医疗发展越好、教育水平越高、工业产业越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低。
  • 农业农村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60-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25
    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选取河南省158个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工具,探究2000—2020年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逐渐升高,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指数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强,中高水平区逐渐向黄淮海平原集聚。(3)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始终以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为主导。未来可依托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以期实现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
  • 区域研究
    王凯, 胡奕, 何静, 甘畅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02
    通过测算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水平及旅游效率,探究三者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旅游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显著提升,发展格局稳定;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偏低且省份间差距较小;旅游效率明显改善,中等层级省份占比较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旅游效率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和低低的空间聚类模式。(3)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旅游效率存在本地和外部双重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能显著提高旅游效率,但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人口密度等要素是推动旅游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旅游资源禀赋和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效应,信息化和旅游产业集聚的负向外溢效应显著。
  • 城市研究
    余洁, 邵淑敬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49-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08
    以中国11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重心模型分析2013—2021年展览业时空分布差异,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索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时间上,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总体偏低,具有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发展特征;空间上,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呈从内陆向沿海递增的态势,城市群成为城市展览业发展的主体,最终形成以四大城市群为主的团块化发展格局;重心移动上,东西向移动幅度大,南北向移动幅度小。(2)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缩小,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3)中国城市展览业空间演化格局受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联系、资源禀赋、区域地位和政府支持等多种因子共同驱动。
  • 旅游研究
    吕雅诗, 刘敏, 闫旭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87-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4
    基于PS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Max-DEA软件、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0—2020年汾河流域35个县域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主导因子进行探析。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2010—2020年汾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型演变态势,多集中于“敏感级”且缓慢趋向“临界安全级”。(2)空间格局上,汾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出整体和区域两种空间演变格局。(3)空间相关性上,汾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全局空间关联经历了由弱相关向强相关的演变。(4)影响汾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强度、旅游资源禀赋吸引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旅游研究
    朱潇月, 赵现红, 王莹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75-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2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理论与网络传播学相关理论,通过前后对比研究,利用ROST CM 6与Gephi 0.9.5软件探究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后北京旅游国内感知形象变化。结果表明:(1)冬奥会成功举办后,北京关于冬奥会的形象特征得到一定程度凸显。(2)冬奥会举办前后游客的形象感知维度具有差异性,北京国际化形象感知得到提升。冬奥效应仍在持续释放,短时期内游客感知变化不明显,冬奥要素相关组群尚未形成。(3)游客情感以积极情感为主,中性情感为辅,整体呈现积极转向。据此提出通过打造“双奥之城”城市品牌、提高民众冰雪运动热情、打造高质量冰雪IP形象来发挥“后冬奥会时期”的“长尾效应”。
  • 城市研究
    张家旗, 刘晏男, 关小克, 代志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62-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0
    基于医疗健康行业在线点评数据,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郑州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行业空间布局及在线评价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医疗健康行业综合可达性表现出“中间高,外围低,高值分散连片”的空间特征,不同类型医疗健康行业可达性空间特征不同,综合可达性和多样性高的区域主要位于三环以内的老城区;(2)医疗健康行业在线评价整体不高,其中环境评价优于服务评价,不同类型医疗健康行业在线评价空间格局特征不同,距离市中心越远,各项评分倾向于越低;(3)医疗健康行业综合可达性、多样性及综合评价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区域医疗资源可达性和多样性越高,其在线评价越好,医疗健康行业空间分布与交通和人口分布有重要联系。 
  • 生态环境
    郭安宁, 陈晓, 李觅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34-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21
    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Tobit计量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00—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份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性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6—2016年整体处于濒临失调状态,2017—2021年逐步恢复,除山西外基本实现协调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呈上游、下游、中游依次降低趋势;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碳排放存在严重滞后现象;调控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力资本是改善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途径。
  • 城市研究
    唐承丽, 宋关东, 周国华, 贺艳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69-7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1
    基于抵御力、恢复力、适应力和更新力4个维度,构建开发区韧性测度指标体系,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长沙高新区)为研究案例,运用突变级数模型测度其韧性水平,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从城市、开发区和企业视角对其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长沙高新区韧性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各维度增幅各异,恢复力提升最为明显,其次是抵御力和适应力,更新力提升幅度最小。各要素对开发区韧性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表现为开发区本身最大,所依托城市次之,企业最小。其中开发区的创新能力和政策效应是影响长沙高新区韧性的主要因素,所依托城市的产业多样化和市场化水平以及所拥有企业的核心技术控制力和企业成长能力对开发区韧性成因解释力度较大。
  • 区域研究
    武田艳, 黎庆玲, 何净净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2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04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采用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发展-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和影响关联效应。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发展态势,其中人口发展水平低于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85%的城市发展为协调发展状态,2020年较2011年提升22%,空间上呈现“核心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从影响关联程度来看,耦合协调度是由政府投资调控力、经济发展拉动力、人口质量保障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科研技术人员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对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旅游研究
    程慧, 任春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8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3
    基于山东省376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数据,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重心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统计工具,深入探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方向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型分布,集聚程度较高。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密度分布不均衡,具有“多核心-斑块状”的特点。重心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潍坊市,标准差椭圆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工业旅游对水文、地形等自然因素具有较强依赖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生产总值、GDP、旅游总收入、旅客周转量、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等是导致工业旅游空间分异的核心因素,且两因子交互作用会加大其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