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贺胜兵,刘友金,周华蓉
    2011, 30(4): 1-5,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1998—2008年我国工业碳排放和碳强度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地区工业碳强度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省际工业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例越高,其工业碳强度越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有利于降低工业碳强度,但其效应较为微弱,地区工业结构中大中型企业比例增加、重型工业和国有企业比例减少均有利于降低工业碳强度。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各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以降低工业碳强度,要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规模,防范重工业过度扩张和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
  • 区域研究
    孟德友,陈文峰,陆玉麒
    2011, 30(4): 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省会城市为网络中的节点,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对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建成前后省际可达性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建设使东中西地带内、地带间及省区的总体可达性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沿骨干客运专线向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拓展,圈层状空间格局依然很突出,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高速铁路网建设对各地区的空间经济效应还存在很大差异。经过对高速铁路建成前后各省区的地带内、地带间及总体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对比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及加强省际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 区域研究
    杭正芳,周民良
    2011, 30(4):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垃圾焚烧能够实现物质的空间转化、数量转化与能量转化,是日本垃圾处理的主要趋势。但焚烧过程也会产生二恶英、灰渣等废弃物,引起民众的不安。如何在垃圾焚烧场所区位选择中兼顾政府与民众利益是一项涉及到政府公共选择的重要事务。在具体区位选择中,日本政府制定选址原则及标准,加强规划研究,推进民主决策,探索出一条垃圾焚烧场所区位选择的成功道路,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 区域研究
    王淑英
    2011, 30(4): 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是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协同产品创新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并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促进了企业创新和集群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的协同产品创新由于存在密集的物资和信息流通,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很高。从风险传染的内涵界定出发,在集群协同产品创新的创新链分析基础上,归纳了集群协同产品创新的风险传染条件及规律,描述了单一风险流的风险传染机理与过程,并构建了基于SIR模型的集群协同产品创新单一风险传染的过程模型,据此提出了集群协同产品创新风险免疫策略。
  • 区域研究
    关伟,蔚振杰
    2011, 30(4): 2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不仅使其成为全省经济总量扩张承载的重要区域,而且还肩负着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在应用“三轴图”法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轨迹的基础上,利用SSM模型及其计算公式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营口、丹东、锦州等城市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较强,其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较高,尤以大连、营口两市为突出,锦州、营口两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依据分析结果并结合辽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区域研究
    郜晓雯,曹广忠,刘涛
    2011, 30(4): 26-30,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村镇企业布局形式多样并逐步演变的背景下,有效识别产业分布模式有助于认识评价产业布局特征和分类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基于实证分析,构建了一套表征产业空间配置的指标体系,以义乌市13个镇级单元为例,提出4种布局类型,分析了指标组合特征、典型区域、形成机制与演变方向,结果发现到21世纪初,义乌村镇产业布局已呈现出依托各级区域中心、产业园区、交通节点集聚的态势,在各镇级单元内部表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程度与方式。来自中心城区、小城镇以及村庄自身的三重力量的消长是布局类型分异产生与转变的动力。
  • 区域研究
    陈建,刘云霞
    2011, 30(4): 3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银行业结构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更为国内经济学家所关注。选取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作为研究样本,把银行业结构变量引入通常的经济增长模型,采用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京津冀经济圈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将对经济增长更为有利,降低京津冀经济圈银行集中度将会给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最后,提出优化京津冀经济圈银行业结构的建议。
  • 区域研究
    王能洲,沈玉芳,张婧,马仁锋,刘曙华
    2011, 30(4): 36-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规划不统一,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明显,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的联动发展。据此,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运用GIS、变异系数及区位商等区域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物流空间整合的对策建议,认为长三角地区应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网络化空间布局、物流信息一体化、大通关建设一体化、区域物流协调机构构建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几个方面推动区域物流的空间整合进程。
  • 区域研究
    刘玉振 , 杨永芳
    2011, 30(4): 4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定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衣食住行私人消费与医疗保健、交通运输邮电、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公共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受农村居民的收入影响;在当前农民整体收入不高时,其消费倾向主要先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随着收入的提高,公共产品消费倾向明显提高。所以,政府要拓宽农村公共资源的配置渠道,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区域研究
    侯红昌
    2011, 30(4): 46-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危机时代,生产者服务业的率先复苏彰显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运用协整方法及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仅存在较弱的协同发展效应。原因主要在于河南的制造业结构层次低,生产者服务业布局分散,面临的市场环境较差等。因此,建议政府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集聚区建设、完善市场环境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张可云,项目
    2011, 30(4): 51-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与其他国际城市逐步接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城市的物质、文化与信息的交流,实现城市发展利益的最大化。在目前城市国际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分因素排名比较分析和综合得分排名的分类比较分析,最后根据综合得分通过类间距法将所有省会城市分为三类,并提出各类城市在不同城市国际化发展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发展策略。
  • 城市研究
    王学峰
    2011, 30(4): 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发达国家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发现,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城镇化从中心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去城市化到再城镇化的进程及其伴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过分依赖市场的力量所致,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或错误而非客观规律。城市区域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正在被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在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以及环境条件均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前提下,中国的城镇化应当在全面研究和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干预城市区域的发展。
  • 城市研究
    郑伯红,王志远
    2011, 30(4): 6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一种高级模式,是城市区域化发展的地域形态新特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区域,对促进城市群发展,对运用网络城市理念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对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网络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力措施是协调主导产业发展、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城市间双向流动。
  • 城市研究
    马国霞,赵学涛,石勇
    2011, 30(4): 66-70,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京津64个制造业部门和14个第三产业部门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京津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京津的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结果表明,北京主导产业应以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天津以发展汽车制造业、设备制造业、钢压延加工业和炼钢等临海型产业为重点。
  • 城市研究
    吴涛,李同昇
    2011, 30(4): 7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关中地区为例,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关中5个地市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状况基本吻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和农业发展条件是影响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因素。(2)关中5个地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3种类型:宝鸡市——城市过度建设型,咸阳市——城乡均衡建设型,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乡村过度建设型。
  • 城市研究
    陈晓倩,张全景,代合治,于伟
    2011, 30(4): 76-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指标,其测定方法还不甚完善,对其进行研究成为科学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城镇与乡村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土地的利用方式,因此,在既有城镇地域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比重、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作为判断不同政区是否成为城镇地域的基本指标。通过层层设置临界值,合理地界定了城镇地域范围,并核定了城镇人口,为科学计算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依据。以曲阜市为实例,对上述标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城乡划分标准合理,结果符合实际,同时计算简便,利于应用。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文彤, 金雪鸿
    2011, 30(4): 8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香港居民本地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家庭群体是本地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因此,本地居民虽然在单次旅游消费上表现为中低水平,但旅游活动的频率次数、人数规模都相当可观,同样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消费群体的主力构成。同时,居民本地旅游活动表现出自助活动为主、意愿偏好明显等消费行为特征,由此对旅游产品开发、公共交通设施、市场宣传营销以及旅游发展的社会公平都提出了不同于外地游客的要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必须在上述方面进行针对性地组织安排,才能实现对本地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发展,从而促成目的地旅游发展经济性和公平性的共同实现。
  • 旅游研究
    李飞
    2011, 30(4): 85-88,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陈珂,陈雪琴,王秋兵,朱荻,李兆轩
    2011, 30(4): 89-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社区居民利益问题的研究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关注公众的利益要求可促使旅游开发朝着良性、生态的方向前进。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社区居民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利益要求、实现方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利益要求满意度最差的是参与管理,最好的是改善生活环境;利益要求实现方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及法律;核心利益集中在征地动迁补偿及就业方面。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的发展战略制定和角色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以期旅游业健康良性发展。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罗成书,周敏,钱苗
    2011, 30(4): 94-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行车骑行是旅游者体验目的地城市的重要方式,规划建设高效合理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已经成为众多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以著名旅游城市杭州为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从空间布局视角分析了杭州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对策。结果发现,目前杭州的自行车服务点与休闲旅游点的空间耦合度较低、与旅游流网络特征的协调性较差。最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 旅游研究
    李湘豫,梁留科,韩辉
    2011, 30(4): 98-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体验理论、佛教文化理论和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将SWOT分析与曼宁哈斯德赖弗布朗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围绕河南佛教文化体验式旅游开发的活动、环境、体验和收益4个方面,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形成16个单元的系统分析,认为河南佛教文化体验式旅游开发资源丰富、大有作为,同时存在着体验式旅游主题文化不突出、规划不到位、体验氛围不浓厚、产品开发缺乏特色、综合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炼主题文化、统筹开发规划、创新体验特色、发挥整体优势的河南佛教文化体验式旅游开发建议。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罗颖
    2011, 30(4): 103-107,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规划是一项综合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工程。随着河南世界文化遗产数目的增多,遗产地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游客进行深度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帮助。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安阳殷墟文化遗产景区解说系统现状,并结合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模型所关注的六大要素,提出未来安阳殷墟景区应进行科学系统的理念规划和形象设计、解说系统空间布局规划和分级解说服务系统规划,并注重对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 区域研究
    黄正良,钟慧润
    2011, 30(4): 108-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有效、合理、可持续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西安市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动态度,建设用地信息熵、均衡度,各类用地变化速度,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分析西安市土地利用及变化情况,以探寻最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研究方法。研究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以林地、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三大用地类型为基本框架,大量土地正在被激活,建设用地将大幅增加。将多种参数结合起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情况,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为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数据基础。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马倩,孙虎,昝梅
    2011, 30(4): 112-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干旱区生态脆弱区新疆艾比湖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手段和生态经济学的方法,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并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探讨了艾比湖区域1990—2007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7年间,艾比湖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大趋势;1990,2001和2007年艾比湖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53.63,63.01和56.96亿元,呈波动性变化;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性功能。2001—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速度较快,作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退化的趋势,需要加强管理,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度。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刘蕾,姜灵彦,高军侠
    2011, 30(4): 117-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SR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客观评价。采用物元和可拓理论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研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结果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耕地粮食单产逐年增加,土地流失比例逐年降低,土地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人口压力过大,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仍然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GDP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少,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虽有所提升,但横向比较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紧迫。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目前仍处于临界安全水平,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基于PSR模型的物元评价方法适用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李焕,徐建春,李翠珍,徐知渊,范晓娟
    2011, 30(4): 122-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方法,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浙江省11个市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浙江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普遍偏高,无论是用地效益还是用地结构状况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处于领先地位。(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高、中平、南北低。(3)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03。BP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克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 土地研究
    张军以,苏维词,张婕
    2011, 30(4): 127-131,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重庆市土地资源的特点及问题,在国内关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了一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该区域2000—200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160升高至2009年的0.695,2000年土地生态安全属于“敏感级”,2009年则进入“良好级”,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呈好转趋势,但土地所受的生态压力整体上有所加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现阶段土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严峻。对2000—200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趋势拟合,显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已进入快速改善阶段。
  • GIS研究
  • GIS研究
    郑平元,杨武年
    2011, 30(4): 132-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oogle Earth图像以精度高、信息丰富和免费使用等特点,正逐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如何将Google Earth图像制作成地图、提取感兴趣的信息,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利用Google Earth图像,结合AutoCAD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进行信息提取及应用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图像获取、图像尺寸校正、图像数字化、图形整饰、信息提取及应用等。针对如何提取Google Earth图像上被阴影遮挡的图形信息,提出了图像量测与地面丈量相结合的解决办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实现了低成本、高精度和高效益,解决了人们日常用图的需要。最后指出了这种方法的适用领域,并且分析了Google Earth产品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 GIS研究
    董廷旭,文星跃,张新合,陈朝镇,刘昊
    2011, 30(4): 135-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县造成重大灾害损失。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4个方面分别选取相关评价指标,通过GIS空间分析得到了北川县5.12地震灾害敏感度、风险度、脆弱度和灾度分布图,采用1.5 km×1.8 km网格为灾害区划基本单元,在MAPGIS 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基于空间邻域关系的区域合并方法对北川县地震次生灾害区域分异进行分析并进行灾害程度区划,得到4个灾害类型区:1个极重灾区、4个较重灾区、2个重灾区和2个一般灾区。为北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快北川县灾后重建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李恒凯,刘小生,陈优良
    2011, 30(4): 141-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GIS软件不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的问题,提出了利用GIS技术重新构建区域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的新思路。对该模型进行了具体建模和编程实现,并将该模型集成到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系统中,最后利用该系统对江西省各地区经济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应用实践。研究表明,该区域经济统计分析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区域的经济统计分析,方便政府部门制定与经济相关的各种决策,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 GIS研究
  • GIS研究
    闫丽洁,安春华,杨瑞霞,马晓哲,石忆邵,冯德显
    2011, 30(4): 145-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在河南省的具体实现,属于省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以3S技术为基础的资源环境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国内各省份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河南省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必要性及意义。采用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架构、数据库标准、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论述,并对数据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 农业研究
  • 农业研究
    程绍铂,杨桂山,李大伟
    2011, 30(4): 149-152,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按照兴化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乡镇为评价单元,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根据各主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采用分层聚类法把兴化市35个乡镇划分为5个农业现代化水平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提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兴化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以西部的昭阳镇为中心和以东南部戴南镇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程度最高;较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和东北部的安丰镇、永丰镇和戴窑镇;中等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主要是兴化市区的卫星城镇;较低和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兴化市西北和东部,其中,位于西北部的周奋乡和缸顾乡农业现代化水平最低。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尹君,苏筠
    2011, 30(4): 153-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谚是反映人地关系的地方性知识,研究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适用性,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变迁及地域特点。收集整理河南冬小麦种植的农谚,归纳总结了冬小麦生育期的农谚时序表。进而利用洛阳、开封、信阳1951—200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农谚与气候适应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气候的变化,农谚中的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比气象实测的适宜播种期略微早。农谚指出冬小麦越冬期怕冬暖,拔节孕穗期间怕春寒及灌浆需晴暖天气,均与实际观测的气象数据相符合。农谚指出了冬小麦缺水及容易出现旱情的生育阶段,并以此进行旱灾适应。
  • 农业研究
  • 农业研究
    姚磊,吴泉源,许颖,李海波,常方云
    2011, 30(4): 158-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污水灌溉对农田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利用2008—2009年10期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CCD1影像数据,结合龙口市冬小麦物候期的变化特征提取出单一冬小麦种植区,反演了冬小麦生长期内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对污水灌区和清水灌区的冬小麦植被指数进行比对分析,最后结合相应的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污水灌溉已经对灌区的作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污水灌溉区作物的生长状况明显不及清水灌溉区作物长势。说明污水灌溉会导致冬小麦的长势变差,对污水排放的控制和污水无污化处理势在必行。
  • 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地理研究
    娄昭,李娜
    2011, 30(4): 162-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统治中国长达320年,在此期间,国家军力衰弱,饱受外敌欺凌,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阳称帝后逃至南方,后定都杭州,取名临安。南北两宋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可谓一脉相承,然而在陵墓布局上却差异很大。与论者所说的南宋六陵在布局上完全继承北宋的堪舆思想相去甚远,南北宋陵在整个陵园的布局所遵循的堪舆思想不同,在兆域内的布局也大相径庭,皇家丧葬文化在南北宋有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影响到了明清皇陵布局。揭示南宋皇陵布局及堪舆思想的演变,还原历史,是该文写作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