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陈寿江, 李小建, 李旭
    2013, 32(02):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中部六省为例,通过计算中部六省各县市的人均GDP指数与福利指数,并提出上行与下行及其衍生概念,分析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GDP指数的“伸缩性”明显大于人均福利指数的“伸缩性”。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福利水平有下降的趋势;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福利水平比较稳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福利水平有上升的趋势。
  • 区域研究
    张俊, 谢朝武, 郑向敏
    2013, 32(02): 6-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部省份各个市域第三产业产值为研究指标,采用空间自相关、Gi*系数法、半变异方差以及Kriging法对中部区域服务业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 从总体分布格局上看,中部地区服务产业分布极为不均衡,各区域间服务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中部六省服务产业格局呈发散分布,但发散程度较弱。② 热点区域的服务产业整体格局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具体表现为热点区逐渐消失,次热点区数目有所增加。除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外,太原城市群也相继进入次热点区;③ 从整体看,中部各区域服务产业差距有所扩大,布局具有较强的空间连续性和组织性。热点区域范围不断缩小,且不断向核心城市集中。
  • 区域研究
    王贵成,张久铭
    2013, 32(02): 12-15,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通过收集2001—2010年河南省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耗与GDP的数据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经过灰色关联度矩阵的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1)GDP的增长对于能源消耗总量的绝对影响最大,其发展速度的影响次之。(2)能源消耗的增长直接影响到河南省的常规能源生产的增长,涨落关系十分密切。(3)原煤生产对于能源消耗和GDP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几个指标的预测,第一步预测的相对误差范围在0.721%~3.632%之间,预测的精度很高。因此,说明灰色预测模型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研究是合适的。能源消耗总量、GDP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原煤产量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增长不明显;天然气产量呈现线性下降的趋势。
  • 区域研究
    张琰飞,朱海英
    2013, 32(02): 16-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依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偏低的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持续偏低。所以,西南地区要重视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进而实现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 区域研究
    王洪清,祁春节,刘欢
    2013, 32(02): 22-26,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能用多种经济模型表示。通过对宁波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模型的实证分析,提出选择各种模型方程需要的理论依据和评判标准,进而发现一元三次非线性方程模型更符合宁波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宁波港口对腹地经济贡献弹性具有U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U型特征与腹地的范围大小、产业结构,特别是与第二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转移密切相关。港口对远距离腹地的贡献弹性大于近距离腹地贡献弹性,因此,政策上需要加大对远距离腹地地区的吸引力。
  • 区域研究
    张洪潮,李秀林
    2013, 32(02): 27-30,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产业集群中煤基型企业与非煤基型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生物种群中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煤炭产业集群要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其内部互利共生关系的企业间必须达到利益上的均衡。通过对Logistic生态模型法的推广,将煤炭产业集群互利共生关系的企业分为中心—卫星型企业组与低共生型企业组两种。研究得出:中心—卫星型企业组要实现均衡,中心煤炭企业规模要足够大,周边非煤基型企业规模要小且专业化程度要高;中心—卫星型企业组中的非煤基型小企业间以及低共生企业组中企业之间要实现竞争与共生合作并存;并且集群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文化、技术信息的交流。
  • 区域研究
    高顺成
    2013, 32(02): 3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各省对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创业园区拥有情况出发,构建了中国各省创业环境(硬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对各省创业环境做了具体的量化测评,结果表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创业环境明显优于中西部省区,大致呈“东优西劣”阶梯状分布。其次,以各省创业环境得分为自变量,各省2011年GDP总额、1991—2011年GDP及GDP增长率年加权平均值为因变量,构造一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各种形式的创业园区数量越多,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越强.
  • 区域研究
    邬鹏,陶伦康
    2013, 32(02): 36-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城的规模建设,高校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低碳现象日趋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高校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以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为立足点,深入阐述了低碳校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的师生日常行为、规划与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不低碳现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进而从制度、技术、日常生活行为的层面对高校校园低碳建设途径提出建议。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叶浩,濮励杰,张鹏
    2013, 32(02):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
  • 城市研究
    钟少颖,郭叶波
    2013, 32(02): 4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纵四横”为主要骨架的高速铁路建设格局将对中国城市通达性产生重大影响。选取2007,2012,2020年3个典型年份,考察高铁建设对中国153座城市通达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间通达性的基本格局仍然取决于自然地理位置,但高铁建设将普遍改善各城市的通达性,外围地带城市的通达性也会显著提高。从全国看,2007—2012年建成的高铁线路对中国城市通达性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2013—2020年将要建设的高铁线路也会提高城市通达性,但其改善效果不及以前显著。分区域看,2007—2012年的高铁建设对东北地区城市通达性条件的改善最为明显,而2013—2020年将要建设的高铁则将主要改善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上海—广州沿线城市的通达性。值得注意的是,高铁建设对西北地区城市通达性影响最小,西北地区仍将处于通达性条件最差的外围地带。
  • 城市研究
    方大春,杨义武
    2013, 32(02): 52-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沪杭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通过缩减交通时间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高速铁路的贯通对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城市间联系会因交通时间缩短而增强,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特征更具有科学性。从城市间高速时间距离和高铁时间距离对比角度,计算高铁开通前后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高铁下的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更显著,空间关联性更强。不同级别交通网络相互叠加改变城市群交通网络分形特征。高铁开通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 城市研究
    刘建朝,高素英
    2013, 32(02): 57-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化空间联系是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从区域和产业两大维度,采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与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联系,但较为松散。京津之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而与其他城市联系均相对松散,说明京津两市的空间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石家庄、唐山与京津空间联系最为紧密,唐山由于产业结构偏重,城市流不如石家庄,两者依然是京津冀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主要候选者;其余城市与京津的联系强度及城市流都较小,说明其与京津的落差在进一步加大,这也导致了其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较高难度,京津“孤岛”仍将进一步持续。
  • 城市研究
    史雅娟,朱永彬,王发曾
    2013, 32(02): 62-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ROXY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2010年中原城市群城市人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发展态势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均呈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极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第三产业呈现逐渐减速极化的空间发展态势。由此判断中原城市群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其先天优势,可以引领其他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辐射能力非常有限,仍为弱核牵引。
  • 城市研究
    李一曼,修春亮,其布日,陈晨
    2013, 32(02): 68-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蔓延现象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春城市蔓延问题开始显现且呈加重化趋势。根据城市蔓延多维性内涵,利用长春市1993—2010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构建经济与社会效益两大子系统指标体系来计算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协调性,然后再结合4时相遥感影像资料得到的城市空间形态相关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城市蔓延。结果表明,1993—2005年间,长春城市蔓延数值在波动中出现先降后升态势,整体处于中等蔓延等级;而2006—2010年间,城市蔓延数值从0.614猛升到0.701,蔓延严重化趋势明显。最后,借鉴国内外控制城市蔓延相关理念与措施,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减缓机动化趋势、发展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边缘区房地产控制、提倡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强化规划落实等方面提出长春城市蔓延的针对性治理措施。
  • 城市研究
    赵林,韩增林,马慧强
    2013, 32(02): 7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和居住生活4个方面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0年两个时间截面,运用AHP法和熵值法,对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布局总体保持稳定,但有均衡布局发展的趋势;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扩展有由“点—轴式”向“网络式”迈进的趋向;省际发展不平衡,辽宁水平最高,但相对下降,内蒙东部最低,黑龙江、吉林两省水平中等并稳步上升;各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特点各异,区域中心城市差距在缩小,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欠佳。
  • 城市研究
    高彩玲,高歌,张现文
    2013, 32(02): 7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P-S-R模型,以综合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建立郑州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研究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状况,为认识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城市生态评价提供依据和借鉴。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状况改善明显,资源环境压力对系统压力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状态的变化决定了系统状态波动,污染治理和经济潜力的变化是引起系统响应变化的主要原因。
  • 城市研究
    佘廉,王光荣,许晶
    2013, 32(02): 84-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脆弱性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且城市脆弱性影响因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选取25项影响因素,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对上述因素进行详细阐述,揭示了影响城市脆弱性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与根本因素的层次脉络:城市结构与功能布局、社会与经济现状直接决定城市灾变敏感性、应对能力与恢复能力高低;在操作层面优化城市的各项功能,实施完善而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能间接提高城市应对灾变的防御恢复能力;城市经济总量决定区域范围内脆弱性的总体水平,经济基础是影响城市系统脆弱性的根本因素。最后以日本3.11地震灾害救援恢复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 环境研究
  • 环境研究
    白永平,张晓州,郝永佩,宋晓伟
    2013, 32(02): 90-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非期望产出角度运用SBM模型测度沿黄九省(区)2001—2010年的环境效率静态水平,通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分析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通过Tobit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旨在对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在考虑环境变量之后,区域的平均效率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上中游省份对环境变量的引入较下游省份更为敏感;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率静态水平均相对较低,上中游省份较下游省份更甚。(2)环境效率水平有向好发展的态势,其值的改善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经济、制度和地区等因素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效果各有不同,这些因素对环境效率的作用机理存在一定差别。
  • 环境研究
    王宇飞,盖美,耿雅冬
    2013, 32(02): 96-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禀赋指标、用水量指标、水资源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指标4个准则层综合分析20个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研究区内6个沿海城市2001—2010年10 a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处于中等偏高风险,其中,盘锦和锦州处于高风险,其他各市均处于中等偏高风险。
  • 环境研究
    许玲燕,王慧敏,马显莹,陈军飞,马剑锋
    2013, 32(02): 103-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云南省近年来大范围持久性干旱的反思,分析云南省旱灾管理现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旱灾风险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了推行云南省旱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将旱灾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损失评估、风险决策与控制4个步骤为主线贯穿旱灾风险管理过程,构建了云南省旱灾风险管理框架。通过鱼骨图分析,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2个类别识别判断影响云南省旱灾风险的10个因子。从风险管理理念、制度体系、预警与调度系统、科技支撑水平、应急水源和应急服务及灾后补偿保障6个方面提出了云南省旱灾风险管理行动对策,为云南省建立长效的抗旱减灾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建议。
  • 环境研究
    赵荣钦,黄贤金,高珊,赵志凌
    2013, 32(02): 109-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省域层面,构建了碳排放清单的核算框架和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2000—2010年的碳排放清单进行了全面测算,并对江苏省碳减排潜力进行了情景分析。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8 005.29万t上升到2010年的20 888.88万t,涨幅为160%,其中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占86%;江苏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94 t/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71 t/万元,降幅达24%;人均碳排放则呈逐年增长态势,从1.09 t/a增长到2.69 t/a;在低碳情景下,江苏省2015年和2020年碳减排量分别为4 930.75万t和16 101.13万t,碳减排比例分别达15%和29%;在江苏省“十二五”低碳经济规划中,应重点加强工业能源与交通能源消耗、垃圾焚烧与填埋等部门的碳减排力度,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效应。
  • 环境研究
    梁中,李小胜
    2013, 32(02): 116-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欠发达地区区域低碳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出发,将其评价对象分解为5类认同度较高的一级指标,并确立29个二级指标。选择国内部分欠发达省份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其区域低碳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低碳创新能力,从构建低碳产业和能源体系、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环境研究
    陈太政,于斌,梁留科,李湘豫,刘晓静,王少华
    2013, 32(02): 12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原理,选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指标对用于灌溉的地表河流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以河南省台前县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地表河流金堤河(黄河北侧支流)进行为期1 a的动态监测(2011年1月1日至12月19日),通过水样实验分析,得到污染物指标实验数值,以此为依据计算土地健康综合指数,并给予合理评价。对影响土地健康的灌溉水因子的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地灌溉水质量综合指数居中等以上,土地健康状态较为良好,土地灌溉水综合指数较为合理,反映了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压力状况,从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黄昊,贾铁飞
    2013, 32(02): 129-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 (1)保护古运河遗产; (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 (3)整合城市文脉; (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 旅游研究
    吴丽霞
    2013, 32(02): 134-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计量方法,建立科学、可行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估模型,对河南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发现,河南旅游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居中等偏上水平,不仅落后于东部多数省份,也落后于西部的云南。对竞争力分解结果显示,河南在文化类资源、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号召力、社会开放度、国际旅游市场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河南旅游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应该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度,开创大旅游建设的格局。
  • 旅游研究
    侯兵,黄震方,周永博
    2013, 32(02): 139-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一体化对城市旅游规模差异产生深刻影响。运用区域规模差异的相关指标和位序规模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建设10年(2001—2010)的城市旅游规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都市圈城市旅游总体发展态势不均衡,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明显,但相对差异呈缩小态势;城市旅游规模首位度异常明显,城市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都市圈城市旅游的总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区域旅游亟需深化合作,寻求协同发展。基于这一前提,从完善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借力行政区划调整、打造跨地区的特色旅游线路、建立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渠道、塑造区域一体化旅游形象等角度提出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思路。
  • 旅游研究
    李湘豫,陈玉兴,梁留科,李庆辉
    2013, 32(02): 145-147,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传统的评估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方法用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中。以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为例,采用旅游费用区间分析法(TCIA)设计出其游憩价值的评估路线,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分析技术,评估大相国寺的游憩价值,得出大相国寺2011年的游憩价值为1.49亿元。运用这一结果对大相国寺资源管理决策和资源补偿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其维修、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管理和补偿提供积极的参考。
  • 旅游研究
    肖潇,任黎秀,张捷,卢俊宇
    2013, 32(02): 148-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游对旅游地包括城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城郊旅游地中开发比较成熟的珍珠泉旅游风景区为例,对比了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行为差异,对游客行为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意在探索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背景、交通方式、旅游信息获取渠道和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旅游活动和餐饮满意度,游客月收入水平和年龄等,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城郊旅游地重游率的对策,为城郊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综合质量的提升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路振华,张军连,李宪文,汪秀莲,白晓飞,张嘉
    2013, 32(02): 154-159,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产业用地综合数据库为基础,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构建,实现基于区域的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根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传统强度评价的基础上,新增规模、结构和布局评价,并构建三级收敛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综合功能型城市为样本,构建了能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价标准;引入相对权重模型,通过隶属函数计算构建评价模型。以合肥市为样本,开展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显示:(1)禁止发展产业用地面积偏大是总体集约度偏低的最主要因素; (2)距离聚集度也是限制性因子之一; (3)规模合意度与强度合意度评价结果适中。
  • 土地研究
    毋晓蕾,王婧,汪应宏,陈常优
    2013, 32(02): 160-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借鉴低碳经济、土地利用碳排放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理论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低碳理念为切入点,将低碳理念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相结合,提出低碳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内涵、目标。通过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的结构进行低碳优化,并对优化方案进行碳排放的估算评价,以验证规划的低碳性。结合河南省淅川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低碳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在考虑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同时,强调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益,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土地利用总碳排放量最小化2个目标函数来确定土地利用结构。
  • 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地理研究
    孟祥晓
    2013, 32(02): 166-170,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卫河系海河水系的支流,它流经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及山东西北部,隋唐至宋元时期称为御河,是重要的漕运通道。清至民初时期(1644—1927),由于支流分布及地理位置、地势等原因,卫河水患常发,河道亦时常发生变迁,其变迁河段主要在滑县至大名县之间,且有逐渐向东南偏移的总体趋势和特点。研究表明:卫河的主要支流均在滑县以下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卫河,而卫河东岸除了流量不大的硝河外,则较少有河流的汇入,加上漳河的频繁迁徙和不断侵入,势必会对东岸造成冲击,从而引发卫河向东南滚动迁移。
  • 历史地理研究
    刘卫红
    2013, 32(02): 17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遗址展示概念、范畴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大遗址展示的理念及具体设计方法,以期为实现大遗址保护、利用和传承有所助益。大遗址展示是实现大遗址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在保护利用、价值导向等理念指导下,根据大遗址展示内容遗址遗迹本体、自然环境(地脉)和除遗址遗迹外的文化景观(文脉)的形态、内涵、特性等,提出了保护陈列展示法、意象展示法、地脉强化法、文脉延伸法、文化展示法等展示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