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刘卫东, 邹嘉龄
    2014, 33(1): 1-5,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发展研究一直都是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对于区域发展研究由来已久,过去30年更是相关研究的黄金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过去30年的研究概括为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新区域主义”兴起背景下的地方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地方综合的视角;另一个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与地方的相互影响,主要是基于尺度关联的视角。相对而言,地理学家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即区域相互依赖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生产活动专业化分工加深,地区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并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区间相互依赖对于理解当今的区域发展格局和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 区域研究
    嵇昊威,赵媛
    2014, 33(1): 6-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是我国铁路主要运输货种之一。根据我国铁路运煤基本特点,基于铁路运输网中的节点(编组站和煤炭下水港口),采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连接性等指标对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空间距离可达性呈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时间距离可达性受线路技术等级、高等级客车开行等因素影响,尽管总体上也为中心—外围格局,但圈层结构明显向华东、华北地区偏移;连接性以阜阳北为中心,呈十字状伸展。② 煤炭铁路运输网络连接性最为均衡,时间可达性、空间可达性次之,三者间差距并不明显。③ 煤炭下水港口空间可达性相近,但时间可达性和连接性有所差异,国铁煤运专线下水港口可达性优于国铁客货混跑线路,企业煤运专线港口可达性较差。
  • 区域研究
    秦可德,秦月,徐长乐,赵蕊
    2014, 33(1): 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通过改变交易成本和消费者选择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并进而影响其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Hofstede文化四维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向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数据,通过回归模型测算了文化距离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文化距离与中国出口贸易地理方向变化呈现负相关关系。该结论为中国在后危机时代制定贸易国别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重视美、日、欧三大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也应当重视对拉美等潜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的开发,从而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市场格局更加合理完善。
  • 区域研究
    范闯,刘成杰
    2014, 33(1): 17-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1997—2011年重庆市区县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发现: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存在,并且集聚程度呈不断加强态势。然后,引进交通可达性定义空间权重,运用由实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CSDA)所选择的空间误差模型进一步分析表明:1997—2011年间,虽然重庆市区县经济增长的空间趋同现象显著存在,但其趋同速度却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速度。据此,提出了依托主城,改善“两翼”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增进“一圈”、“两翼”间经济互动,以形成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等相关政策建议。不仅为构建重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供依据,也为我国中部和西南山地、丘陵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 区域研究
    杨玉蓉,谭勇,皮灿,邹君
    2014, 33(1): 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前人水贫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湖南农村水贫困测度模型,并以湖南省农村县域为评价单元,对其农村水贫困进行定量测算,并对湖南省农村水贫困的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湖南农村水贫困整体上呈“U”形变动趋势;湘中、湘西南为湖南农村水贫困的低值区,水贫困问题较为严重,湘西大部、湘东和湘南局部则为水贫困高值区;近年来湖南农村水贫困整体趋于改善,湘西等山地区改善速度较慢;通过聚类分析把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分为4种类型;造成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 区域研究
    周春山,李福映,张国俊
    2014, 33(1): 2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资源突破空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促使越来越多的地方产业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结合实地调研,对汕头传统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嵌入程度及嵌入地位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汕头传统制造业普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存在“路径锁定”与“路径依赖”双重制约、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效应低等主要问题;根据所属价值链驱动类型和治理关系,提出两种升级模式:在同一价值链上的节点内增值和节点间攀升;并从微观层面根据各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不同,分别提出相应的升级路径。
  • 区域研究
    曹小曙,任慧子,黄晓燕
    2014, 33(1):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乡村贫困空间和乡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从乡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空间分布及群体差异三方面,研究由此显现出的四大乡村贫困地方特征,即乡村贫困的空间传承性、空间隐藏性、空间集聚性与群体差异性。并在深入分析乡村贫困地方特征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与乡村住户两种尺度,探讨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行政村来说,除家庭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影响之外,地形起伏度和非农建设用地比重与乡村贫困率呈显著相关;对于乡村住户而言,家庭居住地区、家庭职业阶层、社会公平评判是乡村住户陷入或脱离贫困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贫困不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贫困,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阶层贫困。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杨奎奇,苗天青,欧向军
    2014, 33(1):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以江苏省64个城市及县城所在镇为样本,构建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建立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的耦合关系模型;其次,通过对2011年的数据分析,揭示了江苏省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耦合的主要指标与耦合关系;进而从空间上分析了两个指标体系的耦合度分布规律,并结合经济因素对耦合度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指标的关系密切且空间分布南北向呈现明显梯度变化。最后,结合2001年以来数据,从时间维度揭示了江苏省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耦合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并从相关经济角度对时空变异规律给予深层次探讨。
  • 城市研究
    张改素,丁志伟,胥亚男,王发曾
    2014, 33(1): 4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中原实际的五级城镇体系,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城镇体系的等级层次结构建设对整个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此,首先,从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的概念内涵出发,选用“城镇中心性强度”综合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河南省18个省辖市和108个县城、县级市的城镇中心性强度;其次,根据评价结果将河南省126个城镇划分为6个等级层次;最后,基于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河南省城镇体系中城市、城市群的发展态势,提出现代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的组织方案和调控策略。
  • 城市研究
    刘承良,余瑞林,段德忠
    2014, 33(1): 5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89—2011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引入复杂网络统计特征量对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系统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实证研究。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各拓扑指标值差异日益缩小,节点关联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化:节点度值空间分布较均匀,呈现点状特征和弱集聚性,表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和“等级圈层”的复合结构;节点紧密度值差异日益缩小,空间渐趋均衡化和离散化,也呈现典型的等级圈层格局;节点介数分布向心极化明显,但存在一定离心化趋势,呈侧“N”形伸展;节点平均路径长遵循距离衰减律,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与圈域城镇体系空间“靶形分布”一致;网络的集聚性空间差异显著,高簇系数节点空间弱集聚成半月形展布,低簇系数节点分布则较为离散,整个网络在空间上社团性比较明显,社团的等级规模差异较大。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俞飞
    2014, 33(1): 58-62,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屏蔽是一种遮挡现象,由于形象屏蔽的存在,一些旅游景区的发展往往陷入困境。“景区形象”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塑造的,但实际中存活于人们心目中的只是景区的“感知形象”,人们依据感知形象做出相关决策。景区形象的屏蔽实质上就是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在人们感知景区的过程中,会经历原生性、决策性、实地性等不同阶段上的感知形象屏蔽。不同阶段的感知形象屏蔽的作用机理也有所不同,分别通过形象认知类化、感知效用优化以及符号传递内化等发生作用。相关景区应从人们感知景区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避免感知形象屏蔽发生的负面作用。
  • 旅游研究
    闫翠丽,梁留科,刘晓静,王文静
    2014, 33(1): 6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城市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潜力、旅游环境支持3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9.0中的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依据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将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划分为强旅游竞争力城市、较强旅游竞争力城市、较弱旅游竞争力城市、弱旅游竞争力城市4个等级,对不同等级的旅游竞争力城市提出相应的对策。
  • 旅游研究
    王治涛
    2014, 33(1): 6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文化遗产的自然属性即空间闭合性和建筑功能,将洛阳红色文化遗产分为旧址、学校、故居、陵园、战场和聚落6类。封闭空间和旧址类文化遗产占绝对优势,环洛阳三县数量最多,关联事件影响巨大。针对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总体水平低下、经费严重不足、受威胁现象严重等问题,指出了加强科学研究、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普遍重要性,建议对红色文化遗产赋存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整体实施保护,通过创意策划提升其保护价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融资体系,发展休闲产业,实现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 旅游研究
    陶长江,朱红玲,王颖梅,郭凌
    2014, 33(1):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老年旅游者对旅游设施建设的需求,将影响老年旅游者对旅游设施评价的因子分为功能、消费价格、安全性、使用寿命、外观和便利性等7个指标,通过调查赴都江堰的老年旅游者,对数据采取均值分析、回归分析和交叉列表分析发现,老年旅游者主要关注:餐饮设施的就餐环境、消费价格和服务质量,住宿设施的便利度、安全性和消费价格,交通设施的便利度和安全性能,游览设施的消费价格和安全性,旅游购物设施的消费价格和服务质量,旅游娱乐设施的项目内容和消费价格。老年旅游者对都江堰市的餐饮、住宿、交通以及景区游览软件设施和旅游购物的软件设施满意度不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对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硬件、交通设施硬件和购物设施软件的满意度呈逐步下降趋势。
  • 旅游研究
    陈可石,罗勇彬
    2014, 33(1): 78-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开发是目前城市设计研究的新热点,在城市设计中导入旅游开发,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实现城市多重复兴。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通过在集中安置区的城市设计中导入旅游资源,实现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振兴,保障了社区持续发展。在社区旅游和城市设计研究综述基础上,解读水磨羌城城市设计策略及开发旅游的具体做法,分析在集中安置区规划设计中旅游导入的优势,为灾后城市设计提供新思路,也为具有资源潜力的小镇或较大尺度的居民社区进行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刘玉,吴丹,潘瑜春,唐秀美,任艳敏
    2014, 33(1): 8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南水北调水利工程、西气东输管线工程及通信与电力线工程等线性工程建设与运营对农用地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围绕线性工程扰动影响调查评价、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沿线区域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信息化支撑技术等方面,梳理分析了国内在线性工程沿线区域土地整治技术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下的线性工程沿线土地整治的技术需求,并提出了面向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线性工程沿线区域土地整治技术研究方向。
  • 土地研究
    谭术魁,朱祥波,张路
    2014, 33(1):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信息熵的方法,分析湖北省17个市(州)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差异,研究土地利用信息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市州的土地利用多样化差异较大,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部偏高、中部均匀、西部较低的递进结构;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林地、草地、其他土地一般,园地不显著;土地利用信息熵的空间格局呈现高信息熵区域主要聚集在东部、中高信息熵区域位于中部、中低和低信息熵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递进规律。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密切关系,与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具有紧密关系。
  • 土地研究
    费智慧,王成,赵帅华,李丹
    2014, 33(1): 93-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社会、农户后顾生计来源3个层次选取11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拟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提取各乡、镇政府驻地经纬度坐标并结合主成分因子得分,采用两维图论聚类分析从空间角度确定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合核心点并依据核心点辐射作用划分圈层,依据圈层核心点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排序并结合现实情境确定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结果表明,璧山县开展农村居民点整合可以七塘镇、河边镇、青杠街道、健龙乡为核心点划分4个圈层,A圈层={七塘镇、八塘镇、大路镇},B圈层={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C圈层={青杠街道、璧城街道、正兴镇、丁家镇},D圈层={健龙乡、广普镇、三合镇};整合时序为:圈层C>圈层B>圈层D>圈层A,以圈层C核心点青杠街道为中心分别向其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辐射圈层B、圈层D、圈层A核心点。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整合工作开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 农业研究
  • 农业研究
    文琦,赵亮
    2014, 33(1): 99-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1978—2011年粮食产量演变节点,运用重心模型方法对宁夏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重心移动轨迹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了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1978—1985年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9.502 km,1985年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999—2003年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21.006 km,2003—2005年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3.383 km,2005—2011年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9.718 km。总体上,1978—1999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向北移动,1999—2003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向南回落,2003—2005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继续向北移动,2005—2011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又向南回落。耕地资源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驱动因素。红寺堡区开发使得北部地区土地资源增加促使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北移,沿黄城市带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造成粮食产量重心南移。水资源及水利灌溉设施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饮食结构变化成为粮食生产重心的主要驱动因素。新技术的应用和农村经济发展变化也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因素。
  • 农业研究
    李楠楠,介冬梅,刘洪妍,刘利丹,葛勇,郭梅娥, 阳金秀,陈雪松
    2014, 33(1): 103-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能够反映粮食安全状况的10个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个城市2006—2011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城市粮食安全状况差异较大;18个城市的粮食安全状况可分为稳定型、波动稳定型、波动上升型和波动下降型4种类型;针对河南省粮食安全地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粮食安全保障中遇到的问题,如耕地面积锐减,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的人口膨胀等,从区域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及应急系统等方面提出建议。
  • 农业研究
    周见,郝成元,吴文祥
    2014, 33(1): 109-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概率统计等方法,建立以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为风险构成因素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3个因素的大小并绘制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图。运用GIS技术计算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绘制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大兴安岭地区、黑河西北部、齐齐哈尔、伊春、双鸭山、哈尔滨为轻微风险区,南部、西北、东北为低风险区,中部、北部、绥化为中风险区,鸡西、佳木斯、鹤岗的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对于正确认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风险水平及制定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有参考意义。
  • 农业研究
    蔡胜勋
    2014, 33(1): 113-116,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功能农业越来越受到关注,被认为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对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自建国以来,河南农业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有深刻教训。从经济功能看,河南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业的收入功能已大为弱化;从社会功能看,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河南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从生态功能看,自改革开放后,其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严重后果正在显现;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衰落明显,但休闲旅游功能则异军突起。
  • 生态环境研究
  • 生态环境研究
    段汀龙
    2014, 33(1): 117-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内现阶段对城市湿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城市湿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角度研究分析城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湿地具有完善人类栖息环境、调节城市地区小气候、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净化城市环境、重建城市空间格局、提供生态教育以及间接产生其他效益共7种生态服务功能。正确认识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生态环境研究
    王耕,王嘉丽,王彦双
    2014, 33(1): 12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在全面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辽河流域15个城市2001—2012年间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并且借助GIS技术平台探索流域内生态安全及生态赤字时空演变趋势。12年来辽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但是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致使流域内除2001与2009年略有生态盈余外,其余年份均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虽在波动下降,但整体指数值仍大于1,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与东辽河地区和西辽河地区相比,辽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大部分地区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并且长期出现生态赤字。
  • 生态环境研究
    陈秉谱,常兆丰,乔娟,樊宝丽,陈芳
    2014, 33(1): 129-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乡为研究区,通过农户调查获取资料,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干旱区生态-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寻求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业产值的途径。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潜力很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不仅能保证退耕不减收,而且还会有一定的增收;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禁牧,可有效增加干旱地区的植被盖度;在当地压砂田可显著提高农业产值,砂田种植糜子经济效益最高,而种植扁豆效益最低。
  • 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地理研究
    姚亦锋
    2014, 33(1): 134-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最初起源于地理景观的选择,地理格局对于城市景观起源和发展变化始终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古都保护规划需要研究地理格局之中的城市景观时空变化和演替轨迹: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就有依山势修筑的军事堡垒,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依靠长江天堑在南京创建都城,依靠山川地形构建军事防御城墙,随后陆续有10个王朝建都南京,山脉水系始终是影响南京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早先帝王依据自然唯物思想选址构筑城市,后来逐渐以唯心说法 “王气”“风水”“紫光”等笼罩地理山川。探究地理视角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规划”新思路,依顺自然地理山水脉络探察城市起源遗址以及发展变迁古迹,分析现代建设破坏的主要地理地段,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自然山脉河流脉络系统,为城市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 历史地理研究
    于亚娟 ,田志馥
    2014, 33(1): 142-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宋福建庙学分布非常广泛,不仅沿海平原,而且汀州、漳州的山区也遍及庙学。依据庙学分布情况,可将福建分为庙学发达区、一般区及落后区。从空间分布角度观之,南宋福建庙学呈现出不规则架构、主要分布于自然流域及河谷地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区域性、人口数量及地域开发等因素影响着南宋福建庙学的空间布局。
  • 历史地理研究
    李瑞,冰河
    2014, 33(1): 148-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南阳地缘交通的古今变迁,总结地缘交通因素对南阳古城产生以及对南阳城市经济、人口、规模、形态、功能等方面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地缘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南阳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地缘交通对南阳城市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空间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对南阳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依次是晚清及其以前、民国时期、1949至1979年、1979年以后。
  • 历史地理研究
    王荣,吴宏岐,何彤慧
    2014, 33(1): 153-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对盐池县聚落地名要素进行处理,提取主要地名类型,分析各地名类型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盐池县自然类聚落地名反映了聚落的选址与地形、水文密切相关;人文聚落地名方面,移民、经济、军事、政治地名综合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所处的人文环境。盐池县聚落地名是动态发展的,与人、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通过定性分析,这一地名系统揭示了盐池人地关系以稳定为主,但也存在人地关系紧张现象,北部风沙区人地矛盾还很突出。
  • 人口研究
  • 人口研究
    王春兰,杨上广
    2014, 33(1): 158-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人口普查和流动人口调查等数据,探讨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新动态。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出现了人口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转向“多向集中”、人口迁移的地理临近效应弱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吸纳效应显现、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粘性作用”尚存等特征。新形势下东部地区大城市人口调控工作要以“调”代“控”,重在调整人口结构,使之适应新一轮服务型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西部地区重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关系,防止“隐形城镇化”等问题。
  • 人口研究
    吴相利,庄海燕
    2014, 33(1): 164-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及其不一致指数,解析人口分布与经济空间格局协调度。黑龙江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化程度加强,经济分布的不均衡化程度有弱化的趋势;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以高集中度的哈尔滨市为中心向外扩展、集中度逐渐降低的圈层结构格局;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黑龙江省应继续适应经济集聚发展的态势,相应地人口也应进一步向省域的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等重点开发区域集中;促进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人口的跨区域合理流动;经济落后区与经济滞后区应实行合理的人口迁出政策,放宽经济极化区与经济超前区的人口迁入政策,从而实现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协调性。
  • 人口研究
    张慧
    2014, 33(1): 171-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分县数据,在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地域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和人口稳定度对近30年来河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呈“西北山地丘陵区密度低—东南平原区密度高”的模式,且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密度—高密度”相邻和“低密度—低密度”相邻的分布模式;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显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近30年来河北省各县域人口数量由普遍增加趋于人口增减频繁,人口集散进一步强化,集散程度明显提高,且在空间分布上人口减少或人口疏散地区多围绕人口显著增加或人口强集聚地区呈环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