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2014, 33(6):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分析了村镇建设格局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与实践价值,阐释了村镇建设格局相关的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转型、城乡等值化等基础理论,梳理提出了村镇建设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城乡关系地域格局研究的层次体系,深入探讨了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格局问题,地理学亟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创新机制。
  • 城市研究
    林晓, 韩增林, 郭建科, 赵林
    2014, 33(6):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威尔逊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发展不平衡,北京的城市金融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环渤海地区并未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金融辐射网络,金融一体化还不成熟,仍有金融盲区的存在;各中心城市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
  • 城市研究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2014, 33(6): 1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判断是制定适宜区域空间政策、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其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珠三角地区2000,2005,2010年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进行研究。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特征明显的单中心模式到“多中心”结构特征显著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模式总体上符合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但在城市区域的空间尺度,钱皮恩的“离心模式、组合模式和融合模式”对其空间结构演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现阶段,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了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的空间耦合,但各中心在职能上仍然有所差别。
  • 城市研究
    刘大均, 胡静, 王娟
    2014, 33(6): 19-22,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公园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武汉城市公园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在空间上呈集聚态分布格局,自组织优化趋势明显;武汉城市公园系统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具有向长江、龟山、蛇山等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集聚和沿武珞路、汉阳大道、琴台大道、新华路、建设大道等交通轴线分布的特征;武汉城市公园系统交通网络通达性好,空间相互作用性强,联系紧密。武汉城市公园系统空间结构主要受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发展历史、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 城市研究
    陈世斌, 黄斐
    2014, 33(6): 23-26,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D(semantic differential)法是心理学领域运用于空间感知研究的一种方法。以杭州市为案例城市,模拟SD法在城市社区绿色休闲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选择杭州市10个样本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居民对所居住社区17项有关绿色休闲质量的满意度,运用SD法刻画居民对社区空间休闲感知的基本印象,进而运用SPSS分析评价社区空间绿色休闲质量的5大因子及因子间的关系。居民在评价其居住社区的绿色休闲质量状况时,感知因子贡献率最大,即提高社区绿色休闲质量的关键是增强社区休闲活动与空间所提供的放松与美感层面的功能。
  • 城市研究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杜鹏, 付加森
    2014, 33(6): 2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rc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可以解决设施(供给)与人口(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及两者可跨越区界的潜在相互作用。通过对大连市沙河口区常住居家低龄老年人与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进行实证研究,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法获取各服务设施到人口聚居点的可达性数值并利用MapInfo绘制成图,得出89个社区供需间潜在的空间可达性呈现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4种结果,为大连沙河口区针对低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也展现了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评价方面的作用。
  • 城市研究
    申立, 申悦
    2014, 33(6):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IS构建上海里弄查询分析系统(SLQAS),并对2006—2012年上海内环线以内210个地块石库门里弄的更新进程分析发现,石库门更新呈现出显著的行政逻辑,位于街道中心的石库门率先更新,而后才涉及街道边界的石库门,为此,要加强街道边界地区、综合价值较高的石库门里弄管理,并进一步划定保护与更新范围,创新保护更新的方法和模式,强化政府、企业、公众等各主体对城市更新的参与。期待对我国城市更新及其文脉传承等有所裨益。
  • 城市研究
    窦晓璐, 李韦, 冯长春
    2014, 33(6): 39-44,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介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创新型、现代化空间行政单元,它一般整合多个自然村集中建设,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河南省武陟县为案例,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中,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武陟县342个行政村进行影响因子的筛选、评分和排序,得出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和社会环境等各项条件对其发展潜力的影响,并由此得出各村的综合评分,确定村庄的发展条件,作为社区中心选择的依据。此方法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期分析及居民点布局中起到基础和关键的作用。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覃睿, 王瑞, 秦雪
    2014, 33(6): 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创业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众多参与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各种制度和环境要素构成的促进创业事件持续发生和演替的集合体。在以深度访谈与德尔菲法得出国家创业系统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关系和强度的基础上,采用DEMATEL与ISM集成法解析国家创业系统。国家创业系统可划分为6个层次以及结果子系统和原因子系统,其中结果子系统中的创业企业发起者、创业事件、创业机会3个要素在国家创业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原因子系统中的创业事件推动者、高等教育和城镇化3个要素处于基础性地位,创业相关法规政策的影响范围最广。
  • 区域研究
    李永东
    2014, 33(6): 5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消费与创造行为作为经济学分支或研究方向的必要性及其规律进行探索性、综述性分析,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提出景观经济学的内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基本结构框架。景观经济学是研究公众对自然及人文景观偏好形成及演化规律、景观资源消费与创造行为经济规律的社会科学,其基本问题包括景观资源价值评估、景观资源最优利用、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以及多元景观结构的形成与创造等,其研究方法包括消费者意愿调查法、实验与行为经济学方法、逻辑推理法和个案分析法等。
  • 区域研究
    郝丽莎, 赵媛
    2014, 33(6): 5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产业部门贡献率和改进的投入产出系数,以中国市场地型石化大省——江苏省为例,测算石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和综合带动程度。江苏省石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特别是石油化工业,是江苏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之一;但石化产业对区域就业和职工收入增长的贡献则略小;作为上游基础产业,石化产业特别是石油炼制业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供给推动力位居前列,但需求拉动力总体不强,仅有石油化工业中的合成材料制造部门兼具较大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力;石化产业对江苏省就业和职工收入增长的综合带动作用较弱,特别是需求拉动力不足。进而提出未来江苏省石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 区域研究
    张蕾
    2014, 33(6): 6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界定空港经济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空港经济竞争力模型,以机场密集区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江苏省域为区域背景,考察机场的空港经济竞争力及其内部子系统竞争力变化特征。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江苏机场等级体系鲜明,具有明显地域过渡性。子系统分析表明,机场子系统差距最大,硬件建设普遍超前于软实力建设;城市子系统内部差距缩小,地域过渡特征更为明显;空港经济区子系统基本处于低位均衡。当前城市发展是省内空港经济的最强动力,但城市各要素作用力不均衡,经济、旅游、对外开放和科技研发作用较强,人口、交通要素作用较弱。基于子系统组合分析可将省内机场归为四类,最后针对成熟度各异的省内机场空港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分类指导。
  • 区域研究
    杨延哲, 刘彩玲, 李世杰, 汪雪峰, 杨文新, 王鑫
    2014, 33(6): 70-74,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对中西部地区意义重大的产业转移承接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探讨。指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对不同规模区域单元的影响不同,较小的单元受承接产业的影响较大,而较大的单元受到的影响较小且对承接产业的影响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讨论产业转移内涵特征以及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条件的基础上,对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的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提出产业转移承接要受到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约束,承接的产业应采取相对集中的空间格局,微观上集中在集聚区园区等各类产业发展平台,宏观上的重点则是主体功能上属于重点开发的中原城市群地区。
  • 区域研究
    李莉, 郑旭东, 冉启英
    2014, 33(6): 7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煤化工行业的产业规制力度,要求产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区域煤化工产业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选取新疆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关联度矩阵和耦合度曲线均表明,区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及配套条件等制约因素的关联程度十分紧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在配备必需的资金、交通和市场条件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产业的制约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产业项目的规划之中。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张瑞英, 席建超, 葛全胜
    2014, 33(6): 8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世界旅游大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各区域的旅游吸引力、政策、营销等的不同引起入境旅游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中国入境旅游的时空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将中国分为八大旅游区域,采用偏移份额模型分析世界各大洲入境客源市场在八大旅游区域的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试图阐述在中国旅游进程加快过程中入境旅游变迁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 1996—2010年来自各大洲的入境游客量在全国八大旅游区板块都表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2011—2013年入境游客量下滑,究其原因与中国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都有关,但总之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由不成熟及不稳定变得不断成熟起来。② 总体来说,1996—2013年全国各区域入境旅游客源结构得到改善,但是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入境客源结构有恶化趋势,大西南地区自2005年以来入境旅游结构较差,大西北地区结构不稳定。③ 1996年以来,区域性增长速度差别越来越小。另外,中国各区域旅游成熟度和开放性在加强,各旅游区域的地理聚集性越来越差,中国八大旅游区域的各大洲入境旅游从偏好于某一区域向全国分散旅游趋势转化,分散旅游成为趋势。
  • 旅游研究
    何小芊, 王晓伟, 熊国保, 刘宇
    2014, 33(6): 8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4月至2013年12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了七批共240处国家地质公园。随着国家地质公园数量的增长,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 GIS空间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凝聚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具有空间集群分布的特征;分布的高密度地区为1个带状区域和4个块状区域。通过对不同阶段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分布重心向北迁移、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日趋紧密。地质构造条件、地质公园的旅游化以及拟建地政府部门认知水平是影响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演化的重要因素。
  • 旅游研究
    王磊, 王晓峰, 宋光飞, 包珺玮
    2014, 33(6): 9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借鉴前期精品旅游景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旅游景区的概念,阐述了精品旅游景区创建的必要性。详细列举了精品旅游景区和国家A级景区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景区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参考各类景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建精品旅游景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运筹学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计算,使其量化。最后以陕西省华山景区为例进行实例验证,验证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 旅游研究
    李蕊蕊, 赵伟, 陈静
    2014, 33(6): 97-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以及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和基于市域尺度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结构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为主;空间结构特征在数量上,以闽南地区为主,闽中地区次之,闽东、闽北、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较少。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区位熵福州比较高,曲艺则是高度集中于厦门,民间文学集中分布于泉州,传统舞蹈与传统音乐则分别集中于三明和龙岩;在密度上表现为厦门、莆田、泉州三地市较高。此外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有流域指向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完善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名录体系,强化文化空间的保护,适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创新途径,将是未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核心议题。
  • 旅游研究
    翟海国, 贾晶
    2014, 33(6): 103-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表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景象和环境,使得自然旅游资源也呈现区域差异性。以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对一致性、完整性和梯度分级为原则,以地貌形态为主导因素,以自然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品质为指标,将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划分为中部资源独特区、北部资源差异区、西部山地资源密集区、南部山水资源丰富区、东部平原资源贫乏区5个大区和12个亚区,并对各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述。
  • 旅游研究
    阚如良, 王桂琴, 周军, Hsiang-te Kung
    2014, 33(6): 108-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在分析所依托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策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得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模式,即以主题村落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聚集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博物村落。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王军, 张亚男, 郭义强
    2014, 33(6): 113-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矿产资源大量开采导致的土地资源破坏、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探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系,总结国内外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发展,分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土壤重构、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景观再造、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维持等关键技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经验,提出强化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学科发展、打造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配套政策制定等相关措施,以期促进矿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 土地研究
    陈龙高, 乔小雨, 杨小艳, 闫军
    2014, 33(6): 117-120,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动产征收前后价值变化研究对于不动产征收主体博弈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不动产征收补偿价格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主要通过城乡不动产征收前后价值变化以及被征收人利益损害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目的下的中国不动产征收主体博弈模型及行为选择。研究认为:(1)基于预期收益原则的不动产征收价格评估为不动产征收补偿与征收增值收益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公共目的性征收分析表明被征收人的权益保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角色定位,基于非公共目的性征收分析表明由于增值利益分配的零和博弈冲突以及政府的惯性强势思维,对现有政策体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冲突;(3)基于公共目的性划分的不动产征收与国家收购两种类型有利于区别制定不动产征收政策,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 土地研究
    韩璟, 卢新海
    2014, 33(6): 121-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统一比较,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工具和制定科学管理政策的决策依据。对武汉城市圈内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实证分析显示,综合采用统一理想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现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进行再处理后,可以实现对区域范围内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评价及排序,并可以侦测出不同指标对区域内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因此,在利用政策工具提高一定区域内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时,应以不同类型的指标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程度作为决策依据。
  • 土地研究
    费罗成, 吴次芳, 罗文斌, 张舟
    2014, 33(6): 125-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模型评价枣庄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转型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总结相关制约因素。研究表明,转型政策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明显影响;通过单指标关联度归纳的6个制约因素为转型过程中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明了方向;物元可拓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 土地研究
    宋艳华, 毛含冰, 王令超, 杨建波
    2014, 33(6): 131-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监测样点布设是实现对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的基础。为了提高耕地质量监测精度,建立了一套基于监测控制区空间变异性的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利用Neyman法确定在给定置信度和抽样误差下的研究区最优样点总数;根据耕地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划定监测控制区,为研究区进行空间分层;利用变异系数为各控制区分配监测样点;在各控制区内采用空间随机法布设监测样点。为了对比该抽样法的估算精度,又采用空间随机抽样法和基于自然质量等别、基于控制区权重的分层抽样法等进行了其余4种抽样布设方案,并计算了5种样点布设方案的Kriging估计误差,通过对比发现,在相同的取样总数下,不同的样点布设方案估算精度差别显著,基于控制区空间变异性的耕地质量监测样区分层布控方法的RMSE最小。得出科学的监测样点布设方案,可以在最小的投入下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耕地质量监测效率和精度。
  • 农业农村研究
  • 农业农村研究
    张玲燕, 唐焱
    2014, 33(6): 137-140,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模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中国1982—2012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粮食生产要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的差异。我国粮食生产要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在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土地和化肥对两类地区的粮食生产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在发达地区,土地和化肥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显著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其次,劳动力、农业机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对两个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差异也很大。我国粮食生产要素的贡献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价格对贡献率有重要影响。实现我国粮食增产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 农业农村研究
    焦旭娇, 文琦
    2014, 33(6): 141-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户为细胞单元,通过对典型乡镇农户收入的差异分析来探讨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选取陕西省神木县12个乡镇典型村域进行农户调查和定量评价,运用多元回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各乡镇间人均纯收入差距显著,基尼系数均在0.20以上,67%的乡镇基尼系数大于0.30,其中解家堡、乔岔滩、花石崖的基尼系数更是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0;乡镇内部农户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回归结果显示: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支出是低收入家庭农户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户主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等显著影响着中等收入家庭农户收入;而经济潜力、家庭教育负担、区位因素对高收入家庭农户收入影响显著。研究表明,要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除了发展个体经济、提升兼业比重外,还应重视农户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合作。
  • 农业农村研究
    刘超, 杨海娟, 郑娜, 张文莉, 杨小刚
    2014, 33(6): 147-152,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生态位态势理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两方面选取指标分别作为发展“态”和发展“势”的评价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发展评价模型,对居民点的发展实力划分等级。然后结合加权Voronoi图,明确各发展等级居民点的搬迁去向,从而实现全镇整治分区规划。沙河子镇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可划分为高、中、低和不适宜发展4个等级;农村居民点整体发展较好,高、中发展实力级的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04.07 hm2,占全区的84.23%;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其发展等级呈现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的趋势;全镇以农村居民点城镇化为整理重点,划分为城镇化区、优先发展区、改造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4种整治分区。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和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生态环境研究
  • 生态环境研究
    王圣云, 廖纯韬, 许双喜, 黄敏
    2014, 33(6): 153-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约束下提升区域竞争力是中部地区低碳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区域低碳发展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碳约束下持续提高碳排放绩效、不断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提升居民福祉的能力。基于AHPTOPSIS组合评价法对中国中部六省低碳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湖南省综合竞争力最强,江西省次之,山西省最弱,湖北省次弱,河南、安徽两省居中。中部六省低碳发展竞争力的驱动模式具有较大差异:山西省低碳发展竞争力主要由产出竞争力驱动,江西省由基础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驱动,安徽省主要由效率竞争力驱动,湖北省由潜力竞争力和产出竞争力驱动,河南省主要由基础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驱动,湖南省低碳发展各子竞争力之间相对均衡发展。
  • 生态环境研究
    曹炳汝, 谢守红, 黎晶晶
    2014, 33(6): 159-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和测度能源消耗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并从经济、产业、科技、环境方面构建了长三角区域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长三角地区与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浙江、江苏两省。最后提出长三角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生态环境研究
    朱妮, 张艳芳, 位贺杰
    2014, 33(6): 164-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Da和Arc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 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县,“冷点”主要分布于南部六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总量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榆林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 生态环境研究
    魏伟, 石培基, 周俊菊, 颉斌斌, 雷莉
    2014, 33(6): 170-1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参考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研究,提出干旱内陆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00 m×100 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层次分析和组合赋权法实现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表达。以凉州区和金川区为中心的地区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水平;以永昌县、民勤绿洲和天祝县北部为中心的区域处于较可持续发展及以下水平;古浪县、天祝东部、民勤北部荒漠区和肃南大部分地区属于不可持续发展和严重不可持续发展水平。石羊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尚处在威胁可持续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区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属粗放式发展。
  • 其他
  • 其他
    2014, 33(6): 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