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孟浩, 王仲智 , 杨晶晶 , 华瑾 , 胡万青
    2015, 34(3):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际体面劳动的目标,从就业、权利、社会保障、社会对话4个维度构建了体面劳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测度2012年中国大陆省际尺度上体面劳动水平。借助SPSS系统聚类法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体面劳动水平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5个类型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体面劳动水平呈现出东北和东部地区水平高、西部地区水平低、中部地区水平居中的空间分异格局。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初步断定经济发展与体面劳动水平的空间分异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 区域研究
    万宇艳
    2015, 34(3): 7-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建立了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定量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首位城市郑州的产业实力和集聚扩散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群与城市群的耦合在地理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态势,然而城市群尚未形成功能等级与分工协作明确的区域综合经济体。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成员城市比较优势促进城际产业链接、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促进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提高群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 区域研究
    赵云, 李雪梅, 韦功鼎
    2015, 34(3): 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不断完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逐渐凸显,高速铁路影响力的评价与预测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与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分析了高速铁路站点对沿线各个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并以可达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为基础,建立了高速铁路站点影响力动态评价模型,并对京沪沿线高速铁路站点的影响力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的影响力可以分为3个层次,其中北京、上海作为中心城市所受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所受影响较大。同时,通过分析高速铁路站点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高速铁路线路的拓扑结构,发现高速铁路站点的影响力与其所处拓扑位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靠近线路两端的城市所受影响更大。
  • 区域研究
    白雪, 范大良, 尹攀顶
    2015, 34(3): 17-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但省内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运用经济重心分析模型,计算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各年的经济重心坐标及其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并从改革开放政策差异、相对经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产业重心演变4个方面探讨经济重心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重心整体往东南方向迁移,但存在一定的曲折和波动。从其年际演变轨迹看,近10年已经趋向缓和,说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趋于稳定。建议未来以珠三角地区发展带动东西北三地发展,加大对东西北三地产业升级支持及固定资产投资,整合东西北三地的优势资源,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 区域研究
    隋鹏飞, 任建兰
    2015, 34(3): 23-2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新的海洋经济核算标准,深入分析了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山东省地区经济与陆地产业关联度高于海洋产业;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地经济、陆地第一产业、陆地第三产业联系较弱,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地第二产业联系较弱;山东省陆地经济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联系较弱。提出要以海岸带为纽带优化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布局,加强海陆产业内部的产业链对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 区域研究
    董晓菲, 韩增林
    2015, 34(3): 27-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灰色关联度计算了辽宁港口体系2000—2010年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并对驱动港口体系时空演化的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港口体系由大连港独大演化为大连港与营口港“双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各类货物的集中度除煤炭、粮食略有上升以外,都呈下降趋势;与腹地的关联度,大连港由东部向西北部转移,营口港由临近区域向沈大交通线扩散,锦州港由分散向集中演变,丹东港逐步覆盖整个中、东部地区;自然及区位条件、腹地经济发展需求、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外部环境及政策导向驱动了辽宁港口体系时空演化。
  • 区域研究
    王艳红, 李伯辰, 张芃
    2015, 34(3): 3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普遍呈现出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利用外商投资可以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天津市服务业发展以及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对资本积累、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就业程度及人力资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技术水平进步、就业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提升又将带动天津经济增长。天津市应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发挥天津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揽国际服务外包。
  • 区域研究
    肖海平, 肖地楚, 朱佩芬
    2015, 34(3): 3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协调发展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测度了郴州市11个县域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郴州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度总体上处于“双低型”协调发展状态或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空间分布上,处于低水平协调度状态或不同程度失调状态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郴州市主要交通干线途经地区,而协调度高的县域则分布于郴州市边缘地区,究其原因是新型工业化水平影响了两者协调度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据此提出了郴州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度提升及其空间布局优化的策略。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程明洋, 陶伟, 贺天慈
    2015, 34(3): 45-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传统是地理学研究中的四大传统之一,地理学家对城市形态的关注正是对空间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空间句法理论是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其创立之初即关注于空间与建筑、城市之关系的探讨。国外运用句法理论对建筑空间的研究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对于建筑空间的句法研究则相对匮乏。从渗透与隔离、引导与暗示、交流与共享3个方面对国外建筑空间的句法研究进行综观概述与分析,以期为国内建筑空间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并为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空间与社会的关联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 城市研究
    龙茂乾 孟晓晨
    2015, 34(3): 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城市人口增长和交通改善等因素都会导致城市的空间扩张,但其作用的机理不同。结合中国的情况,将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因素分为城镇化和郊区化2个市场化动力,二者都会推动城市空间扩张,导致城市边界向外延伸。历年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在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进程中,城镇化动力和郊区化动力都在起作用,城镇化动力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郊区化动力也有增强的趋势。人口增长和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空间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的推动力远大于阻力。作为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变化的分水岭以及市场作用下收入水平显著性改变的分界点,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对于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进程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 城市研究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2015, 34(3): 61-66,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 城市研究
    谢福泉, 胡锈腾, 赵银银
    2015, 34(3): 67-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从反映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内涵出发,建立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建立两者的主成分回归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度模型,量化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
  • 城市研究
    雒海潮, 李国梁
    2015, 34(3): 73-78,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从城镇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推进效率、发展潜力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1996—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并没有随城镇化率快速提高而提升,部分城市反而出现城镇化质量下滑的现象。现状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许昌、新乡为核心由西北向东南呈核心圈层结构降低,18个城市大体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各类型城市不断发生变化,等级层次并没有固化,各城市间城镇化质量差距并不过大。各城市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质量都需要提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
  • 城市研究
    段含明
    2015, 34(3): 7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从城市公交线路统计指标和线路网空间分布特征角度,定量分析了组团城市公交线网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组团城市公交线网具有偏大的线路长度和非直线系数;公交复线条数和线路网密度在不同组团存在多个高值中心;不同剖面上线路网密度起伏显著;组团连接地带公交复线条数过大而成为通行瓶颈。这些特征增大了城市公交营运调度的难度,也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冯庆, 孙根年
    2015, 34(3): 85-90,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省际旅游城市分布特征出发,重点分析各省份社会经济因素对热点旅游城市形成的影响。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旅游百强城市为对象,分析不同省份品牌旅游城市形成率的差异性,中东部地区品牌形成率较高,而西部边疆地区品牌形成率低。以各省份人口密度、人均GDP、交通区位和优秀城市数为关键指标构建品牌形成率系数方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品牌形成率的影响,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对品牌形成率的影响最大,边际贡献分别为0.37,0.32。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百强城市和品牌形成率的省际差异表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构成中国旅游的地理枢纽。研究结果为通过外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品牌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事实依据,也为在实践上认识中国旅游的地理格局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 旅游研究
    翁钢民, 姚昭屹, 贾丽丽
    2015, 34(3): 91-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非均衡性问题日益突显,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探索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根据2004—2013年的数据,计算环渤海地区的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4组全局Moran’s I值,分析该时期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面,选取2013年截面数据,通过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探究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集聚情况,为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 旅游研究
    王润, 刘爱利, 郑健
    2015, 34(3): 96-100,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了解产业集群运行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手段指出不同规模和位于不同地域的企业在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雁栖镇旅游产业具有典型的集群特征,具备复杂的产业联系网络,产业地域辐射广;虽然同质性较高,但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创新氛围;大中型企业在集群中起到支配作用,能够招徕游客,是创新的主要发生者;小企业和位于边缘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应该给予政策扶持。
  • 旅游研究
    时少华
    2015, 34(3): 101-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内外旅游社区参与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比较全面与系统,但对于社会资本影响因素以及社会资本和社区旅游参与意识共同影响社区旅游参与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以北京什刹海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旅游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对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具有正向影响,旅游参与意识是社会资本对社区居民参与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提出了加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建议。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张亚丽, 翟晓艺, 蒙吉军, 黄珺嫦, 蔚霖
    2015, 34(3): 107-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高等学校保留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的基础。提出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即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应在对校区土地开发强度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学校主体搬迁后学校实体建筑和无形资产利用等变化的评价,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实地调研法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包括学校土地开发强度、实体建筑利用程度和综合影响力3个指标层16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控制搬迁后老校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建议明确完善老校区功能定位,进行资源优化重组,提高校区综合影响力。
  • 土地研究
    马世发, 马梅, 蔡玉梅, 念沛豪
    2015, 34(3): 112-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土规划是宏观尺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治理的政策性依据。为了便于国土规划政策的实施,一般采取某一级别的行政单元进行分区,但现有静态性行政区划体系不利于国土空间政策一致性和差异性表达。根据欧盟国土空间规划关于标准地区统计单元划分(NUTS)的启示,提出了国土空间标准地域单元划分理念,构建了标准地域单元划分的原则、依据和技术路线,并以中国中部地区湖南省为例,对省级尺度国土空间标准地域划分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地域划分是国土规划关于国土空间综合分区进行空间评价的基础,能为国土规划编制提供更好的单元选择服务。
  • 土地研究
    乔陆印, 刘彦随, 陈聪
    2015, 34(3): 118-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功能的认知,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数法对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据此划分地域类型,并提出集约利用模式。海南省各市县城镇用地集约水平呈现南北分异格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等经济因子是强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表现为西高东低格局,历史发展基础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中部市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与区位条件较差,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普遍较低。提出了土地市场导向、城乡增减挂钩、“控增逼存”、产业-用地协调增长4种集约利用模式,各市县应依据主导因素,选择不同模式来促进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分类引导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 土地研究
    胡甜 , 周伟
    2015, 34(3): 124-129,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对其布局进行调整是土地整治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村庄用地集约程度和保护耕地有重要作用。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Fragstats的景观指数计算功能,以西宁市为例,在市域尺度上探讨道路、河流、坡度、坡向、耕地等环境因素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相关关系,并对西宁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西宁市农村居民点有较大的布局潜力,而且受耕地、坡度、道路、河流、坡向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可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留发展区、搬迁区。市域尺度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县级、村级等小尺度斑块的破碎化,强化了相邻斑块的差异性。
  • 生态环境研究
  • 生态环境研究
    俞孔坚, 姜芊孜, 王志芳, 李明翰
    2015, 34(3): 130-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陂塘等小型半自然、人工水体正在大量消失。在综述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陂塘的相关定义、陂塘景观特征及其测度,指出陂塘景观是人们在农耕过程、土地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水土资源,应对外部水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水适应性景观”。陂塘景观具有雨洪滞蓄、旱涝调节、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陂塘景观应对的问题不同,景观特征有所差异,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农业时代的水利乡土景观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破坏,再走向生态自觉下的多功能生态景观;变化趋势也说明了陂塘景观在上述多种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潜力。陂塘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应当建立在对陂塘景观的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最后,对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如陂塘景观的特征与功能、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 生态环境研究
    蒋洪强, 张静, 卢亚灵, 刘年磊
    2015, 34(3): 137-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现状、污染物治理水平、空气质量,特别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等因素,构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对2015年国家SO2,NOx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分配。分配结果表明:SO2和NOx削减量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较差;削减比例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及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这些地区单位GDP能耗高、工业污染物去除率低、空气质量差;削减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南部一些省份;削减比例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和南部几个省份,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少,空气质量好于其他省份。
  • 生态环境研究
    李波, 张吉献
    2015, 34(3): 143-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原经济区所涉及的五省2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2003—2011年中原经济区各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与耦合发展度。再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在ArcGIS与GeoDa软件的支持下,对各市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发展度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市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总体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据此,各市应采取不同的城镇化发展对策。
  • 生态环境研究
    阎官法, 郭雷
    2015, 34(3): 148-150,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促进矿井水的开发利用,提高矿井水利用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专家座谈等方法调查研究了郑州市矿井水的分布及利用总体情况,从区域、矿区、矿井涌水量及利用量、用水特点等角度总结分析了郑州市矿井水开发利用的矿区高效自用、作为城市集中供水水源以及与工业用水大户连供3种模式,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 生态环境研究
    孙清娟, 胡圣武, 郝亚东, 杜广峰
    2015, 34(3): 151-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事件树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动态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并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的地质灾害为实例进行动态地质灾害评价。结果表明:充分考虑到地质灾害的动态因素才可以更加科学地、及时地预测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防护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时应考虑其动态性,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动态评价研究。
  • 农业农村研究
  • 农业农村研究
    李强, 周培
    2015, 34(3): 156-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其内涵、范围和存在形式的不明确,都市型农业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存在广泛的争论,这影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对都市型农业的实质、范围和层次划分的探讨有助于对其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宏观、区域和微观3个层次的划分突破传统的笼统理解,使都市型农业概念变得具体。突破限于宏观层面和简单套用一般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传统做法,针对3个层次的都市型农业分别构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逻辑结构和具体指标选择上凸显都市型农业“依托都市资源、服务都市需求”的特征。
  • 农业农村研究
    付凯, 杨朝现, 信桂新, 程飞, 邵丽亚
    2015, 34(3): 162-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成渝城乡统筹区农地转出户为研究对象,根据农地转出率的大小将农户分为完全转出户、高度转出户和基本转出户,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OLS回归模型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收入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乡统筹区农地转出户的农地转出率不尽相同,完全转出户、高度转出户和一般转出户并存,农地转出方式和转出对象虽然存在多样性,但农地仍以小规模分散转出为主;稳定的非农收入、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合理的农地转出价格促进了农户农地转出率的提高,而土地细碎化和较多的家庭常年务农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农户农地转出是一种理性决策行为,农地转出率越高,农户的收入效应就越明显,收入由多至少依次为完全转出户、高度转出户和一般转出户。
  • 农业农村研究
    黄会平, 曹明明, 宋进喜, 韩宇平, 陈姗姗
    2015, 34(3): 167-17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78—2013年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花生、棉花、油料作物、蔬菜6种主要农作物虚拟水量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其时空分异规律。河南省6种农作物单位质量虚拟水量在不断下降的趋势下有波动,2003年出现峰值,与当年大旱、所有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有关;在农作物类型中,棉花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最高,多年平均值达到8 077.4 m3/t,蔬菜最低,多年平均值仅为159.95 m3/t。 6种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异,按其2013年的产量进行加权分析得到,第一等级区域为三门峡、郑州、信阳,第二等级为平顶山、洛阳、济源、开封,第三等级为南阳、驻马店、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第四等级为漯河,最低为许昌、周口、商丘、焦作。从整体看,西部、南部虚拟水含量高,而北部、东部虚拟水含量低。
  • 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地理研究
    杨杰
    2015, 34(3): 172-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少数民族地区古城镇城址空间分布关系对现今城镇化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选取湘西土家族老司城遗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对老司城遗址的城址空间分布关系及其主要地形因子做了定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定性研究。老司城遗址选址考虑山地地形特征,建筑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注重融入自然环境,集约利用资源,是山地生态城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