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王泽宇 , 张震 , 韩增林 , 孙才志 , 彭飞
    2015, 34(6):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界定海洋经济质量和海洋经济规模概念的基础上,应用以综合赋权为基础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之间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多数处于中低水平状况下质量与规模不协调的状态,即海洋经济质量超前规模或海洋经济质量滞后规模;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与规模间协调关系分别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海洋经济质量超前规模程度较小的超前型经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型向海洋经济质量滞后规模程度较小的滞后型转变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明当前影响海洋经济质量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应因地制宜地分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 区域研究
    蒋天颖, 刘程军
    2015, 34(6): 8-13,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构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获得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数。以此为基础,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状况,并对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统计分析。2003—2013年,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经济增长的差异较大,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的差距呈扩大态势;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整体上耦合协调度从0.151上升为0.293,其中高耦合协调度的区域为上海,苏州、南京与杭州属于较高耦合协调度区域,无锡与宁波也从较低耦合协调发展为较高耦合协调,湖州与舟山则相对靠后;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呈现集聚态势,热点区域基本稳定,其他区域仍处于变动当中。
  • 区域研究
    林爱文 , 樊星
    2015, 34(6): 1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拟合回归模型方法,对湖北省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并不断由中度协调转向优质协调。2002年之后,湖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步入稳步提升阶段,2008年起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并于2010年首次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这一发展趋势主要以政策改革为驱动力。通过模型预测得知,湖北省2015—2020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差距将逐渐拉大,土地城镇化水平将明显超过人口城镇化,但二者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而其协调程度与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城镇化后续效应尤其值得密切关注。
  • 区域研究
    王建康, 谷国锋, 姚丽, 陈园园
    2015, 34(6): 19-25,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地区经济差异,且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尺度分析了2000—2014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因素中,产业结构、投资水平、工业化程度均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工业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财政收入与市场购买力估计参数在空间计量模型中均不显著。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总体优于其他模型,即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既包括邻近地区经济本身,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解释变量。
  • 区域研究
    陈耀, 贾海波, 乔志霞, 马宝宝
    2015, 34(6): 26-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利用甘肃省1999,2005,2013年相关经济数据,借助基尼系数、县域集中指数、区域人均GDP空间分布等研究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省县域人均GDP基尼系数均大于0.4,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呈现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和兰州周围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兰州—白银和酒泉—嘉峪关为城市群的双核增长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以贫困县域为主,尤以中南部的陇南、临夏和甘南少数民族州最为突出。
  • 区域研究
    于会录, 董锁成, 李世泰, 李飞
    2015, 34(6): 3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界定临港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市为例,甄别出主要临港产业的类型及数量,总结了临港产业发展绩效的内涵并据此建立指标体系,继而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各临港产业发展绩效综合指数值,运用比较法分析山东临港产业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首先,临港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对其发展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临港产业发展绩效受地方营商环境的影响明显;第三,山东临港产业领域存在无序竞争现象;第四,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各临港产业的重视。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尹宏玲, 崔东旭, 王林申, 张惠茹
    2015, 34(6): 38-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础设施评价是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现有文献对区域性基础设施评价相对薄弱的事实,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区域性基础设施评价的对象、视角、指标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区域性基础设施是影响和作用范围超出单个城市、具有基础作用的设施,包括交通、能源、信息、水利、防灾5个子系统。从发展水平、空间协调、系统协调3个视角对区域性基础设施进行评价,并按照“目标层-指标层”2个层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城市研究
    贺永正, 吴价宝, 潘培培, 卢珂
    2015, 34(6): 43-46,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地定量评价,对于全面认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绩效,准确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2个维度对江苏省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做评价研究,首先,从时间维度对特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纵向动态评价研究;其次,从空间维度将该创新型城市与其他创新型城市作横向比较评价研究,力求做到对特定创新型城市全面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 城市研究
    余国忠, 田春艳, 刘向春
    2015, 34(6): 4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是影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瓶颈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分析河南省欠发达地区信阳市城镇化特征与主要问题发现,由于政策、经济等因素影响,信阳市属于河南省城镇化低值、低质地区之列,市辖各县区城镇化差异明显;信阳市城镇化存在二、三产业提升城镇化能力不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以及城镇基础设施普遍短缺等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很大挑战。
  • 城市研究
    张帆, 邱冰, 万长江
    2015, 34(6): 5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城市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的调查,运用统计学的主成分分析法将中观层次的评价因子降维成开放空间规划所需的若干宏观因子,设计出了城市开放空间满意度的宏观因子提取与分析方法。以南京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8个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研究样本,说明该方法的运用过程。在统计学意义上得出了南京主城区开放空间规划应着重考虑的3个宏观层面的因子:感知度、活力度和需求度,并以宏观因子得分为依据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归类,找出了样本间潜在的联系。实验过程证明了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 城市研究
    陈轶, 刘涛, 朱锐, 陈文宇, 程婷婷, 蔡跃
    2015, 34(6): 5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京市6个典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分析,建立了就业状况、住房状况、居住环境、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7个方面27个因子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居民对社区生活和地理位置较为满意,而对经济情况、配套设施的满意度较低;居民对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关注度较高,而对社区生活、住房状况关注度较低。进一步将27个因子分为高关注-低满意、低关注-低满意、高关注-高满意、低关注-高满意4种类型,在对各类型因子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 城市研究
    陆潮, 胡守庚, 童陆亿, 迟彬, 钱春蕾
    2015, 34(6): 6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合理地评价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是分析地铁站点运行状况和配套设施情况的基础,也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指导地铁站点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战略措施。以地铁站点为评价单元,从地铁站点内、外部配套设施两方面选取44个指标,构建地铁站点综合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地铁二号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评价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地铁站点外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制约着地铁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城市地铁应重视外部服务设施的建设,均衡各区域公共资源,合理引导人口分布,提高地铁的服务效益,为新型城镇化服务。
  • 城市研究
    王建民, 刘明达, 刘碧寒
    2015, 34(6): 69-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中村改造,实质上发生产权结构转换和利益重新分配。为进一步研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利益重构与均衡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构建城中村改造前后的利益均衡模型,并应用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中村改造并不是各方利益同时增加的过程,而是发生此消彼长的局面。政府可以通过影响总产出曲线或者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城中村改造中新均衡机制的形成。
  • 城市研究
    刘磊, 张晨笛, 张青萍
    2015, 34(6): 76-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垕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镇,名闻天下的传统钧瓷工艺和极富特色的明清街巷风貌为神垕带来了无数美誉。然而,与拥有完整界面形态的老街相比,神垕的其他街巷由于无序建设和管控不当致使其传统景观肌理遭到了破坏,造成整体景观基质碎化、文化与物质遗存比例失衡的问题。而以往专注物质层面研究的方法已被证明存在着割裂地域文脉、忽视人文传统的明显局限,如何针对“神垕特点”提出有效的肌理保护、修复策略始终是值得深思的难题。本研究从文化入手,以老街的景观肌理为蓝本,以空间形态、肌理基础颇似老街的白衣堂巷弄为依托,在系统分析老街肌理特色的基础上,展开通过情感节点串联人文传统的肌理弥合思路阐释。
  • 城市研究
    冷红, 孙禹, 田玮
    2015, 34(6): 8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空间因素对建筑用能的影响,是对建筑能耗水平进行精确模拟、探索城市层面建筑能源使用规律以及制定相应节能目标的基础。为提出含有区域特征的能耗密度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将空间和区域位置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加以量化分析,并将结果应用于城市尺度的能耗分析中。研究依据英国伦敦的非住宅建筑能耗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非住宅建筑的物理、能耗数据与空间位置信息整合,根据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非住宅建筑在连续空间关系中产生的用能相关性,结合贝叶斯方法计算能耗概率分布结果,提出精细计算和分析城市空间单元建筑用能差异的方法,有益于地方政府进一步针对空间单元采取更有效的节能政策。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吴小伟, 仲崇庆, 邹欣庆, 黄巧华
    2015, 34(6): 89-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量快速增长的旅游者给旅游地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环境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及旅游行为的管理已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数据库资源,包括EBSCO,ProQuest,Emerald,SAGE,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Taylor & Francis Online等,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对国外文献中关于旅游者管理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旅游者管理研究的框架思路,试图为景区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国外旅游者管理已基本形成一套包括旅游承载力、游憩机会谱、可接受改变极限、游客影响管理、旅游者活动过程管理等理论框架。国外旅游者管理研究多开展于旅游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国家级景区。相应旅游者管理研究主要从景区角度与旅游者角度出发,分别采用被动强制式管理与主动引导式管理。从景区角度出发的被动强制式管理措施包括空间管理策略、入口管理策略、交通管制等,强调旅游者对实施相关管理措施的态度与意见反馈;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主动引导式管理重视旅游者感知、行为,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解说服务的完善升级、休闲娱乐经验预先告之、旅游者环保教育的灵活开展等。
  • 旅游研究
    张佑印, 马耀峰, 李创新
    2015, 34(6): 98-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海洋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场测算模型对我国海洋旅游市场的潜在规模以及现实规模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市场繁荣指数模型,借助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主要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繁荣度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海洋旅游市场潜力较大,客源市场分布主要呈现东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2)我国海洋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呈现出较强的资源、经济双重导向性,即海洋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3)市场繁荣度指数方面,全国总体处于较为繁荣的水平,区域角度则表现出热点地区过热,冷点地区过冷的两极化分布格局。
  • 旅游研究
    杨友宝, 王荣成
    2015, 34(6): 104-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构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集对分析模型,分析延边州2000—2013年旅游经济脆弱性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 2000年以来,延边州旅游经济敏感性呈“急剧上升—快速下降—反弹回升—平稳下降”变化趋势,2003年敏感性程度达到顶峰;② 旅游经济应对能力变化趋势较为平稳,大致呈“先降后升”演化态势,;③ 旅游经济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震荡起伏特征突出,走势与旅游经济敏感性高度一致。从发展民族经济、实现跨境旅游合作、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降低延边州旅游经济脆弱性、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他边境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旅游研究
    刘力, 陈浩
    2015, 34(6): 110-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590位有过安徽汤池旅游经历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游后行为意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的认知形象因子有着不同的影响模式和效应,总体而言,旅游设施与活动和温泉品质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要大于旅游交通和整体环境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旅游动机在特定形象因子影响游客满意和重游意向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地说,旅游动机正向调节了旅游交通形象对游客满意的影响,负向调节了设施与活动形象、正向调节了温泉品质形象对游客重游意向的影响。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刘庆, 陈利根, 任辉
    2015, 34(6): 116-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综合考察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长株潭地区为例,结合脱钩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建设用地扩张与二三产业GDP增长之间的脱/复钩关系,分析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脱钩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长株潭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与二三产业GDP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扩张性复钩状态,即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关系。对长株潭地区二三产业GDP的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增长源泉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得并不明显,但通过区域横向对比发现,株洲市和湘潭市的建设用地弹性系数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长沙市。随着经济质量的改进和发展阶段的提升,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趋于不明显。应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力度,通过产业转型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 土地研究
    陈昱
    2015, 34(6): 120-123,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8—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短期内,河南省耕地数量与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存在波动,但在12.29%的调整力度下,其长期关系趋于稳定。耕地数量变化对来自人均GDP的冲击反应强烈,而其对人均GDP的解释能力却不断下降。耕地数量变化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不断增强,地方财政对耕地保护的投入还不足。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建立全省范围内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 土地研究
    胡学东, 王占岐, 杨俊, 罗长林
    2015, 34(6): 124-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IS格网法分析武汉市中心城区不同时点的商业基准地价变化情况,得到商业基准地价变化的系列空间分布图,对比分析其时空特征,并探索商业地价时空差异规律,最后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的灰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商业基准地价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增长幅度逐年上升,在呈现出明显圈层分布的同时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并且武汉市中心城区地价有着从饱和区逐渐向增长区和潜力区发展的趋势;城市商业基准地价演变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达状况、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流动共同驱动的结果。
  • 生态环境研究
  • 生态环境研究
    仇方道, 张纯敏, 张慧敏, 唐晓丹, 马晓冬
    2015, 34(6): 131-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城市拓展的资源消耗响应程度模型,深入分析2000—2012年江苏省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关系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呈同步增长趋势,且二者的区域差异均呈现缩小之势;(2)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整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且脱钩程度不断增强,各城市演化方向趋异;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影响程度呈增强态势,不同类型城市分异显著;(3)城市拓展是导致其资源影响程度提高的主要动力,促进城市集约增长是破解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矛盾的路径选择。
  • 生态环境研究
    吴志杰, 何云玲
    2015, 34(6): 137-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云南中部区域1961—2010年逐月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该地区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城郊对比法分析城市化对于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该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年均气温存在着24 a的主周期,并于1997年发生了突变,之后进入了一个显著增暖时期。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2)除西北部的元谋干热河谷存在降温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现增温趋势,升温中心位于城市,其中以昆明的升温趋势最为显著。(3)城市化对气温序列变化趋势的影响显著,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在冬季最大,而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贡献最高的季节则为春季。(4)昆明的城市化增温速率最大,楚雄次之,玉溪最弱;三市的热岛强度从1985年开始逐年增强,2000年后达到最高值,之后趋于平缓;冬春季节的城市化增温速率要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城市化增温贡献最高的季节为春季。
  • 生态环境研究
    王尧, 杨建锋, 孟旭光
    2015, 34(6): 143-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ArcGIS技术和建模技术支撑下,建立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三维魔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动力和国土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提出相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马山县、隆安县、陆川县、北流市、容县、大新县等地区有一定的低风险国土可以开发,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土开发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钦州市、横县、隆安县、扶绥县以及玉林的东部和南部边界,应进行有计划的逐步开发;国土开发中等风险区在各个区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南宁市市区、玉林市中北部地区、崇左市南部地区、钦南区、钦北区、防城区以及合浦县,应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国土开发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良庆区、邑宁区、宾阳县、武鸣县、港口区、江州区、宁明县、博白县以及北海市的沿海地区,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集约开发、点状布局发展的开发原则;天等县、大新县、上林县、江州区、武鸣县、宾阳县等区县的极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高达60%以上,包括南宁边缘发展区、六万大山生态保护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边境开发与生态保育区等地区,不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维风险矩阵评价法是基于多个国土开发系统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方法的不足,用于区域国土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有着广阔的前景。
  • 农业农村研究
  • 农业农村研究
    姚成胜, 黄琳, 吕晞
    2015, 34(6): 149-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的1/3。根据中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定量确定了当中部地区粮食自给率达到112%时才能实现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通过构建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定量评价了1991—2011年期间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016,表明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整体处于粮食安全状态,但仍有7个年份该指标值低于1,表明在这些时期该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除2003年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小于0外,其他年份均大于0,研究期内该系数的平均值为0.12,表明1991—2011年中部地区不但维护了自身的粮食安全,且每年至少能够提供1 763万t以上的粮食以保障中国其他区域的粮食安全。
  • 农业农村研究
    赵可满, 马晓冬
    2015, 34(6): 155-159.
    采用因子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组织、农业结构、农民收入、社会服务、农民生活5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年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特征,苏南、苏北内部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苏中地区较为均衡,而且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县(市)较少,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较多。依据测度结果将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提出改进建议。
  • 农业农村研究
    马佳, 马莹, 王建明
    2015, 34(6): 160-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影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从总体上看,对农户农地转入、转出意愿影响显著的共同因素有年龄、不同农地用途、流转补贴,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促进农地流转必须重点考虑农户年龄、农地用途,分别合理设计相应的流转补贴政策;影响农地转入意愿的因素相对较多,不仅包括农户自身情况、家庭情况,还要考虑要素禀赋以及农地流转补贴、中介作用等因素,而影响农地转出意愿的因素相对简单,转出农地的现实性相对较大。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非规模经营户和规模经营者农地流转意愿,分类制定合理有效促进农地流转的政策,是促进农地流转的关键。
  • 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地理研究
    王旭
    2015, 34(6): 166-1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乡分布疏密度、新设州县数、年平均增长户数及单位面积内户数4个指标探索宋代江南西路经济格局的时空差异及演变,力图摆脱定性描述的桎梏,为定量分析拓展新的路径。总体来说,北宋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南宋。北宋初期,江南西路的经济带是洪州东部—筠州—临江军—袁州东部一线,筠州则是该经济带内最为发达的地区;以该带为界,南北部的经济水平较低;同一州军内的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经济带有南移的趋势;筠州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抚州、建昌军的地位则上升;东部地区开发的速度要快于西部地区;各州军经济有趋于平衡的趋势,但其内部中小尺度区划的经济水平仍有明显的差异。
  • 历史地理研究
    纪小美, 付业勤, 胡诗文
    2015, 34(6): 17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对莆田市政区地名命名依据与地域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结果发现:(1)莆田市历史政区地名折射出传统的农耕文化色彩,反映尊贤尚教、追求功名、期盼安定的社会文化心理,但人文事象类历史政区地名逐渐被自然实体类替代;(2)现存政区地名命名可归纳为以自然实体、方位、移民姓氏、地方特色和重名为依据;(3)重名地名源于自然环境的相近性、农耕社会的滞固性,其构词形式为:方位词+自然实体/姓氏/人类活动场所;(4)特色地名源于莆田独特的科举、方言、宗教和水利工程。针对重名严重、新增地名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提出强化地名标准化、重视地名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历史地名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