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姚士谋, 陈维肖, 陈振光, 彭丽华
    2016, 35(1):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步惊人,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城镇化冒进、土地流失、资源环境破坏的问题。为此,“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出在新常态化下健康稳定地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分析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了对中国城镇化4个特征的认识,并在中国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加强认识中国城市化规律性的问题,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重大策略的新思路,确定了中国应实施以人为本、改善环境、和谐城市、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常态化下,应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规划,提升质量,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的健康之路。
  • 城市研究
    胡玉洲
    2016, 35(1): 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造基于面板数据的模糊物元模型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物流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整体物流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并经历了2次高速增长期;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十大城市群物流能力除在个别年份回落外,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发展基本同步;从空间上来看,中西部与东部城市群相比物流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差异明显,发展水平及速度均不及东部城市群。
  • 城市研究
    刘艳军, 刘静
    2016, 35(1): 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相互作用视角分析了河流与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的关联特征及空间表现。河流作为重要自然要素,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形成演变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从数量结构来看,城镇依河流呈非均衡集中分布格局;② 规模结构方面,城镇对河流依赖随规模递增而增强,且大城市分布与河流等级、区位密切相关;③ 职能结构方面,沿河城镇职能具有河流属性特征,且区域中心城市或综合性城市多沿河分布;④ 空间结构方面,河流引导沿岸城镇空间布局分异,改变中心地空间布局理论结构,且引导沿岸城镇空间体系呈现出点—轴、双核等结构模式。
  • 城市研究
    李建伟, 刘科伟, 刘林
    2016, 35(1):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城市新区与母城关系的复杂性特征,开展城市新区与母城功能之间关联理念、关联互动和关联要素的定性分析。从适配理念入手,在母城功能外溢和新区功能承接的基础上,针对居住型、产业型和综合型3种不同类型的新区,从居住、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3个业态类型进行关联耦合。坚持适配理念可以使城市新区功能的能性、能级和能位与城市整体功能相适应,有助于城市新区与母城功能之间关联耦合,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韩帅帅, 狄乾斌
    2016, 35(1): 20-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城市密集区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环渤海地区118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空间识别确定了6个城市密集区范围;利用城市GDP和人口数据,借助Theil系数、城市基尼系数和首位城市集聚度等方法,从空间差异、集聚程度和集聚效应三方面对城市密集区的集聚特征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以城市等级和社会经济数据为筛选标准确定了北京、天津等7个中心城市、38个标准市和77个其他城市;(2)以2 h通行时间确定了以京津、石家庄、沈阳、大连、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范围;(3)Theil系数表明环渤海地区整体差异较小,其中城市密集区区内差异大于区际,内部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超过91%;(4)集聚类型划分中,京津地区属于强单中心,沈阳、大连和青岛地区属于弱单中心,济南和石家庄地区被归入弱多中心类型;(5)京津城市密集区强大的集聚效应破坏了“石家庄—黄骅”的双核结构链,重新构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格局。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仲俊涛, 米文宝, 米楠, 张娟娟, 宋永永
    2016, 35(1): 27-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经济带城市等级及城市类型进行科学定位迫在眉睫。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西北段为例,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生态经济位模型对研究区1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生态经济位进行测度,并将二者综合,划分城市体系和城市开放性类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城市流强度介于3.80亿~1 158.92亿元,城市流强度不仅与城市规模息息相关,城市类型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城市生态经济位介于0.020~0.231,超过半数城市位于系统底部,主要限制性因素为经济滞后;结合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生态经济位,将城市划分为4级,西安为核心城市,乌鲁木齐和兰州为副核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5个,一般节点城市10个;创建城市开放性指数,将城市划分为开放型和内敛型,西安、乌鲁木齐等6个城市为开放型,兰州等12个城市为内敛型。
  • 城市研究
    李俊, 陈艳晓, 毛琦梁
    2016, 35(1): 3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体系规划已成为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影响区划分具有现实意义。引力模型已成为城市影响区划分的主流方法,对引力模型进行2个方面的拓展:一是以城市建成区作为“源”实现城市“点”到“面”的拓展;二是综合交通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最小时间成本,并以此作为时间距离划分城市影响区。将城镇用地作为“面”状城市源,城市影响区轮廓与城镇用地轮廓具有相似性,反映出放大的城镇用地轮廓特征;最小时间成本原则下,城市影响区受道路类型尤其是通行时间成本较低的道路类型分布的影响显著,在两城市间格网通行时间成本相同前提下,两城市影响区分界线将垂直平分城市间通行时间成本最低的道路线;交通格局奠定了城市影响区基本形状,城镇用地作为城市“源”和土地类型格网通行时间成本的引入使得城市影响区轮廓不规则和精细化。
  • 城市研究
    许明军, 杨子生
    2016, 35(1): 40-44,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提出城镇上山压力概念的同时构建了城镇上山压力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测算和分析了2020年云南各州(市)的压力等级。研究结果表明:① 由于耕地资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发展不同,云南省城镇上山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② 将云南城镇上山压力分为4个等级:Ⅰ等超高压主要位于滇中中部地区,Ⅱ等高压主要分布于滇中西部和东部、滇东南西部以及滇西南南部,Ⅲ等中压主要分布于滇中中部、滇西南大部分地区、滇西北的东部地区和滇东北北部,Ⅳ等低压主要分布于滇东南的东部和滇西北的西北部;③ 通过差异化的上山政策可以缩小城镇上山压力的非均衡性差距,云南省未来城镇上山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中东部、滇东南西部以及滇西南南部。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李玉恒, 曹智, 贾大猛, 张紫雯, 刘彦随
    2016, 35(1): 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制度变迁及其对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采用30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度演变与城乡发展差距的关系,发现了省域城乡发展差距由沿海向内陆逐级扩大的阶梯状分布规律。政府财政支农制度、乡镇非农产业发展制度均能有效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然而,户籍制度的存在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对农村发展的束缚作用开始显现并逐渐加强。未发现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对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省份),制度演变对省域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进村退问题,建议继续强化对落后地区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乡镇工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构筑村镇建设格局,为促进城乡互动发展搭建平台。
  • 区域研究
    丁悦, 杨振山, 蔡建明, 王兰英
    2016, 35(1): 51-56,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SPSS 16.0和ArcGIS 10.0软件,分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经济规模与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东多西少、东密西疏、沿长江和沿海呈“π字型”密集分布是国家级经开区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2)全国范围看,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规模在城市间和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持续减小,但区域内部差异增减变化的情况不一。(3)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的绝对经济规模体系由“倒梨型”发展为“纺锤型”,但规模等级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相对经济规模等级体系呈现为中部不断变粗的“纺锤型”,极高和极低区在空间上发生东西倒置。(4)国家级经开区规模等级体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程度在不断提高。(5)区位、开发区所处发展阶段、城市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区域政策和全国性产业转移是近年来影响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规模的主要因素。(6)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经开区将迅速发展,引起经济规模空间分异格局的相应变化。
  • 区域研究
    吴连霞, 赵媛, 管卫华, 王玉娟
    2016, 35(1): 5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定量评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及特征,并将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研究耦合类型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江苏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各县域大致划分为低水平(14个)、拮抗型(29个)、磨合型(20个)3种类型耦合区;2010年全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各县域分为拮抗型(40个)、磨合型(11个)和协调型(12个)3种类型耦合区;耦合类型空间分布以长江为界,苏南与苏北两极分化明显,长江以北耦合类型水平较低,长江两岸耦合类型中等,长江以南耦合类型水平较高。从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间的关联来看,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区域的耦合类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而依次升级,经济发展阶段越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越高,其耦合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则越趋向于协调一致。
  • 区域研究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2016, 35(1): 6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 区域研究
    王成龙, 刘慧
    2016, 35(1): 7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商直接投资在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热点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和演化树模型,分析2005—2013年山东省17个地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东亚、北美洲和欧洲中西部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的投资额度较高;按照类型划分,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可以分为社会联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和离岸金融中心4类;山东省各地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效率呈现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的趋势,在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上存在明显的市域差异;山东省17个地市按演化树模型分析结果可划分为第三产业显著的综合性城市,制造业显著的综合性城市,无主导产业的小型综合性城市,矿产资源型城市,制造业、建筑业、其他第三产业明显的中等综合性城市。根据各地市发展现状和演化特征,提出山东省吸引外商投资的发展策略。
  • 区域研究
    关靖云, 瓦哈甫·哈力克
    2016, 35(1): 76-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时空角度出发,对1993,2003,2014年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① 1993—2014年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二者之间存在错位现象,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成为主要特征。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有所协调,但仍具有不均衡性。② 新疆人口经济不一致性地域分异明显,各类型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性。③ 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存在正的、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有增强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下,全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从东到西形成了“低-低”“不显著”“高-高”平行分布的集聚格局,且“低-低”与“高-高”的分布格局具有背向性,新疆人口经济不一致性的现状正在逐步改善。
  • 区域研究
    徐妍
    2016, 35(1): 82-86,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对促进新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新疆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特点,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以及地级行政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测度并分析了新疆工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区际差异。2008年以来,各区域工业创新活动普遍缺乏DEA有效性,规模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经济市场化、产业集聚都有利于区域工业创新效率提升,但人力资本积累表现为反向作用,FDI和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剔除环境效应和统计噪音后,工业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北疆高于南疆、核心区高于外围区”的空间极化格局。
  • 区域研究
    董亚宁
    2016, 35(1): 87-90,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突出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提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因素;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甘肃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分布与集聚情况;通过引入空间矩阵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正相关性;相对市场规模、知识存量、产业份额、城镇化水平、贸易自由度及资本投入均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毛先如, 熊黑钢, 朱跃晨
    2016, 35(1): 91-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北京市旅游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4类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SPSS 19.0对所选取指标进行主成份和聚类分析,得出各区县旅游环境质量在不同主成份上得分及其综合得分、北京市旅游环境质量分类结果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17个旅游环境评价指标降维处理得到3个主成份,其累计贡献率达84.4%,能很好地评价旅游环境质量;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4个主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旅游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相对较好,旅游环境质量明显优越于其他区域,排名依次位居前4位;大兴、房山、通州3个区县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都较差,旅游环境质量排名依次位列后3位;延庆、怀柔、密云3个远郊区县生态环境质量好,适宜开展生态、民俗旅游,其旅游环境质量排名居中;北京市旅游环境质量可以分为4类,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区域性差异,市中心区域质量最优,东北部远郊较高,西部近郊次之,南部郊区最差。
  • 旅游研究
    许辉, 杨洁明, 喻晓玲
    2016, 35(1): 96-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也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以新疆优质旅游资源为核心,基于ArcGIS技术,采用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尤其是南疆;计算以乌鲁木齐为原点出发到达新疆各优质旅游资源点的时间,有116个景点在6 h可达圈内,占研究景点的44.96%,有62个景点在10 h可达圈外,占研究景点的24.03%。基于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结果及其形成的影响机制,提出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
  • 旅游研究
    姚云浩, 高启杰
    2016, 35(1): 102-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网络属性,从网络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已成为当前研究的趋势。但学术界大部分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都是移植产业集群的理论成果,鲜有比较视野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差异及其成因分析。从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征出发,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分析框架,选择平遥古城旅游产业集群、剑门蜀道旅游产业集群、黄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杭州西湖国际旅游综合体4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归纳法得出不同类型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网络行为和网络绩效间的关系和差异,并解释了造成集群绩效差异的原因。
  • 旅游研究
    黄薇薇, 吴悦, 沈非
    2016, 35(1): 108-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代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一些边缘型旅游地开始逐渐成长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研究空间与研究意义日益凸显。以具有典型边缘性特征的宣城市为实证,从区位空间、旅游资源、旅游形象、旅游交通和旅游经济等角度剖析其多重边缘化特征,探讨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地处省际交界区、地域特征典型性不足是边缘化形成的自然诱因,周边核心旅游地遮蔽效应显著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致因,经济支撑能力薄弱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制因,政策惠及偏少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促因。边缘型旅游地应实施多元比附、突出个性差异、完善要素建设的发展路径。
  • 旅游研究
    张宏丽
    2016, 35(1): 115-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国内对区域性酒店市场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拓展的策略与方法上。为完善酒店市场理论基础,促进市场科学、合理有序竞争,在对现有酒店商品特征及其市场所具有的区域限制性、市场需求的异地性、敏感性以及季节性特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性酒店市场供求规律,包括供求的短期与长期均衡以及不同市场状态间的转化过程。酒店商品的特殊性及其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均衡过程主要体现在其需求量增长前期符合供求定理,而后期面对刚性供给,随着价格上升,需求量呈现不降反升的特征,这也使得区域性酒店市场的运行机制表现出酒店市场的适合规模与酒店市场的实际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不断适应与被适应的往复循环过程。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温阳阳, 高建华, 梁迪
    2016, 35(1): 121-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建设用地综合扩展系数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对河南省及其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差异显著,扩展变化由弱到强的城市数量和剧烈程度不断增加,整体以郑州为中心的北部、西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较为强烈;影响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中,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公路里程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共性的驱动因素。目前,河南省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应通过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
  • 土地研究
    马晓龙, 金远亮
    2016, 35(1): 127-131,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用地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的载体,其用地选择对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张家界为例,分析了地形因子影响下的旅游用地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张家界旅游用地主要集中在海拔200~1 000 m和坡度5°~35°的范围,沿坡向的用地在135°~225°和315°~360°更占优势;(2)旅游用地中水域和建设用地集中在海拔600 m和25°坡度以下地段,而林草地则在海拔200~1 000 m和坡度5°~35°地段更占优势,分布相对均匀;(3)各类旅游用地与海拔和坡度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其拟合系数在0.6以上,坡向与旅游用地的相关性较低,拟合系数仅为0.06。城市旅游用地结构是城市旅游发展中各类用地在资源、区位以及市场影响下的结果,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城市旅游用地结构特征指示了城市发展规模、环境容量以及发展路径等,对于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土地研究
    李天猜, 李韦, 冯长春, 肖莉, 郝文璇
    2016, 35(1): 132-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构建了经济最大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2个目标,并运用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最大(小)算子法求得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模糊最优规划方案。随后重点探讨了不同决策偏好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和综合效益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偏好程度不同,主要会导致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发生变化;(2)随着决策者对生态效益偏好程度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和水域面积逐渐增加;(3)当经济效益比生态效益重要时,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主要是在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之间进行权衡;当生态效益比经济效益重要时,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主要是在林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进行权衡。研究结果对湘江新区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多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 土地研究
    李伟松, 李江风, 姚尧, 谭旭
    2016, 35(1): 139-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农户调查法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整治类型划分,为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GIS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进行合理评价,并将适宜性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种类型。4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226.15,282.16,537.53,228.92 hm2。(2)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农户调查法,将土地整治类型划分为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迁弃型,并在空间上做出具体的时序安排。
  • 生态环境研究
  • 生态环境研究
    王笑天, 焦文献, 陈兴鹏, 张子龙
    2016, 35(1): 144-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的总体特征,运用IPAT等式对河南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并通过脱钩分析进一步研究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较大且仍保持逐年递增;经济发展是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主导因素,技术进步对其起重要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呈弱脱钩关系,并呈现出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控制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生态环境研究
    王欣平, 邵凤娈, 毛志红, 张莎, 张志勇
    2016, 35(1): 150-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区域环境质量与水土保持情况的重要因子。以济南市MODIS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获得济南市不同年份最大植被覆盖度。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2001—2013年间济南市最大植被覆盖变化状况,并分析了主要变化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3年济南市最大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大部分地区以稳定为主,局部地区变化较大;济南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小,与气温的相关性较高,受人为影响大;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地势平缓地带,植被覆盖度与坡度负相关,在地势较高地区,植被覆盖度与坡度正相关。根据植被生长需求的特殊性,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植被布局,改善济南市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研究
    王志民
    2016, 35(1): 156-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对实现景区的低碳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旅游业构成和生命周期评价2个维度,构建了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分析框架和估算方法。以镇江“三山”风景区为例,分别对景区内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管理和废弃物处理7个方面的碳排放进行测度,分析了碳排放构成的成因。结果表明:2014年“三山”风景区的碳排放总量为4 530.33 t。其中,景区交通碳排放量为2 186.74 t,占景区总碳排放的48.27%,是景区旅游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景区住宿业碳排放量为1 171.93 t,餐饮碳排放量为838.14 t,分别占景区碳排放总量的25.87%和18.50%,这3个部门的碳排放占景区碳排放总量的92.64%。由此可见,旅游交通、住宿和餐饮碳排放是“三山”风景区的主要旅游碳源。在“三山”风景区实现低碳化发展中应从建立城市低碳交通体系、饭店和餐馆的绿色化、加强景区碳汇保护和智慧景区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 农业农村研究
  • 农业农村研究
    胡蓉, 谢德体, 邱道持, 王昕亚
    2016, 35(1): 162-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文献资料计量法和比较分析法对1984—2014年间国内外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的论文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主题日益多元化。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重点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户生计演变的驱动、土地利用变化下农户生计资产评价和农户生计策略响应等研究。未来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研究应努力探索农户生计理论的中国化、系统化;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下农户生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加强土地利用系统与农户生计系统的耦合关系分析;深化土地利用变化下农户生计状况的动态变化分析。
  • 农业农村研究
    王珞, 骆永菊, 王顺克
    2016, 35(1): 168-1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方法分析了移民家庭决策者(即户主)个人特征、移民家庭特征、移民安置地社会关系和移民政策等相关因素对移民安置地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家庭决策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迁出人口数量、主要收入来源和人均收入等家庭特征,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程度、与当地人通婚情况等社会关系特征,安置地区、安置区位、安置方式、后期扶持、职业培训等移民政策因素是影响移民适应性的显著因素。未来移民安稳政策的调整方向可以从优先加强对移民家庭户主的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实现移民家庭的整体搬迁、积极引导移民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融,把优于迁出地社会经济水平的地区或区位作为移出安置区(点)、在安置方式上更加倾向于移民意愿、强化移民后期扶持的落实等方面着手。
  • 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地理研究
    刘静
    2016, 35(1): 174-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长江上游地区人口迅速增长,鱼类资源开发力度增强,有时甚至成为人们赖以活命的依靠。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贩卖鳅鳝、毒捕放生区域鱼类等行为使得破坏鱼类资源的问题不断凸显。与此同时,民众的放生,乡规民约和国家明令禁止捕鱼的行为,对保护鱼类资源起着积极的作用。长江上游地区鱼类资源在很长时期内并未进入国家的主流视野,对其管控力度不强,保护的目的多出于原始生命观、避免灾祸等思想。民国时期渔业经济利益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对鱼类资源的管控力度逐渐增强,保护目的更加多元化,维护渔业经济利益成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