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杨波, 高小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10—2020年中国与东盟科研合作产出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探究中国—东盟科研合作网络特征,并借助知识图谱法探究中国—东盟科研合作主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来看,中国—东盟科研合作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科研产出增长较快,网络结构呈现低密度和小世界网络特征,国家间合作关系的紧密性有待加强。(2)从国家节点特征来看,东盟各国所处网络位置差异明显,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的中心性排名最高,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此外,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是中国—东盟科研合作网络的重要参与者。(3)从合作主题演化特征来看,中国—东盟科研合作的主题不断延伸。在材料科学交叉学科等领域,中国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具有明显的主题共线特征,且中国—东盟科研合作的部分主题随时间变化表现出较强的突现特征。
  • 区域研究
    赵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边界稳定系数、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在政区规模方面,省级政区规模呈持续变动的特征,当前规模总体小于历史上实施“三级制”的多数朝代;(2)在划界原则方面,“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始终是省级政区划界的重要原则,当前省级行政区划“犬牙相入”的特征更加明显;(3)在边界稳定性方面,中国省级行政边界呈整体变动与局部稳定并存的特征,当前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置与清代(1820年)高度相似;(4)在影响效应方面,省界附近县级政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非省界地区,省级政区的长期稳定正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从行政层级、政区规模和行政体制等方面对省级行政区划进行系统改革,高度关注“市制”改革问题,推进行政区划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区域研究
    王海杰, 李奕非, 王全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1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测度经济带制造业绿色转型和数字技术创新水平,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转型有促进作用,对黄河经济带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优化绿色创新投入和提高绿色创新产出是数字技术创新影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渠道,但该作用机制在黄河经济带不显著。此外,数字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还受到环境规制水平和制造业规模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
  • 区域研究
    傅贻忙, 张晨怡, 刘奎兵, 刘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TOPSIS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橄榄型”结构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及非均衡分布特征。关联强度在空间、时间上呈“由东向西、由点及面”高速发展的新局面;整体网络特征向网状化、稠密化、纵深化发展;个体网络特征向均衡化发展,更多城市扮演“中心行动者”角色,形成“东—西扩展、沿海—内陆延伸”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网络结构。数字经济发展受时间、空间距离以及政府干预度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居民收入、人力资本以及产业结构的差距过大会制约城市间数字经济发展关联。
  • 区域研究
    陈华阳, 王远, 许翔, 黄逸敏, 陈晗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经济双视角,分析2005—2020年福建省县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福建省县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2)福建省生态承载力中等,生态经济产值极高,但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3)福建省生态-经济双系统整体呈基本协调状态,严重失调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高度协调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西南部。
  • 区域研究
    王业宁, 张小磊, 赵永江, 裴颖春, 李雅, 李春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梳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准则层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2005—2020年河南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0年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0.08增至2020年的0.94。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以郑州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郑州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度,洛阳、三门峡、济源为第二梯度,其他城市处于第三梯度,在时间序列上波动不明显。城市协调维度的发展指数(0.07~0.15)最大,创新维度的发展指数(0~0.04)最小。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准则层上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异质性,大部分城市为结构性欠协调状态。经济产出与结构、投资与政策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张扬, 赵银兵, 赵晶晶, 龚杰, 邱瑶, 李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流空间理论,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利用多源大数据,构建以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主要构成的综合流强度指数,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分析,识别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 成渝城市群人流向单个节点城市集中的趋势最强,信息流次之,物流最弱,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网络的双中心。② 在综合流视角下,成都市的点度中心度最高,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高于重庆市;成都市和重庆市是网络-边缘结构中的2个核心城市;组成不同凝聚子群的节点城市之间呈现等级差异。建议从提升重庆市和成都市对外辐射能力、培育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建立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机制、强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4个方面促进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 城市研究
    姚娜, 魏伟, 洪梦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共享型大健康设施POI数据,采用熵权法、协同区位熵等方法,刻画2010—2022年武汉都市圈共享型大健康设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服务水平空间动态演化过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属性、交通等因素对共享型大健康设施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共享型大健康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中心圈层+外围组团”的空间分布结构。共享型大健康设施的重心向西南偏移且呈现轴带化发展状态,其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一致。(2)共享型大健康设施网络密度加强,网络联系性质演化特征明显。文化与体育设施处于强联系的地位;医院与康养设施的联系强度逐步提高;医疗设施在整体网络体系中具有较强独立性。(3)2010—2022年共享型大健康设施服务水平均有所上升,但空间分异趋势显著;共享型大健康设施服务水平的时空演化格局主要是人口、经济、政策及交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不同共享型大健康设施服务水平的影响因子及解释力具有显著差异。
  • 城市研究
    杨建坤, 何明卫, 何民, 张小七, 吴禹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昆明市为案例,将通勤个体的实际通勤时间与理想通勤时间、通勤时间容忍阈值比较后,细分出3类通勤时间异质群体,揭示人们对通勤时间的实际感知与理想偏好、容忍阈值的匹配程度对通勤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通勤时间在理想通勤时间之内的样本(群体1)的通勤满意度最高,而实际通勤时间超过容忍阈值的样本(群体3)的通勤满意度最低;采用不同出行方式去上班的通勤人群的通勤满意度差异明显,且他们的满意度在3类通勤时间细分群体下的分布特征不一致。构建路径分析模型,以实际通勤时间在理想值和容忍阈值之间的样本(群体2)为参照,群体1的通勤满意度更高的可能性更大,而群体3的通勤满意度更低的可能性更大;通勤方式对通勤满意度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通过通勤时间细分变量对通勤满意度有间接效应;工作位置越靠近主城区,通勤满意度越高。
  • 城市研究
    林珍铭, 李亚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基于携程网获取桂林市酒店POI大数据,探究桂林市酒店业2000—2019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桂林市星级酒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发展时序不均衡,但总体而言,桂林市酒店业从2011年开始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两种类型酒店空间分布状态均趋向于集聚,且在“十三五”末期均达到高度集聚状态,但集聚程度存在差异;(3)桂林市星级酒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结构演化分别为由单核多点聚集向“一核两极多点”集聚转变、由单核向“双核+点状+块状”集聚转变;(4)自然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规模和商业因素是影响桂林市酒店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任意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了酒店业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自然因素和交通便捷度对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解释力明显高于星级酒店。
  • 城市研究
    樊凡, 田国行, 樊巍, 朱茜亚, 李华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基础设施(GI)可以提高城市景观的丰富度与完整度,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县级视角,以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绿色基础设施要素现状,依据景观连通性对GI网络中心分级,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重力模型分别构建廊道和廊道分级。结果表明:(1)GI网络中心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中南部,研究区内建成区是需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的区域。(2)GI廊道主要土地类型为林地与耕地,需要重点对林地进行优先保护。(3)根据重力模型将廊道进行分级,得到一级廊道总计12条,全部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4)在GI网络优化上,新增3个GI网络中心,并模拟出10条GI廊道;在踏脚石建设中,共提取60个,并将其进行分级;在生态断裂点修复时,共识别出152个。研究结果可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邬超, 邵秀英, 沈群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135 036条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数据,运用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我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2年全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性差异不明显,月度波动近似“M”型;(2)全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省际差异显著,东、中、西部呈梯度递减趋势,地区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东北、西北;(3)各省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自相关显著,“高-高”“低-低”集聚在华东、西北地区,“高-低”“低-高”集聚以四川、江西为主;(4)各影响因素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民生活水平、工业企业数量、内部交通可达性、网民规模、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达程度、工业旅游资源、外部交通可达性、空气温度、学历水平、旅游资源丰度、空气质量。
  • 旅游研究
    宋娜, 原一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3年、2016年、2019年、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评价旅游生态效率、旅游生态网络优势度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旅游生态效率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等效率及以上地区由南部逐渐向北部转移;(2)旅游生态网络优势度总体水平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大致呈现出以江苏省南部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长三角地区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生态网络优势耦合协调度整体亦呈上升态势,其中中度耦合及以上水平的城市占比91%,说明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处于良性状态;(4)两者耦合协调度受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规制能力、环境规制力度、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达到两者高耦合协调度的路径有3条。
  • 旅游研究
    曾灿, 刘沛林, 曹扬意, 黄柳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S 10.2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各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呈现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的空间格局;省际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79.38%的研究单元旅游响应度在3级以下。(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域旅游响应相关性不强;景观大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旅游响应度有一定的耦合性。
  • 旅游研究
    何银春, 陈果, 曾斌丹, 王金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rcGIS 10.2软件,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及各片区、各类型高质量景区均为凝聚型;(2)在空间分布数量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量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态势;(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景区空间分布密度差距较大,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级递增的趋势;(4)在空间关联特征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景区空间关联以正相关为主;(5)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条件及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景区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 旅游研究
    孙建国, 张玮橦, 田明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1 812个红色文化资源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 10.5软件分析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各市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凝聚类型,呈现“四核一带”结构;北部城市的保护现状较好,中部城市保护情况较差;社会经济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各市文化旅游体育和传媒支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的影响最大。为提高河南省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效率提出建议: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红色资源管理开发制度;注重红色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打造具有豫“IP”特色的红色文化保护圈;完善政府保障体系,将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
  • 农业农村
  • 农业农村
    李晗, 丁志伟, 马芳芳, 李志远, 刘晓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河南省淘宝村呈现出数量与质量双提升的趋势,但不同类型淘宝村发育质量差异较大。从基础支撑、市场品牌、产业效益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和空间分析技术测度河南省淘宝村发育质量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位序规模看,高质量村少且偏离散,低质量淘宝村“翘尾”明显。(2)从空间分布看,呈现出中部地区“T”字引领、周边环形跟进的基本格局。花园口村和八堡村发育质量均高于0.5,在河南省稳居第一、二名;桑坡村则在豫北地区一枝独秀。(3)从空间集聚与关联看,以郑洛为中心的中部高质量区的淘宝村发育态势明显,并向外围呈环形扩散。高高集聚区主要在郑州管城区、新郑市及许昌长葛市局部,低低集聚区多呈团状集聚在南阳镇平和洛阳市区。(4)在地域模式方面,零散分布的单模式型淘宝村居多,近域扩散的多模式型较少但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地域综合体。调研发现淘宝村的信用等级和网页设计对淘宝村发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县域外部环境探测发现物流保障、交通设施、经济基础是河南省淘宝村发育的主要推动因素。
  • 农业农村
    袁梦, 吴哲楷, 谢光权, 吴小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福建省屏南县在文创移民过程中存在的多元居民主体普遍性特征,选取屏南县龙潭村为研究对象,以样本问卷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 22.0中的多种统计分析工具,探究不同类型居民主体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满意度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龙潭村人居环境整体满意度分值为4.010,不同维度人居环境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满意度分值最低的为规划建设维度,满意度分值最高的为空间环境维度;(2)学历、居住时间和居民类型等属性对人居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将主体划分为5种类型群体,各类型群体对人居环境满意度存在显著指向性与差异性;(3)在地村民满意度整体高于城市移民,且地缘属性越强的在地村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越高,业缘属性越强的城市移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越低。多元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应考虑不同属性群体的差异性需求,有针对性地优化配置,以满足新时期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诉求。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
    王颖, 沈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0—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为研究视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主体网络的整体结构演变过程和多元治理主体的地位变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协作治理主体网络密度不断增大,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愈加紧密;各治理主体之间地位差距不断缩小,中央政府协作治理参与减少,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仍处于较低水平。
  • 生态环境
    梁少民, 朱挚凡, 王业宁, 肖彬彬, 陈奕林, 史一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的纸张利用为研究对象,测算2021年学生纸张利用产生的生态负荷。将有效回收环节补充到造纸行业生命周期链,围绕纸制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清单分析并将其数据转化为特征化环境影响潜值,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测算纸张利用的潜在人均环境负荷与生态效率。结果表明:(1)纸制品消费而引致的环境负荷较高,人均资源耗竭、全球变暖、富营养化结果分别为8.21 kg Fe-eq,30.42 kg CO2-eq,1.44 kg NO3-eq;(2)书籍资料部分有效回收,使高校纸制品消费在碳排放与生态损耗上实现一定减量,书籍回收可使3类环境影响分别减少61.63%,61.57%,63.89%。
  • 历史地理
  • 历史地理
    张金歌, 周宏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演变是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个世纪以来,包括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在全新世黄土高原森林变迁研究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基于国内外有关全新世黄土高原森林变迁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视角,简要回顾了全新世黄土高原森林变迁研究的经过及主要进展,总结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分歧产生的原因,对该学术问题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
  • 历史地理
    李中轩, 袁胜元, 焦士兴, 孙艳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环境指标测试方法,探讨嵩山周边的颍河上中游地区(龙山晚期,约4.2~4.0 ka B.P.)、双洎河上游地区(新砦时期,约4.0~3.8 ka B.P.)和洛阳盆地的伊河—洛河中游地区(二里头时期,约3.8~3.5 ka B.P.)的3个遗址群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标准差椭圆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度分别为0.21,0.66;而新砦聚落群的集聚度仅为0.04,聚落呈显著的离散特征。(2)Voronoi资源域分析显示,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聚落的资源域逐渐减小,由6.83 km2减少至0.36 km2,表明单位土地的农业效率显著提高。(3)聚落的位序-规模拟合结果显示,颍河上游聚落和二里头聚落的首位度突出,核心聚落规模较大,空间集聚维数大于1,反映两个时期聚落规模的两极分化较为显著。(4)集聚是史前聚落空间均衡的一般模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
  • 历史地理
    杜心宇, 龚维, 胡希军, 金晓玲, 赵思文, 罗紫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洞庭湖区史前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史前聚落遗址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时期以中小型和大型规模聚落为主,不同规模类型聚落随时间推移不断增长,特大型聚落多具有城址的性质,且逐步演变为区域中心,各规模类型聚落向南迁移趋势明显;(2)随着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平均生存面积减少,生存压力增大,新石器中晚期聚落之间分布的均衡性逐渐下降;(3)古人倾向于生活在澧水区域和洞庭湖区域,大型城址主要分布在主体聚落群内,聚落群总体由西向东再向南迁移,演变方向呈倒“L”型,澧水区域的聚落群在各时期得到了继承和演变,而其他区域的聚落群在大溪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孟阳阳, 高扬, 李喜梅, 何静, 李雅, 贾晶, 刘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探讨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湿地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60年湿地格局,并利用效益转移法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河南段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流及支流两岸,其余区域湿地呈零星分布特征。(2)湿地面积以2000年为界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仍减少13.18%,主要转化为耕地。预计2060年湿地面积将比2020年增加5.90%。湿地景观结构以2000年为界由趋于分散变为趋于聚合,2020—2060年将略趋于破碎。(3)湿地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地类。湿地总ESV变化趋势与其面积一致,总体减少129.26亿元。预计2060年湿地总ESV将比2020年提高50.24亿元。水文调节是湿地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张樨樨, 韩丽颖, 曹正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0—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域单元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并借助核密度估计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考察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探讨生态效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整体生态效率以2016年为分水岭,前期保持平稳,后期因新旧动能转换不畅问题而出现下降,经调整后开始回升。县域间生态效率差异明显,呈现高值区与低值区交叉分布的“川”字型空间格局,19个县域可依据生态效率变动情况分为4类,其中中低位县域波动更为显著。对区域整体而言,科技创新水平、环境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促进生态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与对外开放程度具有抑制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变动影响不显著,生态效率关键驱动因素在时空上均存在异质性。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胡醒木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黄河流域上游地貌单元复杂、经济相对滞后、水资源依赖性强的内蒙古沿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耦合协调系统,分析各子系统特征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进而提出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2011—2021年研究区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发展子系统,子系统空间不均衡性显著;研究区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的上升过程;识别出各市(盟)耦合协调发展面临的6类主要问题;回归结果表明资源禀赋和工业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研究提出“在顶层设计上统筹支撑、在市(盟)间协同发展和在市(盟)层面减小冲突”的三级治理建议。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朱海霞, 黄江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历史、物质、活化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网络密度、中心性和网络凝聚子群,总结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主要由仰韶文化、周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构成,其空间特征表现包括文化和空间地域性引发的中心聚集、边缘散射空间结构,历史与现代物质载体促成的流域物质空间延续互通,空间单元内部关系错位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 书讯
  • 书讯
    阎官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