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赵鹏军, 刘正莹, 陈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调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各国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科学问题。本研究解析了开展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基于对人地关系和国土空间的概念认知,提出了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基于对国土空间规划业务的解析,从资源供需关系、资源资产赋权关系、开发保护关系、用途管制关系4个维度探讨了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内涵。国土空间人地关系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空间体现,又是面向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地关系调控的业务场景,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 区域发展研究
    修春亮, 张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这一重大基本问题,根据观察可见的中国内地两类地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强烈反差,提出“钻石地区”与“大边疆地区”的空间划分。引用人口变化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事实,以证实“钻石地区”的崛起、“大边疆地区”的相对衰落及其与“钻石地区”的二元分化,指出这一新的二元格局是当下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结合空间结构和历史过程分析二元格局带来的新挑战,提出应将二元融合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一主导话语基础上形成新的区域空间治理概念体系,促进“钻石地区”的进一步完善与双循环发展,扶持“大边疆地区”的次级核心区、边境县市发展,构建(北)京哈(尔滨)、陇海兰(州)新(疆)陆桥、成(都)渝(重庆)-兰(州)西(宁)、成渝-拉(萨)日(喀则)、大西南环线、广(州)昆(明)等融合发展带。
  • 区域发展研究
    张志伟, 程云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各省份的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探究共同富裕的空间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最后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共同富裕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区域差异显著,东部的共同富裕发展水平最高,西部最低;(2)在考虑空间条件下,本省份共同富裕发展受相邻省份共同富裕发展影响而发生转移的概率各不相同,并且共同富裕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时空惯性和路径依赖;(3)共同富裕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其中对外开放、数字金融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共同富裕起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共同富裕起抑制作用。最后,从区域差异和资源禀赋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 区域发展研究
    何丽波, 李馨雨, 李细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85—2021年中国茶叶生产面板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茶叶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5—2021年,中国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重心持续“西移”,空间集聚存在显著正向规模效应,江南、华南和西南茶区聚集特征以“高高”型和“低高”型聚集为主,江北茶区未出现集聚特征,空间极化现象突出。(2)不同时期影响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变迁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1995年以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投入量为主,2010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受灾面积的影响程度逐步凸显,2020年后交通运输水平成为显著驱动因素,但是有效灌溉始终是影响茶叶生产格局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 区域发展研究
    江泽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熵权法测算2011—2022年黄河流域城市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Moran's I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23—2028年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中部、东部城市优于西部;(2)黄河流域城市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山东、河南部分城市表现为高-高集聚,甘肃部分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3)2022年,郑州、济南、西安3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均已达到协调状态,未来3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大部分西部城市耦合协调程度仍处于失调状态且发展缓慢。
  • 区域发展研究
    周晓栋, 张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企业数据,结合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09—2022年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与退出均具有较强的中心城市指向性。(2)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呈现渐进式稳定发展态势。(3)企业进入空间演化形成“多核心-外围”格局,退出形成“单核心-多核心-外围”演化格局,进而影响重心转移轨迹,进入重心逐渐南移,退出重心逐渐北移。(4)产业、区域和政策关联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退格局。
  • 区域发展研究
    王玉娇, 千庆兰, 陈清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探究2000—2020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网络不同阶段的时空演化特征,揭示多维邻近性对其形成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活动经历了萌芽初创期、规模扩张期和高速发展期;创新网络呈现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的演化过程,网络节点由以“佛山+深圳”为主要核心节点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内外部创新网络地域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性对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持续积极效应,3种邻近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合作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远超单一邻近性。
  • 区域发展研究
    赵菲菲, 易萍, 赵旭, 胡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二者互动协同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县市区为研究样本,基于“两化”协同机理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障碍度等模型,测算并剖析“两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识别其主要阻碍因素,为推动“两化”协同发展提供现实路径。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2)区域“两化”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耦合协调类型从初级协调逐渐演变为中度协调;且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各县域之间逐渐趋于平衡;(3)生态产业化是制约“两化”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王霄琼, 薛鸿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20年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技术相关、非相关多样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20年中国城市技术相关、非相关多样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相关多样化水平上升得较快;技术相关多样化呈分异态势,而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呈趋同态势。技术相关多样化呈高值集聚的空间趋势,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呈不规则分布的空间趋势,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创新投入是技术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市场规模是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
  • 城市研究
    郭建科, 郑玉, 董梦如, 金雪莹, 田深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德鲁克社会创新为理论基础,基于城市内三大行为活动主体构建包含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治理环境系统的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子分层动态激励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沿海省份8个副省级城市的发展活力进行评价,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测度并分析3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各城市的发展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青岛、宁波、大连、厦门,城市间发展活力综合评价结果两极分化明显,营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活力提升最重要的因素,人居环境次之,治理环境最小。(2)8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级别不高,整体处于失调类型。(3)3个系统间相互作用,但其发展水平主要受自身影响。其中,人居环境系统显著受其他两个系统影响;营商环境系统受治理环境系统影响较强;治理环境系统主要依靠自身调节,受其他系统的影响较小。
  • 城市研究
    李美仪, 李玲, 麦雄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理加权协同定位商模型,从空间关联角度研究北京市不同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模式及交通和旅游景点各类设施对其影响,揭示双方关联的强度和方向,为未来商业地理相关研究及酒店的空间格局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1 km范围内,三星级和二星级及以下酒店显著聚集,四星级酒店最易聚集在其他星级酒店周边,五星级酒店附近最易吸引三、四星级酒店。(2)不同星级酒店受交通影响的程度强于旅游景点。地铁站、汽车站对星级酒店的影响由强到弱,而城市广场、国家级景点等旅游景点的影响由强到弱。地铁站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特征,城市广场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特征呈“中心集聚、四周辐射”的分布趋势。
  • 城市研究
    俞路, 刘晨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市外环线外的60个郊区地铁站为研究对象,探讨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并结合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站的开通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这种效应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特性。地铁站半径1 200 m以内的区域灯光亮度显著提升,超出此范围则无明显的断点处理效应。此外,这种空间经济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对于距离市中心适中的地铁站,地铁开通存在显著的断点处理效应,而对于其他距离分组则不存在。
  • 城市研究
    汤洪霞, 杨淼, 李梦笛, 张莉, 邵志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测算2012—2021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6个地级市城市韧性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曲线、ArcGIS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趋势。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探究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韧性、新型城镇化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2)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复杂,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较强,但关联性和紧密性有待提高;(3)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集中于城市群中部和省会城市周边;(4)地理空间邻近、对外开放度、风险应对能力、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差异均显著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 城市研究
    刘玉亭, 郝蓓, 范俞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设施的供需均衡性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类型,综合人口空间化和小学可达性分析结果,对小学教育设施的供需匹配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增城区小学可达性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各镇街可达性差异较大;车行可达性自南向北圈层递减,步行可达性点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车行出行方式下供需匹配较均衡,基本符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规律;步行出行方式下供需失衡严重且单中心集聚特征显著,增城区小学教育设施存在一定的空间错配现象。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小学教育设施供需匹配情况,应从区际均衡、校际均衡及政策保障多角度出发,采取差异化配置策略,以应对未来学龄人口就学的不同需求。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李淑娟, 李丽娟, 隋玉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水平,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的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在类型上以古遗址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以及民俗类为主;(2)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及烟台北部是各类遗产的高密度分布区,莱州湾区域有大量盐业文化遗产,日照东港区有较多渔业文化遗产;(3)先秦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区域,秦汉至隋唐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威海东部,宋元明清时期遗产在烟台北部、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均有大量分布,近代以来的遗产主要分布在威海环翠区和青岛胶州湾;(4)遗产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因素,渔业、盐业、海运贸易等海洋经济,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妈祖文化等社会文化及海防建设的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建设海洋文化遗产名录、重视海洋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促进公众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等保护建议及“三核驱动、两区随动、两带联动、多点带动”的海洋文化遗产旅游格局。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胡淑芳, 黄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修正DEA-Malmquist模型分析2011—2022年山西省各市红色旅游效率的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红色旅游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水平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共同牵制着综合效率的提升。(2)各市红色旅游效率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太原红色旅游效率相对较好。(3)互联网支撑能力、政府宏观调控、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分异的单因子解释力较强,交通优势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更显著。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苏卉, 傅康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紧密契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进行测度,明确其演变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综合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域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2016—2021年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县域脱贫振兴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交通、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最后,从合理配置旅游投入产出要素、构建旅游共享发展新格局、改善基础设施及旅游产业经济基础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李新杰, 赵寰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游览路线是游客体验环境并获得感知的核心空间要素,景观价值是环境与感知的“桥梁”,引入公众参与式制图方法,探索景观价值感知与游览路线的关系。结果表明:(1)游客的主要游览路线受自然要素的影响,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景点少而精的游览路线。(2)游客更加关注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3)不同的景观特征会影响游客对景观价值的感知。对经济价值的感知受到商业布局的影响,对学习价值的感知受到博物馆类景点的影响。(4)游客对部分景点的价值评分会提高游客对该景点所在路线的价值评分。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深入刻画游客的游览空间偏好、准确把握游客的价值感知,为人与环境的交互研究提供参考。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刘正涛, 华红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落空间演化及功能转型对于哈尼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哈尼梯田遗产区受旅游影响最大的多依树片区的长期观测,从聚落景观指数特征、空间扩张趋势以及凝聚状态3个方面揭示了多依树片区2005—2020年来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建筑斑块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聚落空间总体上沿旅游干道迅速扩张,增加了村寨的离散程度并削弱了传统的聚居模式。这一过程主要受3个机制作用:首先,村寨内部人口增长的住房需求是聚落空间扩张的基础动力;其次,遗产区旅游开发导致住宿及配套空间增加,牵引了聚落空间向旅游干道两侧聚集;最后,聚落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村寨传统定居理念对聚落空间形态发展起到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景观格局的稳定。基于此,指出村寨新增建筑空间的规划要更多参考村寨的定居观念和传统定居模式,以加强村寨的集体认同并维护传统景观格局,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农业农村
  • 农业农村
    宋羽, 刘伟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中国30个省份耕地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结果表明:(1)耕地“非粮化”或“趋粮化”演变是耕地稀缺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种粮劳动力成本、农地流转规模、种粮土地成本、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7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2)存在生产要素驱动型和规模局限型两条“非粮化”路径,以及耕地资源丰裕—种粮规模化和土地成本诱导—种粮规模化两条“趋粮化”子路径;(3)种粮土地成本上涨是“非粮化”的重要诱因,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是互补因素,能够缓解种粮土地成本压力对粮食种植的不利影响;(4)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地流转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因素相互关联,对耕地种植结构演变发挥联动影响。
  • 农业农村
    吴娜琳, 石博源, 李小建, 武小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平原县域集镇布局基本符合“六边形”格局;(2)集市村多位于行政边界地带,是二级中心地远距离辐射不足的补充;(3)集市村居民点用地更加集聚高效;(4)集市村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更加丰富,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更具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综合发展潜力更大。鉴于此,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集市村可以作为仅次于集镇的重要节点。
  • 农业农村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 农业农村
    杨宇豪, 乔家君, 王卫雯, 朱肖勇, 敦英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编制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取封丘县123个行政村,从村庄规模、产业基础、城乡区位、用地适宜性、特色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6个方面评价村庄发展潜力,结合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利用村庄分类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五类村庄的划分阈值。结果表明:(1)利用“先评价、后分类”的分类体系,分类结果相对合理,证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研究区地处平原,自然环境条件差别极小,影响村庄类型的主要因素集中于村庄规模、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3)村庄类型的主体为整治改善类村庄,此类村庄的发展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
    王韶华, 赵暘春, 张伟, 成梦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天津提前碳达峰;提升第二产业比例及劳均产出有助于河北提前碳达峰。(2)北京、河北调控后的减排潜力显著提升,说明两地可协调推进增长和减排,天津则难以协调。2030年后,京津冀调控后的减排潜力在50%以上,说明降低碳强度主要依托于产业结构演进。(3)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协同演进,产业协同趋势显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趋势,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可为区域协同减排赋能增效。
  • 生态环境
    柳林, 汪恒生, 李万武, 王晓霞, 朱燕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种视角,对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特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传输关系复杂,不同季节之间PM2.5网络的稳定性不同;相比于高中介中心性节点,城市春秋两季网络的效率对度中心性高的节点更敏感,冬季则对二者的敏感程度相近;北京、郑州、济南、太原4个代表城市的PM2.5浓度与经济社会因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与气象因素之间则存在不同强度的长程正相关性特征。
  • 生态环境
    李嘉宁, 岳大鹏, 赵景波, 杨天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频期,1704—1783年和1784—1863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年、7年、11年、28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 ℃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年和1861—1900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