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张浩洋, 田智慧, 张震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综合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全球已建成的科技创新综合区超过600个,如美国硅谷、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和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均对区域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推动作用。根据支撑创新突破的核心抓手,将科技创新综合区分为4种主要模式:创新街区、大学创新综合体、科技产业集群和大科学装置,并探析每种模式的建设方式和底层逻辑。梳理总结国内外科技创新综合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发展策略、创新生态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区提供启示借鉴。
  • 区域发展研究
    张旭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门槛模型,分析数据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及区域一体化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据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2)数据要素配置能够显著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数据要素配置能够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4)随着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数据要素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渐趋增强。(5)数据要素配置对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基于此,提出优化数据要素配置体系、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布局、制定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针的建议,以期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 区域发展研究
    魏伟, 赵浪, 尹力, 夏俊楠, 薄立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张中心;生态空间持续扩张6 537.47 km2,集中发生在1990—2000年;农业空间在全域范围大规模减少20 604.19 km2。(2)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换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主导交叉转换类,农业空间不断转出支撑城镇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与生态空间发生了剧烈的空间置换,引起地区内的国土空间格局变化。(3)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交叉转换在全域尺度上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作用在局域尺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治淮政策加剧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交叉转换并干扰其他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需要进一步科学优化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3类国土空间布局,支撑区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 区域发展研究
    张鑫, 张丹, 闫一博, 张广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湘桂赣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108个县(市、区)人口数据,结合产业转移政策期间的基础设施数据,分析示范区内人口与基础设施空间特征,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基础设施同人口变化的协调性,旨在为基础设施投资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人口整体趋向收缩,县域人口外流加剧,但市辖区和部分产业发展较好的县域出现人口涌入,中心化现象加剧。(2)基础设施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速,具有明显的阶段分异。(3)在县域尺度上,仅以邵东、江华为代表的4个县域呈现优质协调,县域整体呈现协调性分化。在市域尺度上,赣州市的耦合协调程度最佳,邵阳市耦合协调程度最低。
  • 区域发展研究
    刘玒玒, 刘书芳, 李新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升高,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济子系统发展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且除水资源子系统外,甘肃片区指标优于青海片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协调度等级波动上升已达到中级协调;各地区增速具有异质性,南部增速最快,西北部次之,中部最慢。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逐渐由中级协调升至良好协调等级,且甘肃片区协调度略高于青海片区。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李娜, 宋赛虎, 林小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中国285个地级市2010—2022年面板数据,通过LISA时空跃迁分析、准自然实验等多种分析策略,就“一带一路”和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增长的驱动机制、区域异质性和政策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的时空凝聚度上升,东部地区的局部空间结构、依赖性和变迁方向相对中西部地区稳定;(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双向投资溢出效应、要素自由化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扩容四大驱动机制促进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东部地区城市创新受“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向影响大,西部地区的创新响应潜力有待提升,中部地区则产生一定挤出效应;(4)以“中欧班列”“友好城市”为代表的“五通”政策子集对中国城市创新具有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应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软”“硬”通路的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筑基能力,深度融入与沿线国家的新合作领域。
  • 城市研究
    周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理本性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因子探测方法探讨200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发展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发展水平呈增长态势,但各类机构的发展程度与发展速度存在阶段性特征。(2)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3)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的空间发展并不均衡,公办机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围蔓延,而民办机构空间分布的稳定性较强,集中于条件成熟的大城市。(4)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的时空演化受复杂因素共同驱动,第二地理本性与第三地理本性主导的空间演化格局逐渐建立,第一地理本性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其中,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是区域机构养老发展的有效动能,自然环境和社会改造环境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推动作用。
  • 城市研究
    沈祺林, 牟凤云, 邵志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POI数据,通过TF-IDF算法、K-means聚类算法精确识别产业功能区,深入探究重庆市中心城区2014—2021年产业功能区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中心城区休闲娱乐产业区与生活服务产业区呈集中分布;商业产业区与公共服务产业区由离散分布变为集中分布;其余产业功能区呈零散分布。(2)2014—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休闲娱乐产业区、商业产业区、科教文化产业区、生活服务产业区、公共服务产业区变化较明显;房地产业区变化较小;医疗产业区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商务服务产业区无明显变化。(3)运用混淆矩阵法对产业功能区识别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得到重庆市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区总体分类精度为82.50%,Kappa系数为0.80。总体上,TF-IDF算法能够较精确地识别出产业功能区,识别结果可为研究产业功能区空间演化提供参考。
  • 城市研究
    张秀芹, 刘浩宇, 樊晓慧, 宫同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城市夜间活力空间分布规律和规律背后的影响因素问题,从人的活动和经济活动两个方面,选用百度慧眼大数据、大众点评数据、POI数据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引入空间优劣解距离法和热点分析法等,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夜间活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夜间活力大部分依托商业功能展开,且空间分布呈现出以和平区为中心的向心性特征,越靠近外环线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越少且越不均衡;(2)工作日与周末的城市夜间活力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态相似,但周末城市夜间活跃区范围与活跃度明显高于工作日;(3)通过识别得出的城市夜间活力集聚区可分为周末专项型、周末增长型、核心片区型和连续稳定型4种类型,且4类活力集聚区的城市夜间活力影响因素各不相同;(4)人群来源丰富的区域、业态多元且时段分布较长的区域,以及空间结构呈商业综合体加周边散布商业街区的区域,城市夜间活力强。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赵耀, 舒伯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一次飞跃,也是当前全面把握新技术、新动能促进新产业、新质态的一次实践。新质生产力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要素内涵和内在要求,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为本底的旅游业质态将引领未来发展趋势,这其中也面临旅游产业链式增长结构与融合机制不完善、旅游企业数字化创新转化较弱、旅游业数字歧视与技术滥用、旅游科技人才缺乏等诸多挑战,为此提出要强化科技成果旅游转化能力以提升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完善新质生产力驱动旅游业的关键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方式以建设低碳可持续的绿色旅游、构建智慧文旅服务管理体系以增强旅游治理能力建设、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旅游业人才队伍五大措施来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卢长宝, 张羽, 王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2年百度指数数据,采用指数分析、空间可视化表达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微旅游代表性形式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微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先增后减且趋于平稳增长的趋势,体验性和探索性强的微旅游类型逐渐受到欢迎。季节性差异显著,多数呈现双峰或多峰波动,日分布特征与传统旅游网络关注的前兆效应类似。(2)空间分布上,微旅游网络关注热点地区呈现“扩散”和“南移”的演化特征,空间分布区域逐渐均衡,但各省域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3)微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受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信息获取、交通运输和人口结构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地区GDP、城市绿地面积、移动互联网用户、城镇常住人口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和私人小型载客汽车拥有量是核心影响因素。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影响力普遍高于单因子,且多数为双因子增强。微旅游能够适应不同消费水平,对可支配收入的依赖性较低,但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微旅游者在其他条件作用下微旅游意愿更强。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曹哲, 赵巧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9—2019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5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查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等方法实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包括禀赋优势、市场化水平、创新能力三大子系统;(2)七大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表现为上升态势,呈“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梯度结构特征,重心轨迹由西南向东北方向不断扩散;(3)三大子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性,互动作用强度具有差异性,需通过高水平协同管理打造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经济带。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许春晓, 汪淑梅, 梁慧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思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内涵,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2013—2022年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短板。结果表明:(1)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水平偏低但稳步缓慢提升,呈现东部率先实现升级并带动周边提升的格局。(2)各县域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提升水平交错呈现,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极。(3)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区域差异小,整体上呈现波动缩小态势,但湖北片区与贵州片区差异略有扩大。(4)社会效应与文化效应是关键短板,创新发展、文脉传承与地方关注度是三大突出短板因子。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吴诗涵, 杨国良, 李忠东, 康有月, 白晓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文旅资源普查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洛伦兹曲线、地理联系率和缓冲区分析法对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点在川东北、川西、川南分布并不均衡,以胡焕庸线四川段为界,在该线东侧主要呈聚集分布,全省分布则呈西南—东北走向,集中分布在以成都为核心的川西、以宜宾为核心的川南地区。A级景区、传统村落、地区GDP与乡村旅游点地理联系率均大于99.6,空间关联紧密。80%以上都分布在海拔1 800 m以内的区域,80%以上分布在距离地级市中心城市60 km范围内,75%以上分布在距离交通道路1 km范围内,87%以上分布在距离水系3 km范围内。
  • 农业农村
  • 农业农村
    晁冉冉, 宋春晓, 刘瑞峰, 马恒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44篇实证研究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强度,考察各影响因素效应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以及是否存在异质性及异质性来源。结果表明:(1)允许异质性存在时,信息获取渠道和气候变化认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同时,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务农经历、种植规模以及政府宣传支持等也决定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2)从时间维度看,多数影响因素研究的精度不断提高且效应量逐步趋于稳定,但部分因素的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影响因素的方向和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3)模型选择、变量测量、调查年份、研究区域、认识过程等是导致研究结论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政策实施应以强化农户适应性能力为核心,研究层面应关注时间和空间等变量的调节效应。
  • 农业农村
    李国志, 江梦滢, 袁一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浙江省1 044个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政策偏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兼业程度增加,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意愿将下降。现金奖励、技术培训和贷款优惠等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比例。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合作社、重要性认知、产量认知等变量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行为有显著影响。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政策偏好优先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非农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小于10%的纯农户最偏好农机补贴政策,比例介于10%~50%的Ⅰ型兼业农户最偏好现金奖励政策,比例超过50%的Ⅱ型兼业农户最偏好贷款优惠政策。
  • 农业农村
    曹翠, 徐丽萍, 刘彤, 韩志全, 罗雨甜, 彭加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高程和坡度数据,运用平均最近邻比率、核密度估算、全局聚类检验及热点探测等方法揭示新疆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模特征并探讨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全域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集聚态势明显,南疆集聚态势高于北疆,兵团各师(市)集聚态势高于地州。(2)乡村聚落分布核密度南疆大于北疆,地州乡村聚落密度明显高于兵团。(3)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分布呈“北疆各地州大规模-高密度、南疆各地州小规模-高密度”“北疆各师(市)大规模-高密度、南疆各师(市)小规模-低密度”特征。(4)乡村聚落分布与道路、河流的距离呈强烈的正指向性,与海拔、坡度呈负指向性。相较于新疆地州聚落,兵团聚落更趋向低海拔分布且更加依赖于交通。
  • 农业农村
    黄成昆, 徐虹, 储德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疫情时代,有效测度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对提升农户生计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能动性视角切入,重新修正灾害冲击下农户生计韧性的理论框架,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案例地,测度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生计韧性水平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生计韧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商贸生计型、旅游生计型、均衡生计型、务工生计型、务农生计型;(2)灾害冲击下影响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亲属担任村干部、机遇判别、寻求新机会、收入多样性与社会组织参与;(3)农户在灾害冲击下表现出的较强生计韧性与袁家村突出的组织特征与产业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
    吴小妮, 管卫华, 张惠, 吴连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采集2012—2021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双碳”相关网络搜索指数,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双碳”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中国城市“双碳”网络关注度在波动中呈上升态势,区域关注差异先增大后减小至最低水平;空间上,各城市之间网络关注度分布的不均衡性较强,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降低态势。(2)省域网络关注度差异程度呈现波动中不断扩大的趋势,空间集聚性不显著;六大区域关注度差异始终处于高位且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出平稳波动态势。(3)影响网络关注度的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均GDP和常住人口的正向影响效应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负向影响呈现出南北差异格局,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空间作用效应相对均衡,政策因子得分的作用效应呈现显著的东西差异。
  • 生态环境
    陈少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新形势下实现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理论分析框架,解析了限制我国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耕地土壤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新形势下推进耕地土壤固碳减排,必须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找准“双碳”工作中农业农村的减排固碳定位,重点是降低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提升固碳能力,推动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耕地固碳减排的基本方向是: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重要实现路径,推动耕地土壤固碳减排与乡村生态低碳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有机质提升等作为质量支撑保障,以有机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低碳产业支撑保障,健全绿色生态补偿和碳排放市场交易,推动耕地土壤碳汇价值实现,实现粮食保供、农业农村固碳减排、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民增收等多目标共赢。
  • 生态环境
    薛宝琪, 范红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DEA模型测算2015—2021年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20个城市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各市节水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受水区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呈现以京津冀、郑州两大都市圈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模式以及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京津、河南、河北的空间分异规律;2015—2021年受水区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仅实现了最优效率的70%~85%;不同城市节水减排潜力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
  • 生态环境
    高彬嫔, 吴映梅, 武燕, 李琛, 郑可君, 王梦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地耦合视角出发,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VORS)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融合人口密度、POI等多源数据,利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揭示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大湾区平均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279下降到0.255,湾区中部生态系统健康恶化加剧。(2)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北部肇庆、惠州市;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佛山、广州市,且城市交界处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变化最为剧烈。(3)人口密度成为影响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因子,其与各类城市设施用地交互作用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扰动最为剧烈。公共设施用地、工业设施用地、商业设施用地以及居住用地成为影响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子,因其对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组分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恶化。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郑金婵, 田静, 杨永菊, 刘亮, 王兵, 乔旭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淮河流域8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区,基于30 m×30 m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量化城市扩张和耕地流失的幅度、速度、模式和动态,探讨不同规模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990—2021年研究区城市面积扩张了84.32%,扩张速率先减小后增大;耕地流失了8.68%,流失速率先减小后增加。耕地大幅度转变为城市用地,占新增城市用地的98.97%,占总损失耕地的83.62%,耕地持续碎片化。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的依赖度下降、贡献度上升。特大城市耕地流失峰值比大城市出现早。
  • 土地研究
    罗耀, 方世明, 武慧, 杨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城市收缩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东北三省为例,利用人口统计数据识别出2009—2019年的收缩城市,并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收缩城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东北三省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及其子功能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总功能和经济功能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U”型的变化规律,社会功能呈现增长态势,生态功能呈波动下降趋势。(2)收缩城市土地利用多功能存在收缩类型和收缩区域的差异性,具有明显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收缩效应。(3)收缩城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具有相对明显的阶段特征,但整体处于轻度失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 人口研究
  • 人口研究
    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第四至第七次云南省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重心、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变化分析等方法,对县域尺度下云南省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化特征及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各县域人口数量总体上保持增长,但在“大永—澜沧线”沿线区域形成一条人口减少地带,致使人口空间格局呈现“中间塌陷、两侧增长”的特征。(2)云南各县域人口增速近年来普遍下降,人口增长表现出“东快西慢”的空间特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更加明显,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密西疏”的特征且呈现逐步加强的态势,结构上表现出由一般县域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聚集的特征。(3)近年来云南东部出现一个“C”字型人口聚集带,这一地带现在已成为云南人口增长的核心区域。(4)“大永—澜沧线”作为划分云南人口东、西分布格局的界线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合理性与显著性。
  • 人口研究
    张晓荣, 周垠, 张娜, 于儒海, 蒋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空间化是实现人口统计数据与其他环境资源空间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选取地形地貌、地表覆盖、植被覆盖、河流水系、交通可达、经济活跃、生活便利作为影响成都市人口分布的变量,首先根据主成分分析将变量降维,然后利用机器学习对成都市2020年人口进行空间化,将模拟结果与WorldPop和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模拟结果准确度最高,最后通过随机森林的因子重要性分析成都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结果在街道尺度整体精度均达到90%,均优于WorldPop;POI是高精度人口分布的最重要指标,夜间灯光、坡度和路网密度等对成都市人口分布也有重要作用。POI可有效提升人口空间化结果的准确性,主成分分析是综合POI因子的可行方案,随机森林模型能够有效融合多源信息,为城市层面的精细人口空间化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