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综述与进展
  • 研究综述与进展
    朱竑, 邓云诗, 张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6—2023年418篇文章的系统回顾,分析了国际海岛研究的主要议题,以期为国内海岛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视野拓展提供借鉴。研究主要涵盖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政治、海岛社会与文化、海岛移民、海岛生态,以及人类世、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7个方向。其中,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社会与文化领域成果较为丰硕,而其他领域关注则相对较少。近年来,受地理学思想影响,海岛理论思辨逐渐深化,特别是在空间与流动性方面。同时,海岛研究还对传统话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增加了对群岛、移民、殖民主义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相比之下,国内对海岛的研究呈现整体性滞后的状态。未来,国内海岛地理学应借鉴国际前沿理论与方法,为国家海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参考。
  • 研究综述与进展
    吕拉昌, 任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全息论是全息哲学思维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实践。区域全息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区域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全息元构成的多层级、多维度且有边界的全息系统,每一个全息元都是区域整体的缩影,全息元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驱动着区域的演化。区域全息论辩证看待了区域的整体性和部分性,从信息的角度将区域的独特性、整体性与关联性统一起来,为区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基于全息论与区域研究,系统梳理全息区域概念、全息区域结构、全息关系以及区域全息论的理论内涵、应用范式,并从全息地理数据库—区域全息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全息协调发展模式—大城市病“针灸”治理4个方面开展应用实践,以期为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区域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
    马天宇, 赵鹏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海运不再只是一种微观经济活动,而是维持世界联系和资源流动的历史发展条件。基于此视角,从“国家—通道—要塞”3个维度构建海运地缘政治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该框架评估中国资源海运地缘政治风险,发现油气、铁矿石、钴、镍、大豆、玉米、小麦等多种关键资源正面临严峻的风险形势。国家维度上,多种资源海运依赖少数国家或集聚中东地区;通道维度上,必经中东、南海等多个地缘政治关键地带,且中东航线的全线风险最高;要塞维度上,马六甲海峡的风险强度最高,其次是汇集中东地区的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美国军事基地的分布能够影响主要要塞。为应对海运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应进一步优化资源海运安全治理策略,强化风险的多维研判,加紧关键通道基础设施合作,并持续提升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综合实力。
  • 区域发展研究
    赵德昭, 陈可佩, 韩宁, 周慧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5—2021年中国1 74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富裕度、共同度和发展成果共享度3个维度出发,构建县域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县域共同富裕水平,考察我国县域共同富裕发展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县域的共同富裕水平均显著提升,各县域之间的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但整体水平不高。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县域的共同富裕水平最高,但中西部地区增速最大,逐渐发挥其后发赶超优势。从时空演化特征来看,共同富裕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东部引领、高低交叠以及集聚明显”的特征;县域之间的共同富裕发展具有渐进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效应和一定的路径依赖。
  • 区域发展研究
    周东进, 吴仪, 张艳, 陈宇, 黄博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尺度视角,以2000—2020年珠三角投融资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尺度方差和泰尔指数分析城市、区县、街镇3个行政单元嵌入下的各级城市网络对珠三角投融资网络的贡献及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不同行业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1)珠三角企业间投资关系呈现出从广深双核引领向单核集聚发展的格局演化特征,以区县、街镇空间的表征最明显。(2)珠三角企业投资网络尺度效应显著,其中区县尺度对区域投资网络差异影响最大,街镇尺度次之。(3)企业投资演化呈现出“俱乐部收敛”效应,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转移的难度越大,且呈现不同尺度转移分异的趋势。(4)不同产业在空间联系上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
  • 区域发展研究
    林克涛, 邓惺炜, 林敏玲, 叶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省6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QAP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2013—2019年福建省县域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9年福建省县域经济联系强度逐年提高,但空间不平衡性持续存在,网络格局演进中表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形成明显的三核心结构。(2)闽东沿海的厦漳泉都市圈与福州都市圈中心性地位显著,其次是以三明市区为主的闽中核心区。福州市区、三明市区、厦门市区、龙岩市区在各自大片区中的中介作用突出。(3)行政隶属、文化隶属、资源集聚和要素流通4个因素对县域经济联系网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行政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日益减弱,海拔高程与交通距离两个因素呈现显著负向影响,交通因素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 区域发展研究
    魏帅, 赵茹楠, 魏京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耦合协调模型、莫兰指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6—2022年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区域经济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论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体发展速度略快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速度。(2)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处于不可接受区间,总体耦合协调类型为轻度失调。(3)除2016年、2017年外,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全局空间效应呈现随机分布特征,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4)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都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高度关联。
  • 区域发展研究
    王道远, 王瑾, 刘慧芳, 韩苗, 马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山西省2009—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山西省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少后增加,呈现出南高北低、高值区与低值区东西交错的空间特征。(2)2009—2019年经济发展水平从0.21提升至0.26,呈现出“点状分布”与“带状分布”相结合的空间特征。(3)2009—2019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从0.57提升到0.60,耦合协调状态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出经济滞后型区域日渐萎缩、生态滞后型区域逐步扩张的趋势。(4)2009—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GDP、煤炭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大,交互探测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非线性增强为辅。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李振福, 崔万达, 周玉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港口群视角出发,运用耦合协同度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46个主要沿海港口及城市的耦合协同水平。借助核密度分析、马尔科夫链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分析五大沿海港口群港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以及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协同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导致增速逐渐下降。(2)长三角港口群和东南港口群的港城协同发展水平提升能力较强,五大沿海港口群港城协同发展水平的跨级别提升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3)2001—2020年沿海港城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港口群内部差异及港口群间差异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港口群间差异是沿海港城协同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占总体差异的35%。建议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加强巩固港口群内部协作、促进港口群横向合作、优化港口群空间格局等方式,促进我国沿海港口群高质量发展。
  • 城市研究
    潘峰华, 周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探究2003—2022年万达广场在城市层面布局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22年万达扩张迅速且呈现低水平缓慢扩张期、中低水平稳定扩张期、中高水平突变扩张期、高水平稳定扩张期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影响商业综合体企业扩张的因素具有明显差异。在早期即2003—2009年,万达广场更倾向于布局在市场规模大、房地产投资活跃的城市;2010—2018年,随着扩张进入中期,受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影响,城市的融资环境成为吸引万达广场入驻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更多商业综合体品牌的涌现,万达会避免重复布局,减少竞争;在扩张的后期即2019—2022年,市场需求等常规因素也显著影响万达广场的跨城市扩张区位选择。
  • 城市研究
    李桂华, 王俊松, 齐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和演化是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基于2015—2022年上海住宅交易数据分析住宅价格的空间结构及演化,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教育、交通、区位等因素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上海住宅价格总体呈现多中心圈层递减结构,并出现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和住宅郊区化并存的趋势;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呈现“圈层+扇形+飞地”的模式。住宅价格受到与市中心距离、教育资源、交通便利程度的显著影响,从时间上看,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园绿地对邻近住宅价格的影响增强,交通便利度对房价的影响下降;从空间上看,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教育资源、公园绿地和商业配套资源对郊区住宅的影响更大。
  • 城市研究
    杨亦文, 欧向军, 徐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江苏省45个县域单元,通过行政区驻地以及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各县域的城区进行划定,基于医疗、教育、休闲、交通、餐饮、金融6类公共服务设施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比值、标准差椭圆、香农多样性指数、可达性分析及熵值法等对江苏省县城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县域6类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设施配置最为分散,餐饮设施配置最为集中;(2)北部地区县城在县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效应更强;(3)县城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混合度高值区分布较为集中;(4)县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南高北低,分布类型具有地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 城市研究
    邹铃, 石丹, 关婧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吉林省九市(州)2007—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九市(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九市(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具有高度相关性,二者发展趋势相似,总体保持波动上升发展态势;(2)九市(州)经济韧性发展水平低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属于经济韧性滞后型;(3)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呈“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格局,相较于其他市(州),长春市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水平更高。针对现存问题,未来要加强各城市的发展合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 城市研究
    袁满, 姜浩, 刘安子, 单卓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武汉市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厘清居民线上-线下购物行为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挖掘线上-线下购物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购物行为迁移,线上购物成为主流方式;购物偏好随商品而变化,部分商品产生“双线融合”的新模式;购物行为空间分异,线上购物由内到外呈现“低—高—低”的空间特征。(2)线上-线下购物行为受到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互联网经验、居住属性、购物心理偏好等多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居住属性和购物心里偏好承担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线上购物与线下购物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任瀚, 宋雪梅, 李凤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韧性复苏指数揭示西北五省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韧性复苏水平及特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析西北五省韧性复苏水平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为我国省域旅游业实现危机下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西北五省的旅游业在新冠疫情三年的平均韧性复苏水平呈现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依次降低趋势。(2)存在3条路径驱动旅游业高韧性复苏水平,分别为政策主导型、经济驱动型、需求与产业绩效协同型。(3)存在3条路径导致旅游业低韧性复苏水平,分别为政策制约型、需求制约型和政策与需求共同制约型。(4)综合供给条件、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韧性复苏的辅助条件,促进政府引导和刺激市场需求可以有效避免旅游业低韧性复苏水平。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宋学通, 刘安洁, 刘文博, 雷佳会, 温博宇, 郭海燕, 杨振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15个地州市城市群为代表,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组态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经济网络发展迅速,整体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转变。(2)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对经济网络演化影响最大。(3)人口因素和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在双因子交互下能有效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力。(4)fsQCA组态最终识别出3个新疆旅游经济网络驱动因素的因果组合配置方案。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杨晶晶, 徐晓亮, 关靖云, 刘旭义, 王明辰, 暴龙飞, 程乙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0—2023年发布的237个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从空间分布均衡度、分布集聚度和分布密度3个视角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剖析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呈现北疆多、南疆少且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2)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整体呈“一极两核一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地州市核密度以地级行政区首府为中心逐级向四周扩散分布。(3)客源市场、社会经济、旅游发展是影响北疆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客源市场、自然环境是影响南疆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农业农村
  • 农业农村
    陈义勇, 吕妍, 洪武扬, 郭仁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在于探索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在梳理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和乡村地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21—2070年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乡村发展情景。结果表明:中国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人口、产业子系统得分增长速度快于土地子系统,土地子系统是决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继续当前的发展路径虽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和城镇化水平,但高经济增速会对耕地保护、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威胁,人-地-业协调发展面临挑战。可持续发展的SSP1路径是我国乡村地域系统走向高水平耦合协调的最佳选择。未来发展要积极提升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要推动乡村建设用地减量、劳均耕地面积指数型增长;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
  • 农业农村
    王朝晖, 杨奉海, 谢钊, 杨国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20年人口普查分行政村数据,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法、地理探测器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镇域尺度下福建省三明市空心村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明市空心村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为集聚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外围密集、中间稀疏”特征,并在全局上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主要热点地区集中在三明市西北部,主要冷点区围绕三明市主城区周边;三明市空心村空间分异机制主要由区位交通、产业经济和设施服务层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目前三明市空心村的治理应更多关注培育本地产业、促进产业内部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完善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
  • 农业农村
    殷俊峰, 柴泽高, 王丹, 白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村镇聚落空间在复杂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系统环境下的演变与发展,基于1988—2023年村镇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等空间格局分析工具,引入空间增长指数、位序规模法则等分析方法,对阿拉善盟村镇聚落体系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聚落空间布局的方向性在逐渐减弱,集聚的区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2)聚落规模的增长幅度较大,但增速的波动性也比较强,聚落斑块从大规模高值聚落集聚向复合型小规模依附于大规模聚落集聚转变。(3)首位聚落的垄断性较强,中位序聚落发展缓慢,低位序聚落增长较快。(4)影响阿拉善盟村镇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主要有外部的约束力生态因素、离心力建设因素以及决策力政策因素,内部的驱动力经济因素和牵引力文化因素。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刘晴晴, 陈万旭, 张沙沙, 卞娇娇, 黄春波, 曾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对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探测二者空间分布的时空关联与依赖特征,同时借助耦合协调以及脱钩模型,揭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以及二者间的解耦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和草地的转入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则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3)建设用地脱钩类型以城乡双增且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超前的弱脱钩为主;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强负脱钩以及扩张负脱钩类型明显增多,这表明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总体超前于农村居民点。
  • 土地研究
    杨俊孝, 张高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究西北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耕地非粮化率由57.33%上升至64.50%。其中,特色农业发展阶段(2000—2007年)耕地非粮化程度不断加重,农业布局优化阶段(2007—2014年)耕地非粮化程度呈“W”型态势,农业稳定优质发展阶段(2014—2020年)耕地非粮化程度略有波动但起伏不大。(2)新疆耕地非粮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同时存在集聚特征。非粮化程度严重区主要集中于巴州、吐鲁番地区,非粮化程度较低的区域集聚于克州、和田地区。(3)城镇化率、降水、日照时长、粮食保护政策、土地流转率、土地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是新疆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各驱动因子的影响方向和作用强度显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
    林海, 李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拓展的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虚拟水转移量进行测算,并结合部门用水效率、水资源承载力对虚拟水流动时空特征、产业结构特征及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2年,中国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净进口虚拟水量逐年增加,由-25.24亿m3增至58.87亿m3,中国每年分别从东北亚、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净进口虚拟水12.24亿m3,24.28亿m3和1.06亿m3,分别向南亚、中东欧和东盟地区净出口虚拟水41.06亿m3,16.92亿m3和7.75亿m3;中国主要在农业、采矿业等能源产品供应业净进口虚拟水,在纺织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净出口虚拟水,贸易虚拟水空间流动部分满足了可持续发展需求。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潜力的释放有助于促进跨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 生态环境
    史江兰, 凌昕怡, 范梦涵, 李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最新的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直接排放者—最终生产者—最终消费者”过程角度核算中国不同地区的生产隐含碳和消费隐含碳,并解析其跨区转移路径。结果表明:在生产和消费核算视角下,不同地区的隐含碳分布具有明显异质性;生产隐含碳主要从西部和北部地区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转移;消费隐含碳主要转入经济较发达或人口较多的消费大省或出口到国外。大多数地区属于转入转出的中转站模式,通过中间品外包从其他地区获得生产隐含碳,并嵌入到最终消费品中转出到其他地区。
  • 历史地理
  • 历史地理
    陈俊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