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1):
161-161.
中国幅员辽阔,环境多样,空间发展极不平衡。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尤其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将“统筹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新战略。
秦巴山地位于陕、川、鄂、豫、渝、甘6个省、直辖市交界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土地面积20万km2,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2%。秦巴山地主要包括秦岭、汉江盆地及大巴山。其中,秦岭不仅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也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处。
秦巴山地在中国乃至亚洲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首先,秦巴山地在世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性,其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非常明显,复杂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许多珍稀生物聚居于此,在世界上也具有独特性。其次,秦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属于长江、黄河两大江河水系中游的水源涵养区,尤其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担负着向京、津、豫、冀供水的重要使命,亦将成为华北新发展的生命线。
由于生态地位的独特性,秦巴山地在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受到制约,这种矛盾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要实现秦巴山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鼓励利用它的生态环境,将其作为新资源,故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推出将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的创新型大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为此,倡议从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着眼,以秦岭和大巴山两大山系主脉为基础,构建跨省域的生态建设协作区,开展“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省际合作试验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议国家将“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省际合作试验区”纳入国家区域开发创新规划。其战略目标包括:(1)组建统筹秦巴山地生态示范区域经济合作与管理机制。(2)统一秦巴山地生态治理与补偿机制。(3)建立秦巴山地旅游产业与旅游产品创新体系。主要战略措施包括:(1)完善秦巴山地交通与旅游网络,为西部大开发打通联结东西南北的大通道。(2)合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秦巴生态屏障。实施长江防护林带工程建设、保护汉江流域水资源,兴建跨省区水利设施,统筹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将秦巴山地建设成为阻止荒漠化、沙尘暴东移南下、酸雨区北上东进的“绿色生态屏障”。(3)强化区域旅游合作保障机制,联合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加强省际交流互动。(4)将“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省际合作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示范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给予专项支持。
倡议者:郭来喜(中国科学院)
王兴中, 刘晓霞(西安外国语大学)
保继刚(中山大学)
吴必虎(北京大学)
马勇(湖北大学)
冯德显(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杨永春(兰州大学)
张述林(重庆师范大学)
艾南山(四川大学)
2011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