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业农村
    徐洋, 乔家君, 夏兴, 姬晓雅, 黄梦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53-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24
    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度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省364个种植型专业村镇集聚程度,使用SVDR模型与引力模型评价和构建种植型专业村镇的适宜分区和扩散网络框架。结果表明:(1)两省种植型专业村镇数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整体上呈“鲁多豫少”的分布特征。此外,种植型专业村多分布在河南省,而种植型专业镇多位于山东省。(2)提取出潜在廊道14条,其中包括7条重要扩散廊道、7条一般扩散廊道、9个重要战略点、4个一般战略点。结合“一级潜力区、扩散廊道、战略点”的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一核一带两圈”种植型专业村镇扩散网络发展模式,以提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同作用,为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和黄河中下游农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农业农村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60-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25
    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选取河南省158个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工具,探究2000—2020年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逐渐升高,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指数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强,中高水平区逐渐向黄淮海平原集聚。(3)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始终以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为主导。未来可依托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以期实现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
  • 农业农村
    朱晓雯, 石云, 李建华, 马小燕, 赵娜, 佘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155-1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25
    乡村聚落用地的地域性分异规律是国土空间分类施治的科学依据。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乡村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对比研究1990—2020年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代表地市乡村聚落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部引黄灌区银川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呈高密度团状—宽带状—团状演变;中部干旱带吴忠市呈低密度分散—中密度散点状演变;南部山区固原市呈中密度团状嵌套分布。(2)不同地理分区乡村聚落用地均进行了整合,用地先以新生、扩张为主,侵占农业生产、草地生态空间,2005年后有补偿农业生产、生态空间的趋势。(3)北部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大规模聚落发育欠佳,小规模聚落需整合。宁夏不同地理分区乡村聚落演变规律共性与个性并存。
  • 农业农村
    侯楚, 李志文, 孙丽, 李向洁, 李世乾, 陈晓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162-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26
    以佛山市基塘农业典型村落的当地居民为对象,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探讨了居民地方感知、地方依恋与基塘农业保护态度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1)居民地方感知显著影响地方依恋,支持了地方感知—地方依恋这一重要假设。(2)地方依恋中地方认同维度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地方依赖维度通过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3)地方感知不仅对保护态度产生直接影响,还可通过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因此,提高居民对基塘农业的保护态度,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地方依恋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不同维度的特殊性。同时应注重提高居民的自然感知和社会感知,增强地方依恋,从而更好地保护基塘农业。
  • 农业农村
    雷绍海, 田曦, 王成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2): 124-129,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2.020
    通过测算2001—2019年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的农业资源错配指数和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指数,探究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1—2019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效率高而中部及内陆地区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农业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在整体上都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即本地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会阻碍本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同时也会阻碍邻近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3)从横向对比来看,本区域内要素错配对本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间接影响要大于其对邻近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直接影响。
  • 农业农村
    覃颖, 罗光杰, 李阳兵, 廖晶晶, 谭秋, 田爽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2): 130-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2.021
    基于苗岭山区乡村聚落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梯度规律。结果表明:(1)苗岭山区乡村聚落整体呈“北密南疏、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局部分别以西部凯里市和东北部天柱县为中心呈现两个明显的核状高值聚集区;(2)研究区乡村聚落总体呈“靠山住坡临水”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509~1 041 m高程范围和16°~25°坡度范围内,且距河流1 km以内;(3)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公路指向性不明显,村级与县级行政中心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较明显。64.12%的乡村聚落分布在距公路1 km以外,50%以上的乡村聚落分布在距离村行政中心1 km的范围内,72.82%的聚落在距县行政中心20 km范围以内;(4)不同因素对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有显著差异性。高程、坡度、坡位、行政中心的空间自相关属高值聚集,即地形与行政中心对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
  • 农业农村
    袁燕萍, 吴鹏海, 宗会明, 叶许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2): 137-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2.022
    以安徽省安庆市5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微博签到POI和关键词感知数据对贫困县脱贫过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开展综合定量研究,探讨不同县域的脱贫模式。结果表明:脱贫前后五县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公众情感明显改变,经济建设和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灯光指数、POI密度及城市功能地域的社会发展评价可知,潜山脱贫工作取得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望江、太湖和宿松,岳西相对最差。各县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工业及农业产业化中创新了多种产业脱贫发展模式。社会感知数据能很好地反映民众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情感变迁,是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补充;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需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路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 农业农村
    田明杰, 马珍, 王伟, 陈准, 陈太政, 崔海莹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2): 143-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2.023
    基于河南省新蔡县66个行政村1 889户农村家庭问卷数据,从收入、健康、生活、教育、居住5个维度选取9个指标,运用AlkireFoster模型测度新蔡县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致贫机理。结果表明:(1)新蔡县农户多维贫困状况普遍,具有范围大、程度轻、村域差异明显等特点,多维贫困程度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2)新蔡县农户面临严重的教育贫困和健康贫困问题,经济收入不再是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3)户主学历、年龄、性别、村庄距县城距离、家庭工资性收入占比对新蔡县农户多维贫困存在显著影响。
  • 农业农村
    和佳慧, 吴映梅, 余丽娇, 焦敏, 郭怡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1): 144-148,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1.024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口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资源韧性和环境韧性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00—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韧性呈波动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2)乡村韧性空间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其中西藏和青海一直为低度韧性,新疆、贵州和内蒙古等省份主要为中度韧性和较高韧性,2020年广西和重庆为高度韧性。(3)乡村韧性发展受到经济驱动力、政府调控驱动力、信息驱动力和人口驱动力等多因子相互作用、共同驱动。
  • 农业农村
    刘阳, 赵翠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1): 149-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1.025
    基于河南省432家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收入水平如何影响家庭农场基础设施供给,并进一步厘清雇工行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两个因素分别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家庭农场基础设施供给,且家庭农场雇工投入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能够削弱收入对基础设施供给产生的积极影响;另外,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合建模式会增强收入对基础设施供给的积极作用,采用自建模式会削弱收入对基础设施供给的正向作用。
  • 农业农村
    彭满洪, 陈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1): 155-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1.026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村旅游生产挤占,逐渐演变成商业化的生产空间。同时,明月村家庭住宅在不断被功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现有家庭空间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也在发生重构:(1)旅游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拓展了明月村女性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体成为家庭供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逐渐实现家庭话语权从失语向在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的转移。(2)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拓展,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化,直接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家庭权力格局。
  • 农业农村
    郜红娟, 韩会庆, 罗绪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3): 139-143.
    山区乡村聚落演化机制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为探究山区公路对乡村聚落变化的驱动机理,以贵州省麻江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乡村聚落数据,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对山区不同地貌的公路沿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整个研究区(行政单元)相比,公路影响范围内乡村聚落景观快速增加,景观趋于破碎化和形状复杂化。乡村聚落景观演变速度呈现岩溶槽谷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峡谷区的特点。(2)距公路越近的缓冲区,景观格局变化更加剧烈。在3个公路距离缓冲区,乡村聚落景观演变速度都呈岩溶槽谷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峡谷区的特点。(3)在0~1 500 m距离缓冲区,低坡度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变化速度明显快于中坡度与高坡度地区。低坡度的景观格局演变速度呈现出岩溶槽谷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峡谷区的特点,而中坡度与高坡度的景观格局演变速度呈现出中山峡谷区>低山丘陵区>岩溶槽谷区的特点。这说明距公路远近和坡度的变化是影响山区公路影响范围内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演变差异的重要因素。
  • 农业农村
    许斌, 周智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3): 144-151.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到影响,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橡胶文化景观上。通过研究文化景观演变与民族关系的关联,可以丰富人地关系理论的内涵,引入民族因素和文化因素来思考民族地区人地关系,扩展当今全球化变革影响下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在实践上为做好民族工作和构建新型和谐民族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 农业农村
    周婷, 马月伟, 吴梦, 康夏夏, 覃方铭, 牛安逸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3): 152-157.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边缘带范围内400家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受遗产保护影响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并探讨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利用SPSS 19.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满意度群体特征;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遗产保护的影响,经济收入、工作和劳动条件、交通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程度最大的是经济收入,最小的是交通条件。
  • 农业农村
    马松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2): 150-152,164.
    2012年以来,国内稻米价格受进口大米价格影响较大。为探索进口大米价格在我国各地区的空间传递特征和过程,采用2013年3月5日至2014年3月5日的日度数据和2013年年度地区数据,运用两地区价格传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了微观和宏观分析。结果显示:① 从微观上看,越南进口大米价格与国内稻米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协整关系;从越南进口的低价大米对我国稻米价格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在时间上存在滞后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北向南逐渐衰减的趋势。② 从宏观上看,越南进口大米价格与我国各地区大米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包括执行“适度进口”方针要考虑进口大米价格冲击、重点监测南方稻米市场、积极打击边境大米走私活动等。
  • 农业农村
    赵向豪, 陈彤, 姚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2): 153-158.
    基于1989—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种植业及8类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重心移动模型、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对新疆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整体而言,新疆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拐点和阶段性特征,种植业整体重心呈现出向北偏东的移动趋势,不同作物地理集聚具有显著差异。一些农作物的生产高度集聚在少数地州,地区垄断性不断增强。影响新疆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主要包括资源禀赋、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
  • 农业农村
    于兰军, 李砚芬, 燕月, 刘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2): 159-164.
    系统梳理了农村社区选址布局的相关研究进展,重新建构社区选址布局的基本原则并予以数学抽象。在此基础上引入泰森多边形和引力模型,以村庄发展潜力、社区最大服务半径为基本控制条件,依托MapBasic平台设计相应算法,分别建立农村社区选址模型和社区服务范围模型,构建了由计算机辅助实现的农村社区选址布局模型系统,并以青岛西海岸地区为实证地区,将模型系统应用于该区域农村社区选址布局规划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系统适应性较强,通过村庄发展潜力与社区空间约束相关联,可有效提高农村社区选址布局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