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市研究
    元文彬, 杜久升, 王羽, 刘鼎铭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70-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0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的背景下,探究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和均衡性对缓解养老压力、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入单一阈值和四级分段阈值,借助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从床位和从业人员两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合川区养老机构可达性及均衡性。结果表明:(1)合川区养老机构可达性呈核式分布,由核向外依次递减,整体可达性较差,且各个地区差异明显,可达性相对较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区县中央。(2)超过半数乡镇养老供需处于低度协调耦合阶段,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很大。(3)养老资源与老年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两种阈值情况下,低-高聚集、高-高聚集均集中于区县中部,该区域养老资源相对充足,但全区千人床位数、千人从业人员数均偏低,养老资源供不应求。(4)应加强区县北部及边缘地区各个乡镇街道的医院、公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养老机构建设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养老机构的可达性,促进该区域养老产业的和谐发展。
  • 城市研究
    谭云, 王景旭, 杜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79-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1
    基于设施空间配置水平与生活圈人口分布的匹配关系,以郑州市建成区为例,深入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及其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模拟各类设施规划路径并提出机制完善建议。结果表明:① 各类设施呈现“核心集中、边缘扩散”的空间集聚状态,不同类型设施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② 各类设施供给水平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之间匹配不足,建成区内设施覆盖不全或覆盖不均的区域面积较大;③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设施与人口的匹配程度差异明显,适配性较高的生活圈主要分布于城市或区级中心地带,而失配生活圈主要分布于城市边缘区域;④ 新增103个幼儿园、155所小学、2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07个养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后,各类设施与人口的适配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 城市研究
    顾康康, 杨梦玲, 敬瑶, 张馨木, 董冬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86-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2
    基于改进后的空间句法(sDNA)模型,在传统特征价格模型中引入街景图像因子,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讨街道品质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合肥市中心城区街道品质总体呈现一环老城区最高、逐渐向外围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边缘呈现散点性的高值区零星分布;(2)街道品质特征中全局穿行度、绿视率、天空开敞度、界面围合度、步行交通完善度与住宅价格呈正相关,其中天空开敞度的影响最强,天空开敞视觉面积每提高1.000%会带动住宅价格提高0.222%。(3)具有较强影响系数的天空开敞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全局穿行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绿视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界面围合度整体表现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
  • 城市研究
    高英杰, 吴帛阳, 谢秋兰, 张誉, 范凌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9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3
    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上加入多出行方式的考量,以广东省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从供给、需求两方面综合测度公园绿地可达性,探究公园绿地分布在老龄群体及其不同经济群体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公平性。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可达性呈显著“核心-边缘”结构,由中心向外围递减,集聚特征明显,存在16.34%的“隐性盲区”。(2)根据绿地需求和资源供给分布情况,公园绿地空间可分为享有型、一般型和稀缺型3种类型,供需不平衡是造成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3)整体上,公园绿地在老龄群体间存在较大分配差距,而不同经济群体间分配差距较小。(4)中心城区存在的低可达、不公平单元需通过更新单元规划布局、提升道路建设和优化公园绿地布局等差异化方式实现向高可达-公平转变。
  • 城市研究
    李振福, 崔万达, 周玉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60-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09
    从港口群视角出发,运用耦合协同度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46个主要沿海港口及城市的耦合协同水平。借助核密度分析、马尔科夫链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分析五大沿海港口群港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以及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协同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导致增速逐渐下降。(2)长三角港口群和东南港口群的港城协同发展水平提升能力较强,五大沿海港口群港城协同发展水平的跨级别提升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3)2001—2020年沿海港城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港口群内部差异及港口群间差异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港口群间差异是沿海港城协同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占总体差异的35%。建议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加强巩固港口群内部协作、促进港口群横向合作、优化港口群空间格局等方式,促进我国沿海港口群高质量发展。
  • 城市研究
    潘峰华, 周游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0
    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探究2003—2022年万达广场在城市层面布局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22年万达扩张迅速且呈现低水平缓慢扩张期、中低水平稳定扩张期、中高水平突变扩张期、高水平稳定扩张期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影响商业综合体企业扩张的因素具有明显差异。在早期即2003—2009年,万达广场更倾向于布局在市场规模大、房地产投资活跃的城市;2010—2018年,随着扩张进入中期,受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影响,城市的融资环境成为吸引万达广场入驻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更多商业综合体品牌的涌现,万达会避免重复布局,减少竞争;在扩张的后期即2019—2022年,市场需求等常规因素也显著影响万达广场的跨城市扩张区位选择。
  • 城市研究
    李桂华, 王俊松, 齐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74-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1
    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和演化是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基于2015—2022年上海住宅交易数据分析住宅价格的空间结构及演化,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教育、交通、区位等因素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上海住宅价格总体呈现多中心圈层递减结构,并出现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和住宅郊区化并存的趋势;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呈现“圈层+扇形+飞地”的模式。住宅价格受到与市中心距离、教育资源、交通便利程度的显著影响,从时间上看,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园绿地对邻近住宅价格的影响增强,交通便利度对房价的影响下降;从空间上看,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教育资源、公园绿地和商业配套资源对郊区住宅的影响更大。
  • 城市研究
    杨亦文, 欧向军, 徐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8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2
    选取江苏省45个县域单元,通过行政区驻地以及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各县域的城区进行划定,基于医疗、教育、休闲、交通、餐饮、金融6类公共服务设施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比值、标准差椭圆、香农多样性指数、可达性分析及熵值法等对江苏省县城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县域6类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设施配置最为分散,餐饮设施配置最为集中;(2)北部地区县城在县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效应更强;(3)县城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混合度高值区分布较为集中;(4)县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南高北低,分布类型具有地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 城市研究
    邹铃, 石丹, 关婧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89-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3
    选取吉林省九市(州)2007—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九市(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九市(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具有高度相关性,二者发展趋势相似,总体保持波动上升发展态势;(2)九市(州)经济韧性发展水平低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属于经济韧性滞后型;(3)吉林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呈“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格局,相较于其他市(州),长春市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水平更高。针对现存问题,未来要加强各城市的发展合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 城市研究
    袁满, 姜浩, 刘安子, 单卓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96-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4
    以武汉市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厘清居民线上-线下购物行为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挖掘线上-线下购物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购物行为迁移,线上购物成为主流方式;购物偏好随商品而变化,部分商品产生“双线融合”的新模式;购物行为空间分异,线上购物由内到外呈现“低—高—低”的空间特征。(2)线上-线下购物行为受到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互联网经验、居住属性、购物心理偏好等多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居住属性和购物心里偏好承担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线上购物与线下购物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
  • 城市研究
    李娜, 宋赛虎, 林小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06
    采用中国285个地级市2010—2022年面板数据,通过LISA时空跃迁分析、准自然实验等多种分析策略,就“一带一路”和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增长的驱动机制、区域异质性和政策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的时空凝聚度上升,东部地区的局部空间结构、依赖性和变迁方向相对中西部地区稳定;(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双向投资溢出效应、要素自由化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扩容四大驱动机制促进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东部地区城市创新受“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向影响大,西部地区的创新响应潜力有待提升,中部地区则产生一定挤出效应;(4)以“中欧班列”“友好城市”为代表的“五通”政策子集对中国城市创新具有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应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软”“硬”通路的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筑基能力,深度融入与沿线国家的新合作领域。
  • 城市研究
    周榕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39-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07
    基于地理本性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因子探测方法探讨200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发展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发展水平呈增长态势,但各类机构的发展程度与发展速度存在阶段性特征。(2)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3)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的空间发展并不均衡,公办机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围蔓延,而民办机构空间分布的稳定性较强,集中于条件成熟的大城市。(4)长三角城市群机构养老的时空演化受复杂因素共同驱动,第二地理本性与第三地理本性主导的空间演化格局逐渐建立,第一地理本性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其中,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是区域机构养老发展的有效动能,自然环境和社会改造环境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推动作用。
  • 城市研究
    沈祺林, 牟凤云, 邵志豪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47-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08
    基于POI数据,通过TF-IDF算法、K-means聚类算法精确识别产业功能区,深入探究重庆市中心城区2014—2021年产业功能区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中心城区休闲娱乐产业区与生活服务产业区呈集中分布;商业产业区与公共服务产业区由离散分布变为集中分布;其余产业功能区呈零散分布。(2)2014—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休闲娱乐产业区、商业产业区、科教文化产业区、生活服务产业区、公共服务产业区变化较明显;房地产业区变化较小;医疗产业区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商务服务产业区无明显变化。(3)运用混淆矩阵法对产业功能区识别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得到重庆市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区总体分类精度为82.50%,Kappa系数为0.80。总体上,TF-IDF算法能够较精确地识别出产业功能区,识别结果可为研究产业功能区空间演化提供参考。
  • 城市研究
    张秀芹, 刘浩宇, 樊晓慧, 宫同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54-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09
    针对城市夜间活力空间分布规律和规律背后的影响因素问题,从人的活动和经济活动两个方面,选用百度慧眼大数据、大众点评数据、POI数据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引入空间优劣解距离法和热点分析法等,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夜间活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夜间活力大部分依托商业功能展开,且空间分布呈现出以和平区为中心的向心性特征,越靠近外环线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越少且越不均衡;(2)工作日与周末的城市夜间活力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态相似,但周末城市夜间活跃区范围与活跃度明显高于工作日;(3)通过识别得出的城市夜间活力集聚区可分为周末专项型、周末增长型、核心片区型和连续稳定型4种类型,且4类活力集聚区的城市夜间活力影响因素各不相同;(4)人群来源丰富的区域、业态多元且时段分布较长的区域,以及空间结构呈商业综合体加周边散布商业街区的区域,城市夜间活力强。
  • 城市研究
    王霄琼, 薛鸿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09
    基于2006—2020年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技术相关、非相关多样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20年中国城市技术相关、非相关多样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相关多样化水平上升得较快;技术相关多样化呈分异态势,而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呈趋同态势。技术相关多样化呈高值集聚的空间趋势,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呈不规则分布的空间趋势,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创新投入是技术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市场规模是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
  • 城市研究
    郭建科, 郑玉, 董梦如, 金雪莹, 田深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64-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0
    以德鲁克社会创新为理论基础,基于城市内三大行为活动主体构建包含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治理环境系统的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子分层动态激励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沿海省份8个副省级城市的发展活力进行评价,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测度并分析3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各城市的发展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青岛、宁波、大连、厦门,城市间发展活力综合评价结果两极分化明显,营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活力提升最重要的因素,人居环境次之,治理环境最小。(2)8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级别不高,整体处于失调类型。(3)3个系统间相互作用,但其发展水平主要受自身影响。其中,人居环境系统显著受其他两个系统影响;营商环境系统受治理环境系统影响较强;治理环境系统主要依靠自身调节,受其他系统的影响较小。
  • 城市研究
    李美仪, 李玲, 麦雄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7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1
    利用地理加权协同定位商模型,从空间关联角度研究北京市不同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模式及交通和旅游景点各类设施对其影响,揭示双方关联的强度和方向,为未来商业地理相关研究及酒店的空间格局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1 km范围内,三星级和二星级及以下酒店显著聚集,四星级酒店最易聚集在其他星级酒店周边,五星级酒店附近最易吸引三、四星级酒店。(2)不同星级酒店受交通影响的程度强于旅游景点。地铁站、汽车站对星级酒店的影响由强到弱,而城市广场、国家级景点等旅游景点的影响由强到弱。地铁站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特征,城市广场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特征呈“中心集聚、四周辐射”的分布趋势。
  • 城市研究
    俞路, 刘晨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78-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012
    以上海市外环线外的60个郊区地铁站为研究对象,探讨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并结合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站的开通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这种效应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特性。地铁站半径1 200 m以内的区域灯光亮度显著提升,超出此范围则无明显的断点处理效应。此外,这种空间经济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对于距离市中心适中的地铁站,地铁开通存在显著的断点处理效应,而对于其他距离分组则不存在。
  • 城市研究
    汤洪霞, 杨淼, 李梦笛, 张莉, 邵志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85-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3
    在测算2012—2021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6个地级市城市韧性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曲线、ArcGIS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趋势。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探究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韧性、新型城镇化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2)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复杂,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较强,但关联性和紧密性有待提高;(3)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集中于城市群中部和省会城市周边;(4)地理空间邻近、对外开放度、风险应对能力、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差异均显著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 城市研究
    刘玉亭, 郝蓓, 范俞茹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91-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4
    教育设施的供需均衡性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类型,综合人口空间化和小学可达性分析结果,对小学教育设施的供需匹配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增城区小学可达性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各镇街可达性差异较大;车行可达性自南向北圈层递减,步行可达性点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车行出行方式下供需匹配较均衡,基本符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规律;步行出行方式下供需失衡严重且单中心集聚特征显著,增城区小学教育设施存在一定的空间错配现象。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小学教育设施供需匹配情况,应从区际均衡、校际均衡及政策保障多角度出发,采取差异化配置策略,以应对未来学龄人口就学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