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孙玙, 冯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100-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4
    基于红25军长征这一特定历史线路,综合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主观评估方法,对红25军长征豫陕甘段的红色文化遗产点进行空间布局分析与发展途径研究,旨在揭示沿线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其保护现状与开发潜力,并基于游客行为分析探索红色旅游发展传播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红25军长征豫陕甘段红色文化遗产呈沿线带状分布、多核心的集聚特征,可为旅游规划提供依据;沿线遗产地具备旅游开发条件,便于构建遗产点之间以及遗产点与周边景点之间的联系,由线及面,打造红色旅游片区,优化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游客评论文本的反馈,进一步论证了多个遗产点和景区构建旅游路域、促进红色旅游与县域旅游的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陈智健, 孟元, 杨定海, 肖玉冰, 袁一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114-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6
    选择海南岛91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法、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海南岛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并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总体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一团多点”的格局。(2)海南岛大部分传统村落趋向于分布在地势低平、水源充沛、植被覆盖度高、文物单位集中的城市交接带或城市远郊,并依托县道作为联系道路。(3)总体上,地域文化影响力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次之,自然环境最弱,且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海南岛传统村落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主导村落的形成,自然因素尤其是资源条件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主导村落转型和保护。(4)在海南岛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具有主导性的驱动作用,应重视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多元性,保护文化本底。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薛乾明, 宁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130-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8
    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甘肃省榆中县古城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构建其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引入聚落“双修”理念,针对性地对村落的保护发展路径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当前村落处于失活状态,受地域生态环境、本土文化保护、村落经济活力、保护发展机制及村民意愿诉求5类因子综合影响显著,其因子得分越高,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越高。(2)影响村落活态发展的指标因素中,历史文化、村民诉求两个因素影响最大,而生态环境、经济产业及保护机制3个因素次之。(3)依据指标体系和村落现实困境,优先从生态、文化、经济、机制以及人口5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前地区村落保护发展的路径策略。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付柯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 44(1): 137-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5.01.0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水质安全,发展绿色产业与生态旅游等举措可以从根源上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基于生态旅游发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4个方面对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要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的四大基本原则,最后从七大方面论述了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任瀚, 宋雪梅, 李凤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102-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5
    通过构建韧性复苏指数揭示西北五省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韧性复苏水平及特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析西北五省韧性复苏水平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为我国省域旅游业实现危机下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西北五省的旅游业在新冠疫情三年的平均韧性复苏水平呈现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依次降低趋势。(2)存在3条路径驱动旅游业高韧性复苏水平,分别为政策主导型、经济驱动型、需求与产业绩效协同型。(3)存在3条路径导致旅游业低韧性复苏水平,分别为政策制约型、需求制约型和政策与需求共同制约型。(4)综合供给条件、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韧性复苏的辅助条件,促进政府引导和刺激市场需求可以有效避免旅游业低韧性复苏水平。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宋学通, 刘安洁, 刘文博, 雷佳会, 温博宇, 郭海燕, 杨振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110-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6
    以新疆15个地州市城市群为代表,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组态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经济网络发展迅速,整体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转变。(2)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对经济网络演化影响最大。(3)人口因素和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在双因子交互下能有效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力。(4)fsQCA组态最终识别出3个新疆旅游经济网络驱动因素的因果组合配置方案。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杨晶晶, 徐晓亮, 关靖云, 刘旭义, 王明辰, 暴龙飞, 程乙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116-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17
    选取2010—2023年发布的237个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从空间分布均衡度、分布集聚度和分布密度3个视角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剖析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呈现北疆多、南疆少且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2)新疆乡村旅游示范点整体呈“一极两核一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地州市核密度以地级行政区首府为中心逐级向四周扩散分布。(3)客源市场、社会经济、旅游发展是影响北疆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客源市场、自然环境是影响南疆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赵耀, 舒伯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6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10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一次飞跃,也是当前全面把握新技术、新动能促进新产业、新质态的一次实践。新质生产力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要素内涵和内在要求,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为本底的旅游业质态将引领未来发展趋势,这其中也面临旅游产业链式增长结构与融合机制不完善、旅游企业数字化创新转化较弱、旅游业数字歧视与技术滥用、旅游科技人才缺乏等诸多挑战,为此提出要强化科技成果旅游转化能力以提升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完善新质生产力驱动旅游业的关键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方式以建设低碳可持续的绿色旅游、构建智慧文旅服务管理体系以增强旅游治理能力建设、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旅游业人才队伍五大措施来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卢长宝, 张羽, 王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11
    基于2011—2022年百度指数数据,采用指数分析、空间可视化表达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微旅游代表性形式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微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先增后减且趋于平稳增长的趋势,体验性和探索性强的微旅游类型逐渐受到欢迎。季节性差异显著,多数呈现双峰或多峰波动,日分布特征与传统旅游网络关注的前兆效应类似。(2)空间分布上,微旅游网络关注热点地区呈现“扩散”和“南移”的演化特征,空间分布区域逐渐均衡,但各省域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3)微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受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信息获取、交通运输和人口结构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地区GDP、城市绿地面积、移动互联网用户、城镇常住人口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和私人小型载客汽车拥有量是核心影响因素。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影响力普遍高于单因子,且多数为双因子增强。微旅游能够适应不同消费水平,对可支配收入的依赖性较低,但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微旅游者在其他条件作用下微旅游意愿更强。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曹哲, 赵巧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7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12
    基于2009—2019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5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查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等方法实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包括禀赋优势、市场化水平、创新能力三大子系统;(2)七大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表现为上升态势,呈“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梯度结构特征,重心轨迹由西南向东北方向不断扩散;(3)三大子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性,互动作用强度具有差异性,需通过高水平协同管理打造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经济带。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许春晓, 汪淑梅, 梁慧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81-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13
    系统思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内涵,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2013—2022年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短板。结果表明:(1)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水平偏低但稳步缓慢提升,呈现东部率先实现升级并带动周边提升的格局。(2)各县域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提升水平交错呈现,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极。(3)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区域差异小,整体上呈现波动缩小态势,但湖北片区与贵州片区差异略有扩大。(4)社会效应与文化效应是关键短板,创新发展、文脉传承与地方关注度是三大突出短板因子。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吴诗涵, 杨国良, 李忠东, 康有月, 白晓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88-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14
    以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文旅资源普查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洛伦兹曲线、地理联系率和缓冲区分析法对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点在川东北、川西、川南分布并不均衡,以胡焕庸线四川段为界,在该线东侧主要呈聚集分布,全省分布则呈西南—东北走向,集中分布在以成都为核心的川西、以宜宾为核心的川南地区。A级景区、传统村落、地区GDP与乡村旅游点地理联系率均大于99.6,空间关联紧密。80%以上都分布在海拔1 800 m以内的区域,80%以上分布在距离地级市中心城市60 km范围内,75%以上分布在距离交通道路1 km范围内,87%以上分布在距离水系3 km范围内。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李淑娟, 李丽娟, 隋玉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98-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5
    为提高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水平,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的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在类型上以古遗址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以及民俗类为主;(2)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及烟台北部是各类遗产的高密度分布区,莱州湾区域有大量盐业文化遗产,日照东港区有较多渔业文化遗产;(3)先秦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区域,秦汉至隋唐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威海东部,宋元明清时期遗产在烟台北部、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均有大量分布,近代以来的遗产主要分布在威海环翠区和青岛胶州湾;(4)遗产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因素,渔业、盐业、海运贸易等海洋经济,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妈祖文化等社会文化及海防建设的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建设海洋文化遗产名录、重视海洋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促进公众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等保护建议及“三核驱动、两区随动、两带联动、多点带动”的海洋文化遗产旅游格局。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胡淑芳, 黄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107-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6
    运用修正DEA-Malmquist模型分析2011—2022年山西省各市红色旅游效率的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红色旅游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水平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共同牵制着综合效率的提升。(2)各市红色旅游效率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太原红色旅游效率相对较好。(3)互联网支撑能力、政府宏观调控、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分异的单因子解释力较强,交通优势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更显著。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苏卉, 傅康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113-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7
    紧密契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进行测度,明确其演变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综合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域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2016—2021年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县域脱贫振兴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交通、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最后,从合理配置旅游投入产出要素、构建旅游共享发展新格局、改善基础设施及旅游产业经济基础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李新杰, 赵寰熹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119-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8
    游览路线是游客体验环境并获得感知的核心空间要素,景观价值是环境与感知的“桥梁”,引入公众参与式制图方法,探索景观价值感知与游览路线的关系。结果表明:(1)游客的主要游览路线受自然要素的影响,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景点少而精的游览路线。(2)游客更加关注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3)不同的景观特征会影响游客对景观价值的感知。对经济价值的感知受到商业布局的影响,对学习价值的感知受到博物馆类景点的影响。(4)游客对部分景点的价值评分会提高游客对该景点所在路线的价值评分。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深入刻画游客的游览空间偏好、准确把握游客的价值感知,为人与环境的交互研究提供参考。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刘正涛, 华红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4): 127-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4.019
    聚落空间演化及功能转型对于哈尼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哈尼梯田遗产区受旅游影响最大的多依树片区的长期观测,从聚落景观指数特征、空间扩张趋势以及凝聚状态3个方面揭示了多依树片区2005—2020年来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建筑斑块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聚落空间总体上沿旅游干道迅速扩张,增加了村寨的离散程度并削弱了传统的聚居模式。这一过程主要受3个机制作用:首先,村寨内部人口增长的住房需求是聚落空间扩张的基础动力;其次,遗产区旅游开发导致住宿及配套空间增加,牵引了聚落空间向旅游干道两侧聚集;最后,聚落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村寨传统定居理念对聚落空间形态发展起到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景观格局的稳定。基于此,指出村寨新增建筑空间的规划要更多参考村寨的定居观念和传统定居模式,以加强村寨的集体认同并维护传统景观格局,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余正勇, 赵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3): 90-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3.014
    为综合探讨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格局及内在协同关系,通过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二者空间格局关系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均呈显著高聚集特征,在局部空间上差异显著。(2)在空间关系方面,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较高吻合度,集中分布地区重叠度高。在数量空间关系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呈显著的低-低、高-低集聚分布,低-高与高-高分布相对分散且分布范围较小。(3)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关系是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文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的,其内部因素是二者具有的内在协同作用,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协同演化。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朱迎香, 张云耀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3): 97-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3.015
    基于2023年重庆市38个区县255个露营地的POI数据,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缓冲区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露营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重庆市露营地空间格局优化及露营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1)重庆市露营地整体分布表现为集聚型,非均衡特征明显,在全市形成“一高密度区、两次高密度区、一带状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露营地空间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衡性,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周边区,渝东南和渝东北区域分布较少;(3)露营地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旅游休闲水平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的综合影响且各因素的影响存在动态差异,其中交通区位条件和旅游休闲水平影响最为显著。
  • 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
    王章郡, 张颖, 方忠权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3): 103-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3.016
    基于新冠疫情前后重庆城市旅游景区网络点评数据,从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3个层面测量景区韧性水平,并综合运用多种地理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景区的韧性格局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外围区域的旅游景区韧性最强,是新冠疫情下旅游客流重新分配的最大受益者。城市核心区域抵抗力弱,但适应力较强;中间过渡区域韧性最弱,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2)旅游景区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空间自相关关系明显,且抵抗力正向影响恢复力的变化。适应力的空间相互依赖关系较弱,旅游景区可能摆脱前期不利的区域锁定局面。(3)城市旅游景区韧性格局受资源因素、市场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影响。在危机冲击的不同阶段,影响因素内部各因子的作用强度差异及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变化导致了差异化的韧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