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土地研究
    刘晴晴, 陈万旭, 张沙沙, 卞娇娇, 黄春波, 曾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144-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21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对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探测二者空间分布的时空关联与依赖特征,同时借助耦合协调以及脱钩模型,揭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以及二者间的解耦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和草地的转入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则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3)建设用地脱钩类型以城乡双增且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超前的弱脱钩为主;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强负脱钩以及扩张负脱钩类型明显增多,这表明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总体超前于农村居民点。
  • 土地研究
    杨俊孝, 张高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6): 151-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6.022
    以新疆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究西北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耕地非粮化率由57.33%上升至64.50%。其中,特色农业发展阶段(2000—2007年)耕地非粮化程度不断加重,农业布局优化阶段(2007—2014年)耕地非粮化程度呈“W”型态势,农业稳定优质发展阶段(2014—2020年)耕地非粮化程度略有波动但起伏不大。(2)新疆耕地非粮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同时存在集聚特征。非粮化程度严重区主要集中于巴州、吐鲁番地区,非粮化程度较低的区域集聚于克州、和田地区。(3)城镇化率、降水、日照时长、粮食保护政策、土地流转率、土地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是新疆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各驱动因子的影响方向和作用强度显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 土地研究
    郑金婵, 田静, 杨永菊, 刘亮, 王兵, 乔旭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152-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23
    以淮河流域8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区,基于30 m×30 m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量化城市扩张和耕地流失的幅度、速度、模式和动态,探讨不同规模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990—2021年研究区城市面积扩张了84.32%,扩张速率先减小后增大;耕地流失了8.68%,流失速率先减小后增加。耕地大幅度转变为城市用地,占新增城市用地的98.97%,占总损失耕地的83.62%,耕地持续碎片化。城市扩张对耕地流失的依赖度下降、贡献度上升。特大城市耕地流失峰值比大城市出现早。
  • 土地研究
    罗耀, 方世明, 武慧, 杨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5): 159-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5.024
    以城市收缩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东北三省为例,利用人口统计数据识别出2009—2019年的收缩城市,并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收缩城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东北三省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及其子功能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总功能和经济功能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U”型的变化规律,社会功能呈现增长态势,生态功能呈波动下降趋势。(2)收缩城市土地利用多功能存在收缩类型和收缩区域的差异性,具有明显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收缩效应。(3)收缩城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具有相对明显的阶段特征,但整体处于轻度失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 土地研究
    王彬燕, 田俊峰, 王士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3): 151-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3.023
    以典型都市圈接合区成渝中部地区为例,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度2000—2020年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并综合应用最小二乘回归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成渝中部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表现为耕地面积由相对稳定转向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急速扩张,热点区由分散转向集中,由重庆市主城区边缘向外围拓展。(2)都市圈接合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是政策制度因素、自然环境条件、行政边界效应、经济社会转型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行政边界效应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特色因素,其作用过程呈现中介特征。(3)行政边界效应的存在导致区域生态空间管控不力,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与供给不足并存,加剧土地利用冲突。应进一步形成推进跨区域国土空间一体化治理的综合性理论方法体系与系统性政策行动路径,这对促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与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土地研究
    孙方飞, 葛小三, 金满库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3): 159-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3.024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通过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以及生境变化特征,揭示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对其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的影响,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耕地面积比例持续降低,人造地表面积比例增加,其他类型变化不大。② 预计2030年人造地表扩张速度加快,主要是来自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换,除人造地表和草地外,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均为下降趋势。③ 研究区于2010年景观破碎化程度达到最高,2020—2030年破碎化程度持续降低,各类型景观趋于简单化和规则化。④ 研究区平均生境质量逐渐降低,低生境质量区域与高生境质量区域面积逐渐增加,两极分化态势逐渐明显。
  • 土地研究
    杨婷, 龚健, 高静, 潘越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1): 167-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1.02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扩张阻力以各生态保护源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农业用地扩张阻力由贺州市中部向四周递增,建设用地扩张阻力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2)依据各类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将贺州市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开发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和生产生态拓展区,其空间分布与贺州市现状用地布局相符且契合相关规划的用途分区及管控要求。与传统适宜性评价相比,基于扩张阻力评价的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了各用地类型的垂直自然要素和水平扩张作用,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能够为贺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与指导。
  • 土地研究
    张斌, 郭冰玉, 岳士俊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1): 174-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4.01.026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 土地研究
    范树平, 米逸诗, 宋晓娜, 巨芬, 刘友兆, 刘王兵, 於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12-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8
    按照农业用地、非农用地差别化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TOPSIS、ESDA、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科学测定土地利用效益,探究其耦合协调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用地效益、非农用地效益均呈逐步增长趋势,且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级递减的总体格局,农业用地效益的区域差距呈先缓慢拉大后逐渐缩小趋势,非农用地效益的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2)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均在稳步提升,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集聚性逐步减弱,说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态势逐步呈现均衡化,区域之间差距在进一步缩小。(3)生活水平、产业发展、经济运行、科学技术及资源禀赋均对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相关,不同空间集聚类型涉及影响因子具有显著差异。
  • 土地研究
    刘润, 钟晟, 任晓蕾, 唐永伟, 张杰, 毛怡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19-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19
    基于2001—2019年的土地供应数据,借助地理空间统计方法,探究武汉土地供应格局的演化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土地供应数量以远城为主,供应类型以居住、工业、道路与交通运输用地为主,供应来源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供应方式以划拨和出让为主;(2)土地供应规模呈先增后减态势,不断从主城向远城扩散,供应方向以东南向和西南向为主,各时段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来源的土地供应在结构和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特征;(3)城镇与乡村发展、政府与市场互动、经济发展新常态化、中心与边缘异质性分别作用于土地供应,且4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驱动武汉土地供应格局演变。最后,基于土地供应格局演变提出土地高效供应的策略。
  • 土地研究
    谢宇轩, 梁鑫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5): 127-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5.020
    深入揭示城镇化背景下典型区域水田破碎化时空演变过程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和GIS方法,建立破碎化评价模型,借助MSPA方法系统分析了其水田破碎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应于研究区平原水田的面积下降,最大斑块化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反映了其破碎化的变化趋势;研究区水田破碎化空间格局变化明显;2000—2020年,水田无破碎化面积比例减少,中、高破碎化面积上升。研究区水田有破碎化增加转换成建设用地型和破碎化增加型两种主要模式,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研究区水田破碎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苏州市水田在面积下降的同时其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农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
  • 土地研究
    温柔, 李洪义, 吴儒练, 晏梦灵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136-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22
    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县域尺度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超效率SBMUN模型、ML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江西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20年江西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总体偏低,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县域决策单元间存在明显差异,市辖区、县级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大于其他县域,赣南、赣北、赣中依次降低。(2)土地利用效率经过了“先减后增,总体提升”的动态变化,市辖区、县级市的效率波动大于其他县域,邻近县域的效率变动趋势趋同。(3)根据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特征,分为经济发展和政府作用主导的赣南区域,产业结构主导的赣西、赣中区域,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主导的赣北区域。应因地制宜、因县施策,差异化提升江西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 土地研究
    宋艳华, 王自威, 袁晨光, 杨建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143-148,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23
    通过评价河南省105个县耕地碳吸收、碳排放和碳存储能力,以及各县平均耕地质量等别、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探索耕地质量及其评价因素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系,揭示2011—2019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总体呈现碳汇。(2)河南省耕地碳存储能力与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耕地质量为9.24等时耕地碳吸收和碳排放达到平衡,固碳量为0,等别优于9.24等时,耕地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表现为碳汇,反之,表现为碳源。(3)耕地质量的高低和不同质量等别耕地面积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耕地碳存储量。(4)多个耕地质量评价因素与农田碳吸收、碳排放和固碳能力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土地研究
    郭兰博, 赵冬, 陈国龙, 闫丽洁, 冯鹏宇, 王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4): 149-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4.024
    以GlobeLand 30数据集、郑州市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 10.7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郑州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郑州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波动量最大,分别增加19.54%和减少18.67%;(2)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以东北—西南为主轴发生倾斜,且土地利用呈现向更大区域扩张的趋势;(3)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热点区域集中在郑州市的中心区域,冷点区域集中在西部和东部;(4)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是郑州市土地利用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土地研究
    秦明星, 康庆, 郭青霞, 丁一, 吴星仪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3): 142-147,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3.023
    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计算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值,采用空间解析几何模型测度土地多功能耦合度、协调性、综合发展程度,并以轨迹分析法进行分区,探究2005—2020年土地多功能综合发展程度及区域协调发展情况,厘清县域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综合情况。结果表明:(1)山西省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时空演化阶段特征明显,2005—2020年生产功能优势区由点状分布逐步扩散、联结,呈现集聚态势,且随着能矿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导致2020年集聚度较2010年明显降低;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分区集聚、南强于北的特征;生态功能相对稳定,与生产、生活功能鲜明互补。(2)土地多功能空间协调偏离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有异但格局特征趋同;而综合发展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异均呈阶段性变化。(3)生产与生活功能的耦合度、综合发展程度总体提升,但提升幅度小,整体水平低;生态功能微弱恢复,整体水平趋于中等;协调偏离度整体较优,但存在低水平协调。
  • 土地研究
    刘宝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3): 148-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3.024
    构建城市用地结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20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和城市用地数据,引入动态度模型、信息熵模型定量剖析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DPS处理软件中的灰色关联模型厘清中部崛起与城市收缩二元情境下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河南省城市用地总面积持续增长,工业用地有所减少,其他地类涨幅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市用地结构有序性增强,多样性和均衡度显著提升,单一地类优势度明显下降。(2)2010—2020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类型方面的地域差异性显著。多数城市逐渐进入城市用地平稳收缩期,呈现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平稳收缩、中等城市明显收缩、小城市平稳扩张的空间演化过程。(3)人口变迁、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中部崛起与城市收缩二元情境下,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导致城市用地结构呈现新的阶段特征和驱动机制。
  • 土地研究
    马泉来, 杨崇科, 万小强, 曹艳杰, 谢雨薪, 吕敏敏, 周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3): 154-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23.03.025
    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公里网格单元,采用变化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洛伦兹曲线等方法,研究1990—2020年河南省沿黄6个县(市)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演变规律与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变化强度大,1990—2000年增加15 720.77 hm2,增幅2.58%,2000—2020年减少16 185.47 hm2,减幅2.59%,水域滩涂、未利用地开发和还林还湿、建设用地占用是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2)耕地核密度位于80~100 hm2/km2的高密度范围内,空间差异化特征显著,低密度区由沿黄滩区向城镇演变,呈环状延伸,集聚特征明显,城镇化不断挤压农业生产空间。(3)各时期耕地变化不一,1990—2000年以耕地增加为主,强度大、范围广,沿黄滩区变化强度在35.01%~100.00%。2000年后,受退耕和建设用地占用影响大,耕地大幅减少,集中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周边,耕地非农化问题突出。(4)耕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均衡性,2000年以前均衡性增加,2000年后呈连续下降趋势,城镇建设和生态工程占用是耕地保护与稳定关注的重点。
  • 土地研究
    朱志远, 苗建军, 崔玮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3): 98-103.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省际建设用地,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集约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并不保持普遍一致;(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高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3)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技术效率不足是导致大多数省份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不足对综合效率影响较小。
  • 土地研究
    曹文慧, 赵小风, 黄贤金, 金志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3): 104-108,113.
    在对典型工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类型将工业企业划分为10类,通过RAGAAHP评价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测算江苏省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度,剖析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电子类企业集约度最高,文体类企业用地集约度最低;企业类型、企业功能、企业所有制性质和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影响江苏省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其中,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对企业用地集约度影响最大。因此,江苏省应制定基于不同类型企业的集约利用管理制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度,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差别化管理,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非制造类企业,并引导国有集体企业转型,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 土地研究
    马振兴, 杜晋苗, 孙艳玲, 王中良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3): 109-113.
    运用GIS和RS技术,从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空间结构和土壤环境质量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指数和法对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用地空间重要性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生态用地分级保护提供引导和理论依据。将生态用地划分为3个类型区,以反映不同生态用地保护级别和建设管制要求。其中,特殊保护区/禁止建设区占生态用地面积的34.62%,大部分为湿地;重点保护区/限制建设区占41.29%,主要为耕地;一般保护区/有条件建设区占24.09%,以盐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