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业研究
    胡丹, 舒晓波, 尧波, 曹庆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4): 157-162.
    综合运用样带、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1997—2010年江西省县域单元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理。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较明显的圈层分布;全省大部分县域为余粮区,过半数的县域人均粮食有所提高,主要集中于赣中平原和赣北鄱阳湖周边地区。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的空间格局主要受199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仍对农业生产地理基础表现出较大的依赖,粮食政策、市场价格等对区域粮食生产亦有一定影响。样带趋势分析显示14年来全省县域人均粮食的东西向变化较南北向大;样带地理探测分析则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县域人均粮食驱动机制的差异。
  • 农业研究
    曹志宏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4): 163-167.
    作物秸秆同传统农产品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业产出品,但目前相当部分秸秆资源处于被废弃或利用低效状态。基于生态学能量转换理论定量估算河南省秸秆养畜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未利用的作物秸秆能量可以转化为肉类食品2.80×106 t,相当于节约粮食1.87×107 t,可见河南省作物秸秆养畜潜力较大。但是,当前关键问题是如何从技术和经济方面提高农产品生物量的综合利用率和农户秸秆养畜的积极性。同时,河南秸秆养畜潜力在空间分布上呈不均衡的地域边缘属性特征,各地作物秸秆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南北、东西和区位差异,全省西部地区、郑州及其周边地区适宜饲料加工的秸秆资源相对贫乏。
  • 农业研究
    文琦,赵亮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1): 99-102.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1978—2011年粮食产量演变节点,运用重心模型方法对宁夏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重心移动轨迹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了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1978—1985年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9.502 km,1985年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999—2003年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21.006 km,2003—2005年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3.383 km,2005—2011年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9.718 km。总体上,1978—1999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向北移动,1999—2003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向南回落,2003—2005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继续向北移动,2005—2011年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又向南回落。耕地资源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驱动因素。红寺堡区开发使得北部地区土地资源增加促使宁夏粮食产量重心北移,沿黄城市带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造成粮食产量重心南移。水资源及水利灌溉设施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饮食结构变化成为粮食生产重心的主要驱动因素。新技术的应用和农村经济发展变化也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因素。
  • 农业研究
    李楠楠,介冬梅,刘洪妍,刘利丹,葛勇,郭梅娥, 阳金秀,陈雪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1): 103-108.
    选取能够反映粮食安全状况的10个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个城市2006—2011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城市粮食安全状况差异较大;18个城市的粮食安全状况可分为稳定型、波动稳定型、波动上升型和波动下降型4种类型;针对河南省粮食安全地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粮食安全保障中遇到的问题,如耕地面积锐减,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的人口膨胀等,从区域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及应急系统等方面提出建议。
  • 农业研究
    周见,郝成元,吴文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1): 109-112.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概率统计等方法,建立以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为风险构成因素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3个因素的大小并绘制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图。运用GIS技术计算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绘制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大兴安岭地区、黑河西北部、齐齐哈尔、伊春、双鸭山、哈尔滨为轻微风险区,南部、西北、东北为低风险区,中部、北部、绥化为中风险区,鸡西、佳木斯、鹤岗的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对于正确认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风险水平及制定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有参考意义。
  • 农业研究
    蔡胜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1): 113-116,141.
    多功能农业越来越受到关注,被认为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对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自建国以来,河南农业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有深刻教训。从经济功能看,河南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业的收入功能已大为弱化;从社会功能看,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河南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从生态功能看,自改革开放后,其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严重后果正在显现;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衰落明显,但休闲旅游功能则异军突起。
  • 农业研究
    袁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6): 145-148.
    河南每年秸秆产生量约8 000余万t, 2011年秸秆利用率为75%,存在着收储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省情,提出加快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按照先农后工、先饲后肥的原则,到2020年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和原(基)化4种利用方式的比例分别达到33%,30%,14%,13%,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并提出了建立收储体系、实施区域差别管理和完善综合利用配套产业等对策措施。
  • 农业研究
    曹俊杰,高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6): 149-153.
    黄河三角洲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生态和循环农业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归纳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创和推广的多种各具特色的现代生态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枣粮间作型、“上农下渔”型、草业与渔牧业并举型、湿地保护与旅游结合型和休闲观光型等。大力推进多种现代生态与循环农业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当地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经营,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一些成功经验对其他同类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农业研究
    卢方元,王茹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4): 140-143.
    摘要: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5个方面选择18个指标构成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农业生产效率权重最大;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排在前3名的阜阳市、鹤壁市、徐州市的综合得分高于排在后3名的晋城市、淮北市、长治市综合得分的2倍;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只有阜阳、鹤壁、徐州、新乡、郑州、济源的综合得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 农业研究
    刘瑞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4): 144-149.
    在对中国北京、郑州和上海3个城市585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探讨3个不同地理区域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地区差异性。研究表明:三城市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较高,在种类区分上存在差异;三城市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的评价,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三城市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区域差异性不明显;运用Logistic模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三城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不同,显著性变量和显著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 农业研究
    薛剑,韩娟,刘玉,张凤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4): 150-155.
    基于126个县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揭示1980—2010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 437.1×104 t,县域粮食生产以上升为主并逐步向产粮大县和平原区集中;② 县域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局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强烈,粮食生产显著高高集聚类型区在以周口为中心的黄淮平原区聚集,显著低低集聚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且研究期内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能力不断增强;③ 31年间河南省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了26.07 km,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经向差异更加明显;④ 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耕地面积、上一期粮食产量、复种指数等的影响显著提高。
  • 农业研究
    赵风兰, 刘彩玲, 张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6): 161-164.
    采取等养分及土培试验方法,进行硅钾肥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对青菜产量、维生素含量、硝酸盐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试验,分析施用硅钾肥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作用。结果显示:施用硅钾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效氮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提高青菜的产量和青菜中维生素含量,减少青菜硝酸盐含量,降低青菜中重金属元素镉、铬、铅等的含量。
  • 农业研究
    张海军, 张付芝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6): 130-135.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4类8组25种空间权重,利用199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的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行政边界邻接的空间权重与经济准则并不相符;(2)当使用较小的阈值时,3类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量测的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小,随着阈值的增大,差异变大,但时空演变变得更加一致;(3)收入相似的县域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北高南低、中部高东部低的宏观特征。空间集聚始终非常显著且基本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前波动频繁,2004年以来呈逐渐增强趋势;(4)以焦作、郑州和许昌为中心的区域稳定地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势能最高的地区,2003年以来,豫东中部成为农村经济塌陷核心区;(5)地理区位条件差异、区域发展政策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是形成时空演变特征的主要因素。
  • 农业研究
    孙国军, 孙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6): 136-139.
    乌拉特前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典型的外流流域绿洲灌溉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存在着土地退化、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乌拉特前旗农业产值的10个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区用电量、农业化肥施用量占据前三位;降水总量、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数处在后三位。提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依靠科技,加大农业机械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提高物质投入效率;保护耕地质量、稳定耕地面积、促进耕地集约化等措施来提高现代绿洲农业发展进程。
  • 农业研究
    张晓州, 白永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6): 140-145.
    传统的比较优势法在区域比较优势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传统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法的基础上,基于运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效益优势指数分析,综合比较优势,进而运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合GIS技术的空间显示优势,对焦作市各乡镇四大怀药比较优势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焦作市四大怀药生产的对策建议。
  • 农业研究
    程绍铂,杨桂山,李大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4): 149-152,157.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按照兴化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乡镇为评价单元,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根据各主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采用分层聚类法把兴化市35个乡镇划分为5个农业现代化水平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提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兴化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以西部的昭阳镇为中心和以东南部戴南镇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程度最高;较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和东北部的安丰镇、永丰镇和戴窑镇;中等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主要是兴化市区的卫星城镇;较低和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兴化市西北和东部,其中,位于西北部的周奋乡和缸顾乡农业现代化水平最低。
  • 农业研究
    姚磊,吴泉源,许颖,李海波,常方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4): 158-161.
    为了研究污水灌溉对农田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利用2008—2009年10期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CCD1影像数据,结合龙口市冬小麦物候期的变化特征提取出单一冬小麦种植区,反演了冬小麦生长期内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对污水灌区和清水灌区的冬小麦植被指数进行比对分析,最后结合相应的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污水灌溉已经对灌区的作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污水灌溉区作物的生长状况明显不及清水灌溉区作物长势。说明污水灌溉会导致冬小麦的长势变差,对污水排放的控制和污水无污化处理势在必行。
  • 农业研究
    曹丽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144-148.
    农业技术推广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产后评价,评价结果难免片面。为避免这一问题,应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个过程,即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分别赋予相应指标,建立完整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赋权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评价的通用数学模型。经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其一,所建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可操作性强、合理有效;其二,对产前、产中阶段进行评价比单纯进行产后效果评价意义更为重大。
  • 农业研究
    郭丽英,刘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149-151.
    农田化肥投入过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利用1989—2008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区域化肥投入的总量变化、区域变化和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差异。通过建立农田化肥肥效指标,评价了环渤海地区及其分省(市)的化肥施用效率,研究提出了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适宜量,为实现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 农业研究
    陈丽晖,梁晓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1): 135-238.
    回顾文化与地方作物品种保护关系的研究进展,基于农家保护的文化驱动力实践难点,确定从文化认同视角作为探讨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景洪电站江头曼咪寨案例调查、分析得到结果:地方作物种植演变的农家种植决策因素与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之间的不一致性,以及民族文化认同中地方作物与之的相关程度差异性。最后得到结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作为地方作物品种保护手段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文化作为潜在优势,纳入经济内容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形成地方作物品种农家保护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