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创新与发展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季民河, 武占云, 苏海龙, 姜 磊
    2011, 30(6): 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North的体制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将新古典经济学的Solow增长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结合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使用1997—2005年中国省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的制度变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力,证实了North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假设。此外,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深入地揭示了省域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地区之间通过技术扩散、要素转移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相互影响。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张希, 陈甜蜜
    2011, 30(6): 6-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00—2009年江苏省和广东省为样本,考虑到技术溢出可能存在非线性和滞后性,构建引入了溢出变量的二次项和滞后一期的工业增加值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在苏粤两省制造业各子行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FDI存在显著的行业内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广东省存在显著的行业内和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通过对两省实证结果的对比,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刘自强, 李静, 鲁奇
    2011, 30(6): 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经济类型是对在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乡村经济体的高度抽象,对其进行划分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是制定乡村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模比系数法进行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分别采用以不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最终确定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的类型。依据此方法对1994—200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经历了脱贫期、成长期和提升期;主导产业类型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再向商贸业主导演变,综合发展型乡村的数量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总体来讲,京津冀地区共有4个区域,其内部的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具有相对一致性,可以分别作为政策扶持的类型区。
  • 区域创新与发展
    王燕军, 宗跃光, 欧阳理, 任崇强
    2011, 30(6): 18-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分析能了解区域的协调发展状况。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分别计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6个城市在1999,2002,2005,2008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值进行了网络密度、点的中心度、中心势、凝聚子群、凝聚子群密度、核心—边缘结构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不高,有向着协调发展的趋势。因此,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早日实现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区目标的一些建议。第一,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做大增长极。第二,边缘区域中城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以实现经济区协调发展。第三,经济区内各城市要突破地理位置的束缚,形成网络开发的模式。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刘秀丽, 张勃
    2011, 30(6): 2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晋西北地区11个县区为样本,基于静态和动态分析视角,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了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分析了人口分布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影响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耕地面积和非农业产值比重,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协调的,但人口分布与其自然环境很不协调,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区域创新与发展
    李建豹, 白永平, 罗君, 黄永斌, 侯成成
    2011, 30(6): 2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对10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求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利用ARCGIS,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省域经济发展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按照2008年甘肃省各县级行政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可将甘肃省县级行政单元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空间聚集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及河西地区。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可知,减小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应该增加投入和调整产业结构。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冯德显, 梁少民
    2011, 30(6):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统筹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以我国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省为例,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演化历程,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和演化的动力机制,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模式和发展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
  • 区域创新与发展
    王敬甯, 马铭波, 王缉慈
    2011, 30(6):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务农人口为主的台中市后里区成为世界萨克斯管的主要供应地,通过政府(经济部工业局)的支持,以及工研院对企业的协助和上中下游的整合,以集体品牌外销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得后里乐器产业得以升级。后里乐器产业升级的过程,可为大陆的乡镇乐器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目前大陆乐器产业同其他消费品产业类似,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这些产业所集聚的区域,初期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干预,协助地方创造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技术上对企业进行切实的指导,以利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 区域创新与发展
    张平, 李秀芬, 鲍洪杰
    2011, 30(6):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着眼于微观家庭对生态移民绩效的判断,从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多角度进行考察。以疏勒河项目区少数民族移民定居点的家庭调查为样本,构造了包括5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logit回归模型分析;利用模糊DEA方法进行绩效综合评价。认为提高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绩效必须满足多样性的自愿移民家庭需求;逐步使移民工作由扶贫开发的特殊轨道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正常轨道;重视为移民提供安全、心理和社交方面的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
  • 区域创新与发展
    付景保, 付昆
    2011, 30(6): 48-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公民意识改变的低碳经济发展对促进低碳社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分析与文献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公民意识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了我国现有公民意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认识到公民低碳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发展低碳经济应该从公民低碳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做起,并提出了基于公民意识改变的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王新涛 ,李永鑫
    2011, 30(6): 5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交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时空收敛效应、产业人口迁往效应以及引致节点城镇有机生长和空间轴线发展,使得特大城市有机疏散的距离、形式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开始从内部地域空间依次向外部地域空间进行平面型和立体型有机疏散,而且促进了城镇体系和城乡系统各种要素的流动和整合。由此,不仅实现了特大城市资源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并且加快了城镇体系的优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 城市研究
    王家庭
    2011, 30(6): 5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环渤海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实证研究了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的技术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的技术效率差距明显,并得出提高外资利用率以及工业聚集度、完善金融体制等能够提高该地区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
  • 城市研究
    李红波, 张小林
    2011, 30(6): 60-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是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解读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确立其测评体系,是研究新型城市化的核心。以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的新型城市化进行了测评,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思路,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借鉴。
  • 城市研究
    唐永, 许忠秋, 何文兵
    2011, 30(6): 6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也是政府引导城乡统筹发展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基于对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实施的检讨与反思,对处于战略转型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城市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深入分析规划实施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郑州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和思考。
  • 城市研究
    李世峰, 于瑞, 来璐, 崔莎, 董锁成
    2011, 30(6): 70-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城市边缘区是人口、用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发展最无序的区域。基于城市边缘区有序协调发展的机理,综合运用影响程度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判法等方法,从时间、空间、数量和功能4个维度上评价并分析北京城市边缘区3个典型乡镇(旧宫镇、长陵镇和永清镇)发展的有序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旧宫镇的有序协调程度最高,其次是长陵镇, 永清镇最低。
  • 环境研究
  • 环境研究
    王丽萍
    2011, 30(6): 74-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区降污减排效果差距明显,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河南省和谐社会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障碍。主要选取了极差、加权变异系数和锡尔熵3个指标,对河南省2006—2009年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地区差异度分析,旨在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节能指标和部署减排任务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 环境研究
    崔秀萍, 刘果厚
    2011, 30(6): 7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近年来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自然、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构建了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呼和浩特市2000—2008年城市生态系统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呼和浩特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亦在增大,其系统综合评分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中间有较大起伏,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构建呼和浩特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
  • 环境研究
    袁绪英, 曾菊新, 吴宜进
    2011, 30(6): 8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出发,根据滠水河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构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参数包括人口、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等。通过模型正负反馈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进行子系统划分,并确定人口平均增长率、服务业废水率、工业废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率为敏感性因素,以敏感因素为核心,设计3 种不同情景,得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情景为最优方案。通过对不同发展情景的分析与比较, 提出滠水河流域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 环境研究
    梁流涛, 王岩松, 刘桂英
    2011, 30(6): 89-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东省王景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资料,分析农村发展中的环境现状,从村级和农户层面探讨农民生活生产行为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和归纳农村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提出农村环境问题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工业污染所形成的复合型污染;(2)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城乡环境管理的二元化、土地产权设置不合理等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同时农民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也对农村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陈玲玲, 杨慧
    2011, 30(6): 94-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5—2010年间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和旅游外汇收入的月数据,引入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进行两个要素的多尺度分解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客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具有几乎一致的波动周期,分别为3个月、半年、1年及39个月。(2)入境旅游客源并不是旅游外汇收入变化的必要条件。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入境旅游客源的变化趋势以3个月周期震荡为主,上升速度极为缓慢;而旅游外汇收入则保持迅速提升,周期性波动并非其主要变化特征。(3)比起盲目吸引入境旅游客源,更应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特点与发展基础,寻找旅游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才更具长远意义。
  • 旅游研究
    全华, 杨竹莘, 赵磊
    2011, 30(6): 98-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城市光艳的外表已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所不及,但城市水域,特别是位于阴暗角落不被关注的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划过渡地带、部门属地分界线等处的河网水体及其岸滩,常年积污纳垢,沦为景观美化与环境保护的“公地悲剧”,成为威胁民生的顽疾。实地踏勘了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水域,也实地考察了美国芝加哥、纽约、圣安东尼奥、迈阿密等城市水域,发现中美两国城市水域环境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以美化水域景观和开展休闲旅游的方式维护水域治理成果,这种提高国民幸福感的经验值得借鉴。
  • 旅游研究
    万绪才, 丁敏, 张钟方, 赵君, 董郭静
    2011, 30(6): 102-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从城市居民感知视角考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从旅游偏好、旅游频率和空间分布等方面探讨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居民对各乡村旅游点开发水平的感知与其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印象与旅游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 旅游研究
    李海建, 梁留科
    2011, 30(6): 106-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增加区位分量的偏移-份额模型,定量分析河南省境外客源市场变化及类型。结果显示:河南省入境旅游落后于毗邻省份,但在韩国、美国、香港等8个客源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除台湾、韩国、澳门以外的13个客源市场,河南省均具有专门化特征。依据区位分量与竞争分量,将客源市场划分为4种类型:①具有专门化和竞争优势;②具有专门化,但没有竞争优势;③不具有专门化,但有竞争优势;④不具有专门化,也没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河南省境外客源市场专门化与竞争战略。
  • 旅游研究
    刘荣
    2011, 30(6): 11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对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云台山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云台山景区的主要指标的演变过程,分析探讨了云台山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云台山风景区已经历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和成长期,目前已步入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为使其生命周期控制在理想阶段,此时,云台山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根据旅游市场变化趋势,通过优化现有产品、整合现有资源、区域合作、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力发展旅游相关服务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成熟期。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周章伟, 陈凤桂, 张虹鸥, 陈莉
    2011, 30(6): 116-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文献资料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分异,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程度,为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功能调整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滞后型,珠江三角洲外围城市则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滞后型。广东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与社会经济效益逆向发展的态势。
  • 土地研究
    田义超, 任志远
    2011, 30(6): 121-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和分形理论的指导下,将延安市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宝塔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形维数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风貌是以林地为基质,以草地、园地、居工、未利用地为斑块镶嵌结构,并且以水体和道路为线状廊道的景观结构模式。(2)宝塔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体、道路、草地、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居工;而稳定性指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水体、道路、居工、未利用地、园地、耕地、林地,草地。(3)宝塔区土地利用的各种景观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干扰,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因素。
  • 土地研究
    李彦, 赵小敏, 欧名豪
    2011, 30(6): 126-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主体功能分区基础上,对环鄱阳湖区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以实现空间有序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差异化管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根据环鄱阳湖区主体功能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在ArcGIS9.2 中进行叠置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通过制定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属性赋值规则,得到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分区图。在土地利用政策层面协调主体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将环鄱阳湖区划为农业用地区、生态林用地区、城镇及工业用地区和湿地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
  • 农业研究
  • 农业研究
    张海军, 张付芝
    2011, 30(6): 130-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4类8组25种空间权重,利用199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的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行政边界邻接的空间权重与经济准则并不相符;(2)当使用较小的阈值时,3类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量测的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小,随着阈值的增大,差异变大,但时空演变变得更加一致;(3)收入相似的县域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北高南低、中部高东部低的宏观特征。空间集聚始终非常显著且基本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前波动频繁,2004年以来呈逐渐增强趋势;(4)以焦作、郑州和许昌为中心的区域稳定地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势能最高的地区,2003年以来,豫东中部成为农村经济塌陷核心区;(5)地理区位条件差异、区域发展政策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是形成时空演变特征的主要因素。
  • 农业研究
    孙国军, 孙涛
    2011, 30(6): 136-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拉特前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典型的外流流域绿洲灌溉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存在着土地退化、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乌拉特前旗农业产值的10个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区用电量、农业化肥施用量占据前三位;降水总量、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数处在后三位。提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依靠科技,加大农业机械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提高物质投入效率;保护耕地质量、稳定耕地面积、促进耕地集约化等措施来提高现代绿洲农业发展进程。
  • 农业研究
    张晓州, 白永平
    2011, 30(6): 140-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比较优势法在区域比较优势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传统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法的基础上,基于运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效益优势指数分析,综合比较优势,进而运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合GIS技术的空间显示优势,对焦作市各乡镇四大怀药比较优势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焦作市四大怀药生产的对策建议。
  • 其他
  • 其他
    2011, 30(6): 145-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第五届“硅与农业”国际会议于2011年9月13—18日在北京举办。来自28个国家(地区)的120余位注册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外代表各占一半,国外代表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大会执行主席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梁永超研究员担任。会议共收录论文(摘要)112篇。中国、美国、日本学者分别作了“植物生物学中硅异常性的本质”、“硅与生物协迫”和“不同植物种从根到穗的转运机制”的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硅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植物土壤系统中硅的化学和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植物、土壤和肥料中硅测定原理及技术,植物和土壤缺硅的诊断,高等植物吸收和运转硅的生理及分子机理,硅提高植物抗生物协迫的机理,硅提高植物抗非生物协迫机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及环境质量的硅素管理,硅肥的生产技术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有57篇报告和30篇论文的展板详细展示了“硅与农业”领域近10年来的最新研究应用成果与进展。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到天津宝坻实地考察了水稻田间施硅试验。
    “硅与农业”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第一届于1999年9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 第二届于2002年9月在日本举办;第三届于2005年9月在巴西举办;第四届于2008年9月在南非举办。“硅与农业”国际组织委员会在本届会议决定,第六届“硅与农业”国际会议将于2014年在挪威举办。
    贾建新 , 蔡德龙
  • 人口研究
  • 人口研究
    杨延哲, 杨文新, 李世杰, 王鑫, 张洁
    2011, 30(6): 146-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多年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其空间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就业机会差异、发展程度的高低。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针对目前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差异都有扩大的趋势,乡村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中心城市,形成了局部的人口高赡养负担区和人口红利区。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局部空间的人口红利强化期,同时尽量减少高赡养负担空间范围、降低负担强度,是未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 中原经济区研究
  • 中原经济区研究
    吴海峰
    2011, 30(6): 151-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中原经济区,形成中原经济区区域内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必须有科学的区域布局。为此,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地域发展布局的战略构想:升级以郑汴洛地区为主体的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轴;强化以郑州市为中心和以洛阳市为副中心的核心增长极;构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圈、紧密圈、辐射圈;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粮食核心区建设、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文化开发区建设;培育沿京广交通线经济带、沿陇海交通线经济带、沿焦枝交通线经济带、沿京九交通线经济带、沿西宁交通线经济带。
  • 中原经济区研究
    刘媛媛, 涂建军
    2011, 30(6): 156-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战略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凭借其作为增长极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利用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运用欧氏距离对郑州和中原经济区内其他28个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将中原经济区内城市分为4类:强竞争型城市,一般竞争型城市,一般互补型城市,强互补型城市;并分析了郑州市地缘经济关系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地缘经济关系严峻,从整体上看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因此,各城市应根据不同地缘经济关系类型,采取不同发展策略。
  • 中原经济区研究
    赵西三, 龚绍东
    2011, 30(6): 160-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部地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中部六省各具特色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以六省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将持续强化,六大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六省之间的产业关联将主要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展开,跨省域边界合作将更加普遍,中部地区将呈现“四带六圈”的“井”字型空间形态,形成“多核带动、轴线支撑、边界融合”的总体格局。
  • 中原经济区研究
    刘立平 , 穆桂松
    2011, 30(6): 164-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