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孙平军,赵峰,丁四保
    2013, 32(3): 1-4,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外部性研究比较零散,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据此,从区域外部性存在的充要条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与区域差异性、区域关联性和区域作用的单向性是其存在的充要条件,区域空间关联理论、地理运动理论、公共规制理论等是其分析的理论基础;区域外部性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形式、地理运动格局、作用机理、内化途径等是其主要研究内容;至于区域外部性问题的研究意义,认为在全球变化问题上,区域关系是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区域外部性研究是揭示区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工具,是对地理学区域研究的发展,其将丰富和发展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促进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区域研究
    高新才,白丽飞
    2013, 32(3): 5-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增长理论,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衰减性,引入MundellFleming模型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回归省际间的GDP溢出效应,对两省间的GDP溢出效应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任意两省间的GDP溢出效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并且两省间的GDP相互溢出效应并不均等,因此,对GDP溢出效应较大的区域给予一定的补偿是有效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空间衰减性规律在两省间的GDP溢出中基本上是存在的,即邻近省份间的GDP溢出效应要大于跨省份间的GDP溢出效应。打破行政性区域划分,进行区域整合,构建跨区域的经济区,是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 区域研究
    王海江,苗长虹,刘春国,茹乐峰
    2013, 32(3): 1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 区域研究
    庞玉萍
    2013, 32(3): 18-2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的地域现象,城市-区域成为西方近几十年来城市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梳理出“城市-区域”概念的演进过程和城市-区域形成机制的研究脉络,指出了城市-区域研究的新动向。城市-区域概念是在“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网络”概念基础上理论创新而来的;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城市-区域形成的重要驱动力,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区域是内生的过程;理解城市-区域的动态过程并比较分析这一过程中的多样性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焦点。
  • 区域研究
    曾伟军
    2013, 32(3): 2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地区划分为城区和农村两区域系统,构建一个综合考虑城乡劳动力迁移、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城乡贸易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因素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深入系统地考察城乡差距问题,对于解决现有城乡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区迁移有助于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效用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物排放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生产活动的集聚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的危害程度;倘若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等将提高城镇居民效用水平,拉大城乡差距。
  • 区域研究
    王晓亮,王英
    2013, 32(3): 2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详细阐述开放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从开放基础、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4个指标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囊括了前人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并主要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质量与效益方面进行了补充与拓展研究。以东部沿海开放程度较高的七省市为例,运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年七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排序,结果显示,七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上海、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福建和山东,印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 区域研究
    王晓玲,周国富
    2013, 32(3): 3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对象,采用2000—2011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定量分析了这12年间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时变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其演化趋势。结果显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晋南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晋北和晋中地带,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但远未形成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的核心区域。在晋北和晋中地带没有出现以大同、太原等盆地县域为中心的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县域集聚群,仅在晋南地带出现了以临汾等盆地县域为中心的较高发展水平的县域集聚群;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自2004年趋于消失,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比较突出,没有形成增长集聚区域。
  • 区域研究
    张云伟,曾刚,程进
    2013, 32(3): 38-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演化是全球通道和本地蜂鸣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其全球通道和本地蜂鸣的作用方式和效果并不相同。通过调研访谈张江高科技园区集成电路企业及相关机构,分析了产业集群的不同阶段特征和发展轨迹,发现产业集群主要驱动因素由全球通道向本地蜂鸣转变、产业集群由外生向内生演变的发展轨迹。在产业集群孕育期,跨国公司入驻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产业集群形成期,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和跨国技术社区是与外界联系的两种全球通道,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产业集群成熟期,全球通道的作用相对下降,本地蜂鸣、创新环境和区域品牌等内生因素作用凸显。为了防止产业集群锁定和衰退,当地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同时注重本地蜂鸣和全球通道建设。
  • 区域研究
    路平
    2013, 32(3): 44-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度偏好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区域间收入差距是引起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基于200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一步测算了各地区人均劳动报酬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收入差距对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拉动效应显著大于高生活成本的阻力效应。最后,从调节区域收入差距、打破劳动市场分割两个方面为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流动、实现区域人才合理分布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 区域研究
    李仁杰,傅学庆,张军海
    2013, 32(3): 49-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地理学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思维体系,难以将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引入研究过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思想,包括艺人、文化团体、作坊、作品、受众、店铺与市场等实载体和互联网等信息空间中的虚拟载体。通过载体空间化,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融入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框架中。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大、中、小和微观尺度,并对单文化、多文化和全文化载体景观的时间尺度界定进行详细剖析。在载体、空间化和时空尺度等基本问题解析的基础上,吸纳新文化地理学思想,建构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并使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基于文化载体的时空思维体系是地理信息科学方法用于非物质文化地理研究的基础,对文化地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杨明举,白永平,张晓州,张秋亮
    2013, 32(3): 5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利用数量地理的方法和ArcGIS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间、省际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京津冀鲁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资源禀赋优越的福建、贵州地区。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张园园,路紫
    2013, 32(3): 61-6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文物旅游地/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感知研究、社区居民与相关利益者关系研究、社区居民参与度与参与模式研究的相关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描述社区居民权利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面临的保障与缺失问题。研究认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普遍呈现为一种单向过程和边缘境地,社区居民在本质上处于“非权利”、“被决定”和“被表达”状态,这些现状对文物旅游地/遗产旅游地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社区居民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形式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刘艳艳,王晓峰,李龙梅,刘宇
    2013, 32(3): 65-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已迈入了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有力地推进了信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信息科学正在向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发展。旅游信息作为旅游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类体系与编码的探究已刻不容缓。在深入分析旅游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探寻旅游信息发展的理论支撑,进行旅游系统分析,构建了旅游系统模型;从系统内部信息、系统外部信息和时空信息3个维度,提出旅游信息多维分类体系, 建立立方体分类模型;最后,对分类信息进行编码,构建了3段16位编码框架结构。研究成果对旅游信息应用数据库、各类旅游应用系统、数字旅游以及旅游信息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旅游研究
    杨小明
    2013, 32(3): 7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滇川藏三省区的相关地州市围绕“香格里拉”的归属、核心、主导等议题之争近20年,《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7—2020)》的出台和实施也已经过去了5年,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成为各方的共识。简要回顾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竞争状况,剖析内耗式竞争的弊端,论证区域合作是促进大香格里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途径,为推动“香格里拉”成为世界级的精品旅游胜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旅游研究
    把多勋,王瑞,夏冰
    2013, 32(3):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甘肃省104处优良级民族旅游资源单体和以此为基础遴选的35个发展相对成熟的民族资源型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从3个层面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构,对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性、分布丰裕度等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近似聚集态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民族旅游资源的丰裕度在地域上分为3个层级。
  • 旅游研究
    王兆峰,罗瑶
    2013, 32(3): 8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运输网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关联因素之一。利用张家界1998—2011年旅游总收入和各类交通运输网的客运量数据,引入旅游业发展的交通运输网响应系数,并通过标准差、基尼系数和σ系数分析旅游业发展的交通运输网响应差异。研究得出:(1)总响应系数与公路运输响应系数基本重合,张家界公路运输是响应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2)航空运输响应最为活跃,公路、铁路运输响应较平和;(3)张家界交通运输网响应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存在且缩小的趋势并不稳定。
  • 旅游研究
    王芳,仇梦嫄,沙润,祁靖文
    2013, 32(3): 88-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声景观是旅游景观研究的新领域,声景观的设计思想为景观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理念。以常州中华恐龙城为例,研究游客对主题公园声景观的舒适度感知。研究发现,游客的声舒适度受到声音客观参数和主观感知的影响,当声景观音量处于特定阈值内时,游客声舒适度体验最为满意,同时游客对能够传递主题公园文化内涵的声音元素最为敏感。在此基础上,运用正设计、负设计和零设计的方法,提出了主题公园声景观优化设计的思路。
  • 生态环境研究
  • 生态环境研究
    郭承龙,张智光
    2013, 32(3): 94-98,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本质之一就是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直至去污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生。选择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烟尘作为污染物指标,GDP、工业增加值和消费支出作为经济指标,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0年,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总体上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状态出现短暂的恶化情形。结构性分析发现:生活领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对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体脱钩影响显著;工业SO2排放直接决定着SO2总量脱钩状态;生活烟尘对烟尘脱钩状态产生扰动性影响。
  • 生态环境研究
    黄茹,何爱,吕拉昌
    2013, 32(3): 99-103,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家庭消费视角,通过对广州3个不同区位类型社区的问卷调查,从交通出行、家庭能耗、垃圾消耗3个方面分析其碳排放的特征,并对不同社区的碳排放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郊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城乡结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市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居中,社区用电的碳排放量最高,最后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 生态环境研究
    杨朝兴,冯德显,郭占胜
    2013, 32(3): 104-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石漠化涵义及危害、西南八省综合治理进程及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南省境内的淅川县、邓州市、西峡县和内乡县的石漠化状况,从生态修复、水资源安全和改善民生3个方面指出了石漠化治理的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水资源安全与水源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宏观视角,研究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
  • 生态环境研究
    李旭谱,张福平,魏永芬
    2013, 32(3): 108-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时间序列SPOT VGTNDVI影像数据,利用均值法、最大值合成法、最小二乘法、NDVI变化度模型等方法,研究黑河流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流域的植被覆盖程度呈逐步改善趋势,改善面积百分比为26.65%,其高度改善区域面积为71.79 km2,几乎全部集中在黑河中游地区;但流域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差,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呈荒漠化态势变化;研究发现部分地区植被仍有退化现象。
  • 生态环境研究
    王凤远,刘子睿
    2013, 32(3): 115-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阳宗海及龙江污染事件折射出我国环境保护政府失灵的严峻现实。环境保护政府失灵的背后是政府生态义务不能忠实履行。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环境民主的立法缺陷是造成政府生态义务不履行的重要原因。绿色GDP制度是政府履行生态义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完善的环境民主制度可以为政府履行生态义务提供重要的保障,《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可以为政府履行生态义务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撑。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关小克,张凤荣,王秀丽,赵华甫,姜广辉
    2013, 32(3): 119-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以北京市为例,在全面探讨生态用地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理论,分析生态用地空间的演变规律,通过对生态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空间结构和生态敏感性的全面分析,构建生态用地空间重要性的评价模型,并以重要生态用地空间为刚性框架,分别按照保留城市面积40%,50%,60%作为重点生态用地的情景,提出北京市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的布局模式。结果表明:基于保护重点生态用地的城镇发展格局,既能够不以牺牲土地利用的经济价值为代价,又能够保障城市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是实现“效率”与“安全”双赢的良性空间布局。
  • 土地研究
    张娟锋,刘洪玉,虞晓芬
    2013, 32(3): 125-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布局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北京市不同区位农村居民点的特征,提出土地一级开发、城乡一体化综合开发和乡村整治3种整理模式,设计了“整理基金”和“指标交易”2种政策驱动机制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理。进而,从规划引导,指标交易,专项基金和配套政策4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策建议。
  • 土地研究
    魏宏安,王介勇
    2013, 32(3): 129-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延安市作为研究区,以丘陵沟壑区沟道为基本单元,分析沟道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从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和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采用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计算了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分值。根据评价结果,将土地适宜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适宜等级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及其适宜性特征,提出了有效推进沟道土地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 土地研究
    胡砚霞,黄进良,王立辉
    2013, 32(3): 133-137,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Landsat TM和HJ1影像为数据源,运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了丹江口库区1990,1995,2000,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等评价指标全面分析了丹江口库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990—2010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灌木大量转化为林地,耕地大量转为草地、灌木、建设用地、林地和园地;库区地质地貌、降雨条件、生态建设工程、经济利益、库区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城镇迁建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是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 人口研究
  • 人口研究
    王泽宇,孙然,韩增林,刘凤朝
    2013, 32(3): 138-143,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老龄化水平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国际通用标准,采用多项指标对人口老龄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人口老龄化水平的空间关联规律。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逐年升高,各省份差异明显,且差异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全局空间依赖性并不高,但是局部空间集聚规律却很明显,表现为人口老龄化水平高—高分布区由东部向中西部集中,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低分布区向西南及东北北部移动,而高—低分布与低—高分布的地区则向我国东南部及西部部分地区扩散。
  • 人口研究
    赵灵芝
    2013, 32(3): 144-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使中原经济区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基于此,以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源发展角度出发,以河南省、河北省和上海市为例,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关联性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针对河南、河北和上海三省市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异质性分析;其次,以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对三省市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计量对比;最后,利用计量分析的结果,提出改变河南省落后的人力资源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 农业农村研究
  • 农业农村研究
    张艳粉,刘科问,陈伟强
    2013, 32(3): 149-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新农村规划中的核心问题——中心村建设选址,以巩义市西村镇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村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得到各村评价参数;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计算村庄潜力评价综合分值;运用聚类分析确定村庄分级;最后用Voronoi图分割势力范围,验证村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影响村庄潜力的主要因素有区位条件、村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完善度及村庄集聚度;(2)西村镇村庄可以划分4个等级层次;(3)中心村类型主要分为规模经济型和集聚经济型;(4)运用AHP和GIS模拟出的村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可为新农村规划提供依据。
  • 农业农村研究
    梁少民,张仲伍,邱士可
    2013, 32(3): 154-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鄢陵县2个行政村1 450份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对农户发展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以短时间外出为主,外出时间在3~6个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2.55%,外出6~12个月的人数占总数的26.14%;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地点主要分布在县内,其次为省内,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动力逐渐从区域差距转变为行业劳动效率差异;农村劳动力外出途径主要有亲戚朋友和同乡介绍,分别占到总数的46.41%和43.79%;2个村庄的劳动力转移强度分别为3 915人·月和4 685人·月,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分为0.882和1.240。
  • 中原经济区研究
  • 中原经济区研究
    龚迎春,冯娟,罗静
    2013, 32(3): 158-161,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 中原经济区研究
    李艳玲
    2013, 32(3): 162-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研究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应用到中原城市群2006—2011年各产业经济增长分析中。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整体的结构效益与产业竞争力优于全省水平,相对于邻近区域,具有较强的空间竞争力,而空间结构分量为负;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无论与河南省相比,还是与邻近区域相比,其第一、二、三产业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对比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在偏离-份额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结果中的竞争偏离分量,进而提出提高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中原经济区研究
    李波,张吉献
    2013, 32(3): 167-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8—2011年中原经济区所涉及5省30个市、县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多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的综合得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在工具型软件ArcGIS 9.3与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的支持下,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区域差异分析。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探讨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存在的空间差异性,并对差异原因进行剖析。分析得知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降低趋势。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些建议。
  • 中原经济区研究
    刘洪民
    2013, 32(3): 17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以集约土地为目标快速建起的新型农村社区,在民生保障方面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生活保障机制不稳定、社区管理体制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这与社区建设的筹资渠道和运作方式存在较大程度的关联性。为了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民生保障的长效稳定,应当把民生保障作为社区建设成效的基本衡量指标,加快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和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