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环境研究
    方明,吴次芳,沈孝强,吕添贵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2): 153-158,164.
    采用杭州市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估算杭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一步对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杭州市近2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杭州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1990年增加了34.60亿元,变化率为6.09%;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减少的趋势,到2020年将下降到5 558.06元。杭州要打造生态幸福之城,就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环境研究
    刘晓琼,刘彦随,李同昇,于正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2): 159-164.
    榆林市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能源战略西移的核心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扰动等的强烈影响,榆林市气候变化中增温少雨现象较明显,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瓶颈的制约和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加了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非稳性和敏感性,进而危及到区域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采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利用区域气象资料、能源开发系列数据,深入分析了1986年前后榆林市气候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研究结果和地方实际,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暖干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应对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榆林市及同类地区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 环境研究
    白宏涛,王会芝,徐鹤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2): 165-170.
    将低碳发展目标融入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从而优化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是促进我国城市发展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然而低碳评价是一个较新的内容,至今国内外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基于低碳发展目标的城市PEIA技术框架,按照全过程融入的评价模式进行规划分析、现状调查、低碳发展基础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识别、低碳发展状态判定、评价型和建议型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目标可达性分析等工作,并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 环境研究
    安晓明,郭志远,张可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78-82.
    针对区域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主客体界定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设想,即建立基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实现政府生态职能的生态职能区划。生态职能区包括生态核心区、生态辐射区、生态边缘区3种区域类型。将生态职能区划作为生态补偿的区划基础,有利于识别区域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方,促进区域生态补偿内部化,有利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协调及区域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在区域生态补偿过程中,生态职能区内各类型区域政府应根据生态职能定位承担不同的生态补偿责任,建立基于生态职能区框架的三方协调机制,为区域生态补偿交易提供平台和途径。
  • 环境研究
    席建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83-87.
    把碳排放作为投入要素,依托投入导向的DEA模型,采用分省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大陆26个省份碳排放效率。利用绝对β收敛理论检验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敛散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贸依存度、外资强度和所有制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碳排放效率在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有发散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外贸依存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空间上来看,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和所有制结构。
  • 环境研究
    盖美,连冬,耿雅冬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88-94.
    基于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速度,选取24个评价指标,利用耦合度模型并结合剪刀差分析评价辽宁省1996—2011年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发展,分析耦合度发展趋势及系统发展速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经济发展速度呈“U”型,而生态环境系统呈倒“U”型,二者耦合度发展呈“U”型,先后经历了发达型—协调发展型—发达型—过度发展型几个不同耦合度阶段,1996—2002年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耦合程度较高,2003—2011年发展趋势逐渐远离和谐;剪刀差显示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速度差异发展过程呈“U”型,2001年差异度最小,2002—2011年差异度值逐年加大,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速度有显著差异性,二者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同步。
  • 环境研究
    张小平,郭灵巧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95-98.
    运用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在测算甘肃省能源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甘肃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甘肃省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值介于0~1之间,说明其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脱钩程度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且与实现绝对脱钩尚有一定差距;甘肃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间的脱钩主要是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所致;甘肃省总体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加之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其对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贡献有限。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将重心放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产业的低碳转型等方面。
  • 环境研究
    廖志高,许明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99-104.
    引入区域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生态发展可持续程度,定量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北部湾城市群整体和个体在关联度上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划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或互补的单位。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赤字达到0.373 hm2,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区域土地的承载能力。建议实行区域合作分工制,明确各自发展方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提高北部湾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 环境研究
    杨晶,金晶,吴泗宗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105-108,11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总结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法综合评价珠海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其次,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含义和规律,引入动态耦合模型,探讨复合系统耦合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996—2011年,珠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显著提高;耦合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最后,通过分析耦合度变化的原因,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环境研究
    李文田,余国忠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109-113.
    统计分析信阳市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运用灾害系统理论,对信阳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市洪涝灾害频发,灾情严重,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信阳市在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等方面具有洪涝致灾的有利条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本区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信阳市洪涝灾害实际,合理的工程建设与非工程措施是有效减轻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和对策。
  • 环境研究
    白永平,张晓州,郝永佩,宋晓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2): 90-95.
    从非期望产出角度运用SBM模型测度沿黄九省(区)2001—2010年的环境效率静态水平,通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分析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通过Tobit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旨在对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在考虑环境变量之后,区域的平均效率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上中游省份对环境变量的引入较下游省份更为敏感;沿黄九省(区)环境效率静态水平均相对较低,上中游省份较下游省份更甚。(2)环境效率水平有向好发展的态势,其值的改善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经济、制度和地区等因素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效果各有不同,这些因素对环境效率的作用机理存在一定差别。
  • 环境研究
    王宇飞,盖美,耿雅冬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2): 96-102.
    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禀赋指标、用水量指标、水资源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指标4个准则层综合分析20个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研究区内6个沿海城市2001—2010年10 a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处于中等偏高风险,其中,盘锦和锦州处于高风险,其他各市均处于中等偏高风险。
  • 环境研究
    许玲燕,王慧敏,马显莹,陈军飞,马剑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2): 103-108.
    基于云南省近年来大范围持久性干旱的反思,分析云南省旱灾管理现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旱灾风险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了推行云南省旱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将旱灾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损失评估、风险决策与控制4个步骤为主线贯穿旱灾风险管理过程,构建了云南省旱灾风险管理框架。通过鱼骨图分析,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2个类别识别判断影响云南省旱灾风险的10个因子。从风险管理理念、制度体系、预警与调度系统、科技支撑水平、应急水源和应急服务及灾后补偿保障6个方面提出了云南省旱灾风险管理行动对策,为云南省建立长效的抗旱减灾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建议。
  • 环境研究
    赵荣钦,黄贤金,高珊,赵志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2): 109-115.
    基于省域层面,构建了碳排放清单的核算框架和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2000—2010年的碳排放清单进行了全面测算,并对江苏省碳减排潜力进行了情景分析。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8 005.29万t上升到2010年的20 888.88万t,涨幅为160%,其中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占86%;江苏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94 t/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71 t/万元,降幅达24%;人均碳排放则呈逐年增长态势,从1.09 t/a增长到2.69 t/a;在低碳情景下,江苏省2015年和2020年碳减排量分别为4 930.75万t和16 101.13万t,碳减排比例分别达15%和29%;在江苏省“十二五”低碳经济规划中,应重点加强工业能源与交通能源消耗、垃圾焚烧与填埋等部门的碳减排力度,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效应。
  • 环境研究
    梁中,李小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2): 116-121.
    从欠发达地区区域低碳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出发,将其评价对象分解为5类认同度较高的一级指标,并确立29个二级指标。选择国内部分欠发达省份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其区域低碳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低碳创新能力,从构建低碳产业和能源体系、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环境研究
    陈太政,于斌,梁留科,李湘豫,刘晓静,王少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2): 122-128.
    基于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原理,选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指标对用于灌溉的地表河流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以河南省台前县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地表河流金堤河(黄河北侧支流)进行为期1 a的动态监测(2011年1月1日至12月19日),通过水样实验分析,得到污染物指标实验数值,以此为依据计算土地健康综合指数,并给予合理评价。对影响土地健康的灌溉水因子的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地灌溉水质量综合指数居中等以上,土地健康状态较为良好,土地灌溉水综合指数较为合理,反映了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压力状况,从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环境研究
    李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1): 134-137.
    选取河南省7家大型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环境管制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严格的环境管制不但不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反而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但与核心技术、产品差异化和基础设施相比,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还不够显著。结合劳动成本对其竞争力的负面影响,河南省煤炭企业消化环境管理成本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仍然停留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阶段,环境技术创新尚未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 环境研究
    孙宏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1): 138-142.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等理论,深入分析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示范区主体惠济区生物资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4.508 hm2,能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0.168 hm2,总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67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98 1 hm2;惠济区生态处于赤字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生态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培育地方发展新的竞争力。
  • 环境研究
    李传桐, 张广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1): 143-146,164.
    基于2006—2010年山东省昌乐县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农户化肥和农药支出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化肥、农药的支出和其经营收入正相关,和经营土地面积、常住人口数、受教育程度负相关;随着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家庭常住人口的不断减少,化肥和农药支出强度将继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会进一步恶化;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户教育层次有助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 环境研究
    吉中会, 李宁, 吴吉东, 刘雪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6): 106-110,144.
    选择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1995—2009年4—9月降水量、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最高水位值以及对应年份的年末耕地面积、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人口、人口密度、产值密度8类指标作为自变量,损失率为因变量,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分类与回归树模型逐级提取出了造成洪涝灾害损失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人口、7月降水量、6月降水距平百分率、9月降水量以及人口密度。同时确定了影响阈值,当农作物受灾面积不超过56.8×103 hm2,且受灾人口少于158.2万人时,预测损失级别为1,属于微灾;而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81.1×103 hm2,7月降水量少于343 mm,6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大于94.5%时,预测损失级别为5,属极重灾。CART模型应用简单、结果客观,为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及预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