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GIS研究
    屈冉,申文明,王昌佐,刘晓龙,柏延臣,高彦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6): 154-158.
    精确提取冰川的轮廓对于计算冰川的面积至关重要。对比分析了3种冰川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最大似然法由于很难将阴影内部的冰川提取出来,所提取的冰川面积偏低;波段运算法的比值法、NDSI法与目视解译法所提取的冰川面积接近,但是目视解译法费时费力;基于NDSI波段运算方法具有运算速度快、结果准确和算法简单等优势。基于NDSI方法提取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该地区冰川面积在不断退缩,并且有加剧的趋势。
  • GIS研究
    郭文伯,张艳,柴彦威,申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6): 159-164.
    利用2010年北京市居民活动GPS调查的第一手数据,结合城市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理论,运用时间地理学和GIS方法对北京市天通苑、亦庄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活动呈现以多点方式分布在以郊区居住区为轴向市中心方向展开的扇面上,且产业新城较居住新城更为集中;产业新城居民可选择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较居住新城更为集中;工作活动在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由于产业新城较居住新城吸收了更多的当地居民就业,天通苑居民工作活动空间上表现为多点分散模式,亦庄表现为单点扩散模式;天通苑购物活动时间表现出双高峰特点,亦庄时间上均态分布;休闲娱乐活动工作日、休息日差异大,空间上天通苑更为分散,亦庄表现出明显的双中心模式。通过比较郊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日常生活特征,进而探讨不同类型居住区建设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 GIS研究
    丁疆辉, 刘卫东, 吴建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6): 151-155.
    选取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构成、居民收入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为解释变量,选取农村信息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利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各种因素对农村信息化空间作用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信息化在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与当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等因素关系密切;农村家用电脑拥有量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之间关系最紧密,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拥有量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关系紧密;要实现信息化对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既要根据地区发展水平采用适宜的基础设施,又要注重农村居民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
  • GIS研究
    单勇兵, 马晓冬, 宣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6): 156-160.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乡村聚落面积分别占10.94%,42.35%,21.52%,18.13%,7.06%,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聚落适宜性总体上较高。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与其密度分布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
  • GIS研究
    刘彬, 刘建忠, 刘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2): 141-144,149.
    河南省地名数据库是国家地名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河南省地名数据库建立的背景,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建立了分布式的省、地市、县三级数据库,并以此为出发点,系统论述了河南省地名数据的分类方式与组织方式,描述了河南省地名数据库的逻辑构成与物理构成;论述了地名数据库建库的基本技术,包括基于元数据的建库方案与基于SuperMap的空间数据库技术。河南省地名数据库的建立充分考虑了城市地名服务的特点与要求,在民政服务信息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 GIS研究
    杨斌, 顾秀梅, 武锋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2): 145-149.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研究涉及到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复杂因素构成的整体问题进行层次分解和重新构造,建立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西昌市为例,将影响城市化发展和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特征因子概括分解为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两大类,并基于DEM数据分别提取出坡度、相对高程、坡向、地面粗糙度数据,利用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求取出土地变化率数据,从而作为分析西昌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的驱动力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来的5个因子权重值,在ArcGIS 9.3中利用栅格计算器进行叠置分析,求取出西昌市空间形态变化模式趋势图和空间发展模式分类图。
  • GIS研究
    陈太政 , 李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2): 150-155.
    选取河南省公路客运为研究对象,通过河南省长途汽车客运班线调查的OD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平台上通过VBA编程,运用最大输出量等指标,自动产生河南省空间运输联系网络图,以确定河南省公路客运联系模式。研究表明,郑州市作为省会极化效应明显,辐射范围波及全省;河南省公路客流的距离衰减规律明显,短途流所占比例较大。
  • GIS研究
    侯飞, 胡召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1): 156-160.
    以徐州市区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为数据源,建立景观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将徐州市区景观划分成农业景观、园林绿地景观、居住景观、工业景观、商服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交通景观和其他景观8种类型,获得2000,2006年徐州市区景观分类图。计算出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徐州市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驱动下,徐州市区农业景观主要向居住景观、工业景观转移,商服公共设施景观、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的相互转移频繁;农业景观在空间上逐渐分散,其余的景观类型呈现聚集的趋势;徐州市区呈现出景观异质性程度、斑块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复杂化程度均加强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
  • GIS研究
    郑平元,杨武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4): 132-134.
    Google Earth图像以精度高、信息丰富和免费使用等特点,正逐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如何将Google Earth图像制作成地图、提取感兴趣的信息,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利用Google Earth图像,结合AutoCAD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进行信息提取及应用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图像获取、图像尺寸校正、图像数字化、图形整饰、信息提取及应用等。针对如何提取Google Earth图像上被阴影遮挡的图形信息,提出了图像量测与地面丈量相结合的解决办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实现了低成本、高精度和高效益,解决了人们日常用图的需要。最后指出了这种方法的适用领域,并且分析了Google Earth产品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 GIS研究
    董廷旭,文星跃,张新合,陈朝镇,刘昊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4): 135-140.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县造成重大灾害损失。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4个方面分别选取相关评价指标,通过GIS空间分析得到了北川县5.12地震灾害敏感度、风险度、脆弱度和灾度分布图,采用1.5 km×1.8 km网格为灾害区划基本单元,在MAPGIS 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基于空间邻域关系的区域合并方法对北川县地震次生灾害区域分异进行分析并进行灾害程度区划,得到4个灾害类型区:1个极重灾区、4个较重灾区、2个重灾区和2个一般灾区。为北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快北川县灾后重建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 GIS研究
    闫丽洁,安春华,杨瑞霞,马晓哲,石忆邵,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4): 145-148.
    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在河南省的具体实现,属于省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以3S技术为基础的资源环境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国内各省份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河南省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必要性及意义。采用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架构、数据库标准、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论述,并对数据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 GIS研究
    周莉,任志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128-133.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 GIS研究
    朱璇,朱海森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134-139.
    从我国自然遗产地解说系统的现有问题出发,论述了解说在自然资源管理和游客管理之间所起的关键性桥梁作用,指出了重构我国自然遗产地解说系统的必要性。在实地调研了中、美、澳等多个自然遗产类旅游目的地后,以较多的实例比照了中外解说系统建设上的差异,从解说信息、解说项目、解说媒介、解说渠道、解说手段和解说技术等方面探索了我国自然遗产地解说系统的重构路径,着重阐述了解说系统在发挥自然遗产地教育和启智功能方面的意义和方法。
  • GIS研究
    任沁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140-143,148.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发了基于企业诚信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诚信文化系统和公共数据库系统3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通过企业诚信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在联系规则,将企业诚信文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共数据库系统融为一个整体,将企业诚信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日常活动中,为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 GIS研究
    魏也纳,赵鸿燕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2): 152-156.
    以豫西某铝土矿矿集区为试验区,以SPOT-5、资源二号卫星、QuickBird影像为数据源,提出矿山开采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并对试验区铝土矿开采状况进行动态遥感监测。根据基准年及现状年的监测结果,在基准年至现状年的3年间,试验区铝土矿开采量急剧增加,存在越界和界外开采现象,开采秩序一度比较混乱;现状年与基准年相比,越界和界外已停采面积均大幅增加,开采秩序好转;至现状年大多数铝土矿采场未进行复垦和环境治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中采用的集3S技术于一体的矿业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对其他矿山开采的动态遥感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监测结果可为矿山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GIS研究
    鲁鹏,刘伟,杨瑞霞,周昆叔,陈盼盼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2): 157-160.
    摘要: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嵩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以此探讨了该区域史前人类迁移的环境背景。希望能为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依据,并能为其他区域聚落考古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 GIS研究
    刘乐乐, 汪云甲, 陈国良, 乔浩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1): 136-140.
    遥感技术以其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及时等特点为城市变化趋势分析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途径。选取郑州市1988年TM、2001年ETM+和2007年CBERS遥感数据,经过一系列数据预处理后,采用决策树分类算法,进行基于知识遥感分类及专题图的制作。对分类结果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变化率、转移矩阵等指标进行变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城市扩张与植被、水体和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关系,对于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研究数据表明,20年来郑州市城市用地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植被减少25%,水体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