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创新与发展
  • 区域创新与发展
    高顺成
    2011, 30(3):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从纺织服装专利授权量、纺织业技术创新经济绩效、获得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项数量、纺织服装企业品牌总价值、拥有纺织服装高等科研院所数量等14个指标出发,构建了各省区(市)纺织服装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的纺织服装业技术创新能力做了具体测评,发现中国各省纺织服装业创新能力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沿海省份创新能力最强,越向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越弱。提出了改变这一趋势、提升西部省区(市)纺织服装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区域创新与发展
    郭向阳
    2011, 30(3): 9-1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北京、上海和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3个代表性地区。利用2007年三地投入产出表,通过整理分析,计算三地的主要产业直接与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及最终依赖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三地的主要产业结构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北京市已呈服务型经济结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先于全国,上海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与物流业有显著优势,广东省物流业占主导地位;上海与广东经济结构外向型特征明显。京沪粤三地应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促进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向内地及全国辐射。
  • 区域创新与发展
    王亚丰
    2011, 30(3): 13-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近百年来,辽宁沿海地区逐渐完成带状空间格局演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地区内部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通过实际考察分析,从城市化响应视角探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发展,提出中心城市化辐射带动、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4种适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机制。
  • 区域创新与发展
    武友德,杨旺舟
    2011, 30(3): 1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危机和环境退化等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受到各国广泛关注,世界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向。近些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国内区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因素和新格局。这些变化将引起供需结构、投资结构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未来几年是我国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对云南省工业发展特征和面临矛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背景和趋势,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云南省工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 区域创新与发展
    王洋,盛长元,徐莉君
    2011, 30(3): 2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以来扬州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坎贝尔-张指数,研究了扬州市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空间极化现象。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扬州市经济空间极化迅速增强,南北差距显著增大,经济发展的地域集聚特征明显,经济格局的空间重塑特征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交通格局的改变是扬州经济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邗江撤县改区后其所属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刘效龙,张世全,冯长春
    2011, 30(3): 2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分形、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级钟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趋于“扁平化”,首位城市郑州的垄断性较弱;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过程中,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移概率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转移概率高,中等规模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城市个体位序的变化相对较小,城市规模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连续性;② 城市规模分布依然以省辖市为基础,在省辖市与周围县市的空间互动上,开封和平顶山对周围县市有显著的极化作用,郑州和新乡对周围县市产生了极化作用但不显著,其余省辖市与周围县市未形成紧密的空间互动关系。
  • 城市研究
    周慧,李健,宋雅杰
    2011, 30(3): 35-38,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产业共生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系统失灵”现象,原因在于对产业共生网络运行机制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共生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共生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不断交换,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从这一角度出发,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详细阐述了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的复杂运行过程,即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四流”相互适应的交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管理系统的“圆形模式”,并以天津市为例,说明了该模式的运用实施过程。
  • 城市研究
    雷一东,唐先华
    2011, 30(3): 39-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城市景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症结。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风貌与景观特色已广受关注。针对城市景观乱象,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景观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城市景观调查、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重视乡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以及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等思路,探讨了构建符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时代精神、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切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文化生活状况的城市景观评价与控制体系,指出通过坚持城市景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有效地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 城市研究
    赵安周,卫海燕,白凯
    2011, 30(3): 44-47,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4个方面构建宝鸡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应用熵值法对1990—2009年宝鸡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同时,使用资源压力指数对宝鸡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① 1990—2009年间宝鸡市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 ② 在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资源压力也会发生变化,二者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 ③ 宝鸡市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率在1990年代初期低于资源压力的增长,盲目的粗放型资源利用发展模式不但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反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 城市研究
    吴国玺,潘春彩,申怀飞
    2011, 30(3): 48-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系统目标,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要素,通过构建城市新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规划许昌新区。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公平和谐、产—城融合、田园生态、城乡统筹、林水一体、延续文脉的许昌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推动许昌新区建设。
  • 城市研究
    刘晓君,丁超,卢晨
    2011, 30(3): 5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与深入发展,郑汴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郑汴一体化中规模较小的城市,近年来开封市房价增长很快。在全国房价普遍上涨的大前提下,开封市房价上涨虽然有全国性的普遍因素,也有自身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郑汴一体化具体措施实施后,开封市房价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以郑汴一体化中的开封市为例,运用Hedonic模型建立住宅价格模型,从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两方面利用Spss13.0软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而量化出郑汴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郑开大道的建成通车对开封市住宅价格影响的程度,并指出开封市住宅价格受郑开大道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东西部不平衡的空间效应。
  • 环境研究
  • 环境研究
    郝成元,赵伟,赵同谦
    2011, 30(3): 56-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是当今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的区域响应也日渐引人关注。依据黑龙江、新疆、西藏三省区93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年间的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就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过程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① 气温变化方面,三省区均呈明显升温趋势,研究时段内黑龙江、新疆、西藏增温幅度分别为1.71 ℃,1.20 ℃,1.15 ℃,且都通过了α=0.01的统计检验;② 不同季节增温幅度上,黑龙江省以冬春增幅最大,而新疆和西藏则均以秋冬两季增温最强;③ 降水量变化方面,黑龙江年降水量有所减少,新疆和西藏则有所增多,但趋势都不十分明朗;④ 黑龙江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特别是夏季;⑤ 无论年降水总量还是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年际波动量值均以新疆和黑龙江明显、西藏相对平稳为特征。
  • 环境研究
    刘婷婷,马忠玉,万年青,刘正广
    2011, 30(3): 6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选取1991—2007年宁夏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经济发展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计量模型,分析它们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宁夏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U”形曲线,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均呈倒“N”形曲线,第一次下降的拐点分别出现在2015年和2007年,生活污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正“N”型。结果表明,宁夏工业废水、废气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处于上升期,环境污染物排放量EKC的转折点尚未达到。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同时结合宁夏“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宁夏人均GDP达到10 000美元时,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将出现EKC的拐点,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不能出现拐点。同时,根据污染物和经济发展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同污染物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 环境研究
    仇方道,沈正平,张敬,佟连军
    2011, 30(3): 67-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0.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2.62%,二者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物质代谢效率的提升又使其发展方式呈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资源投入、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出现弱脱钩现象,表明徐州经济系统正处于显著的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扩大和技术效应抑制作用减弱是引起煤炭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可持续发展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 环境研究
    周东颖,张丽娟,张利,范怀欣,刘栋
    2011, 30(3): 7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哈尔滨市2007年9月30日Landsat TM数据,基于哈尔滨市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对城市公园对热岛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主城区热岛效应明显,高温区呈现集中分布,市区内的公园在高温区域内形成明显的热岛空洞;公园对周围区域降温作用明显,降温效应随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在公园周围120 m范围内,不同面积的公园对周围环境温度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缓冲带的降温幅度存在极显著差异;公园面积和内部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公园面积越大,内部平均温度越低,反之亦然,二者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面积公园,以实现城市高温区降温效应。研究表明一个大的景观公园的降温效应要强于总面积相等的多个小公园的降温效应。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周文丽
    2011, 30(3): 79-8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中国《2002年部门投入产出表》,定量测度了1997—2007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及各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论:(1)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上升,农村居民的贡献在下降,总体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2)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各产业产出增长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3)我国旅游业发展八分靠国内旅游,二分靠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非基本消费比重较小,亟待提高。
  • 旅游研究
    李佳,蔡红
    2011, 30(3): 8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消费升级和旅游产业转型加快,高端旅游市场培育和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日益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高端旅游产品具有高品质、个性化、高附加值、高生态质量的特点。在界定高端旅游产品概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全面盘点了北京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的现状。总的来看,北京市以开发高端会类旅游市场为突破口,注重创新高端旅游营销方式和优化环境,高端旅游发展迅速。但北京高端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高端旅游市场、产业和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高端旅游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高端旅游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为高端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 旅游研究
    任宏伟,张吉献
    2011, 30(3): 89-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河南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发展进行预测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帮助。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得知影响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民用汽车数量。建立河南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未来5年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 旅游研究
    龙茂兴,孙根年,马丽君,王洁洁
    2011, 30(3): 93-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百度指数平台,根据其关键词叠加检索规则,获取2009年四川旅游网络用户关注度数据。研究发现,在惯常环境条件下,区域旅游网络用户关注度与实际旅游客流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区域旅游网络用户关注度在时空上存在3个层次的波动变化特征:一是全年呈现“双峰”模式变化,四川省的“双峰”值出现于3月底至5月底、6月低至10月初;二是月内旅游网络用户关注度以周为周期呈波峰状有序波动,双休日为峰谷,工作日为峰脊;三是在节假日前后呈规则变化,节前为高峰凸起,节后则是低丘缓坡。用户关注度此种变化特征与现实旅游客流的波动变化相映照。同时,四川旅游用户关注度数值变化与旅行社接待国内客流量变化,在时序维度和区域空间维度上均具有较高的耦合性,旅游网络用户关注度变化较之于现实客流量具有超前性,其时间长度约为半个月左右。
  • 旅游研究
    谢莉,冯亚芬
    2011, 30(3): 98-101,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广东梅县松口镇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作为历史的产物和反映历史文化与民族习俗沉淀的千年古镇,其不但是稀缺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松口古镇文化是一种“活着”的文化,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松口古镇应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突出“客味”和“乡土味”,塑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以期达到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
  • 旅游研究
    董晓莉,张捷,吴必虎,蒋志杰,乌铁红,董雪旺
    2011, 30(3): 102-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目的地意象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5·12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四川九寨沟风景区旅游者感知意象的影响如何?对比分析2008年5月(汶川地震前)和2009年5月的旅游者感知意象,发现认知意象虽略有下降,但由于地震对九寨沟风景区没有造成实质破坏,而且已经经过了一年的恢复,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受情感意象的影响,旅游者的忠诚度有明显提升;另外,旅游者对九寨沟风景区旅游安全、社会治安的认知有明显下降。结构方程均值模型的运用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不能直接进行潜在结构变量之间比较的问题,开拓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研究方法的新视角,同时也深化了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孟媛,张凤荣,姜广辉,陈铁森
    2011, 30(3): 108-111,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以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北京市18个区(县)作为案例区。首先,采用人均GDP和产业产值结构等指标对各区(县)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其次,分析各区(县)各类产业用地的结构特征;第三,采用地均产值(VA)指标分析各类产业的用地效益,采用产值占地比值比(OR)指标分析各个产业的产值与用地量之间的关联方式。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地均产值高于第二产业及第一产业,但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全市三次产业的产值与用地之间都不是完全协调的关系。结论是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途径,集约用地政策也是引导和约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 土地研究
    杨勇
    2011, 30(3): 112-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开放和城镇化大幅度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国30年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经验。内陆地区经济赶超更加受到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挑战。在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重庆40个区县为例,通过对其城镇化水平、开放度、技术水平、区位指数及城镇建设用地综合效率进行测算,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重庆40个区县在开放条件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区位因素并不像在沿海地区一样对土地利用效率起着显著性作用;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严重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密度,而不是人力资本投入密度;极低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大量缺乏训练的劳动力涌入城市,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提高了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城镇化极为显著地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而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却不明显,二者并没有形成理论上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的合力。
  • 土地研究
    陈兴雷,郭忠兴,刘小红,李勤奋
    2011, 30(3): 117-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用地粗放、布局散乱、难于规范管理等问题。以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为契机,优化空间布局不仅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还可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分析当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以典型地区——上海南汇地区为例,对其空间分布的随机性进行了检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按标准偏差分类,并进一步按欧氏空间距离对大于2.25标准偏差的地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汇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并不是随机分布,可分为远离中心类和集聚中心类两种类型。依据结果,提出了“远离中心方案”和“集聚中心方案”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方案。
  • 土地研究
    李偲,韩桂红,海米提·依米提,李晓东
    2011, 30(3): 123-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TM影像解译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中国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统,确定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面积在减少,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6.79亿元减少到26.02亿元,天然有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生态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等各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趋向恶化。
  • GIS研究
  • GIS研究
    周莉,任志远
    2011, 30(3): 128-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 GIS研究
    朱璇,朱海森
    2011, 30(3): 134-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自然遗产地解说系统的现有问题出发,论述了解说在自然资源管理和游客管理之间所起的关键性桥梁作用,指出了重构我国自然遗产地解说系统的必要性。在实地调研了中、美、澳等多个自然遗产类旅游目的地后,以较多的实例比照了中外解说系统建设上的差异,从解说信息、解说项目、解说媒介、解说渠道、解说手段和解说技术等方面探索了我国自然遗产地解说系统的重构路径,着重阐述了解说系统在发挥自然遗产地教育和启智功能方面的意义和方法。
  • GIS研究
    任沁新
    2011, 30(3): 140-143,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发了基于企业诚信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诚信文化系统和公共数据库系统3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通过企业诚信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在联系规则,将企业诚信文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共数据库系统融为一个整体,将企业诚信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日常活动中,为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 农业研究
  • 农业研究
    曹丽娟
    2011, 30(3): 144-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技术推广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产后评价,评价结果难免片面。为避免这一问题,应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个过程,即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分别赋予相应指标,建立完整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赋权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评价的通用数学模型。经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其一,所建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可操作性强、合理有效;其二,对产前、产中阶段进行评价比单纯进行产后效果评价意义更为重大。
  • 农业研究
    郭丽英,刘玉
    2011, 30(3): 149-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田化肥投入过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利用1989—2008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区域化肥投入的总量变化、区域变化和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差异。通过建立农田化肥肥效指标,评价了环渤海地区及其分省(市)的化肥施用效率,研究提出了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适宜量,为实现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 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地理研究
    胡云生
    2011, 30(3): 152-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时期,回族移居河南又出现高潮,不仅人数与年俱增,分布区域也逐渐扩展到省内各个村落。在分布格局上由小集中向大分散变迁,由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寺坊聚居区转变为开放性象征聚居区,是今天河南回族分布格局产生的基础。其分布模式的形成受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与经济互动、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有关。
  • 历史地理研究
    朱军献
    2011, 30(3): 157-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形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深层原因,代表性的区域史学者和经济学学者,分别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历史现实和经济理论层面予以解释,施坚雅认为自然地理与古代城市建筑材料,是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各大区域内形成核心-边缘结构的关键因素;缪尔达尔与赫希曼则认为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多种因素循环累积的结果;而克鲁格曼则把偶然因素作为第一推动力,由其所形成的“生产区位”与“需求区位”的循环累积,是促使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形成中心—外围结构的动因;而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发展”的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区域整体史观,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